logo

王红军:渐淡的年夜饭

有着古老习俗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大年三十又快到了,中华大地弥漫着喜庆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浓浓年味。合家团圆,举国同欢的日子里,沉浸在永不褪色的记忆里,也回味着酸楚与甜蜜的往事。天依旧是那片天,地依然是那片地。但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年夜饭是太平盛世下丰盛的晚餐!

这顿饭在炎黄子孙的心中非同小可,它已经不是饭的含义。它是家的浓缩、亲情的回归,也是希望的企盼。因此无论漂洋过海的,还是游走他乡的工作者,都会从五湖四海,背着行囊、带上土特产,赶在年三十前,回家吃“年夜饭”。

据晋代江苏宜兴人周处的《风土记》记载,其中提及“酒食相邀”谓之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祭先竣事,长幼聚饮,谓之分岁。“别岁”即年夜饭。“守岁”即压岁钱,一直延续至今。春节这个民族节日,承载着中国美食文化、礼仪文化、年文化,可以讲内涵丰富。“年夜饭”这个词也出现在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顾禄的《清嘉录》一书。

年夜饭各地风俗都差不多,大致一样。在我们苏北年夜饭,从腊月二十四祭灶过后,家家户户着手采购年货,准备年夜饭。记得小时侯,还是计划经济,商品供给分配制。好吃的东西留给过年吃,新衣服也留到过年穿。那时候、真是好盼过年,因为过年除了有好吃的、好穿的以外,还有“压岁钱”。到了年底母亲会带着我,提着菜蓝,拿着肉票,豆腐票等,去菜市场排队购买年货。到了年根,市场上人多,母亲排队,我比较顽皮,就在鞭炮店买上一把掼雷,乘人不备,使劲地向地上掼去。“啪”的一声响,巨大的响声立刻会招来白眼和训诉。我们苏北片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市的民俗基本差不多,新年前后讲究吉庆,是不许骂人的。这时我会得意地跑开。

买回的年货有三样是必不可少的:葱、豆腐、鱼。葱含义为聪明,还有一种说法能冲谈一切晦气!豆腐含义为抖富,鱼含义年年有余,都是良好的祝愿与向往,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除夕开始,街头巷尾。不时传来鞭炮声和砧板剁肉声,与孩子们发嘻闹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年与除夕的乐章。中午时分,在父母唠叨声中,大姐、二姐以及我和小妹也先后回到家中。一家7口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特别说明一下,我们苏北春节“年夜饭”,按照民俗安排在中午,不在晚上。晚上的民俗是“守岁”,家人欢聚真是其乐融融。桌上有着丰盛的菜肴,父亲倒了一杯酒,表情虔诚地倒在堂屋的门后,算祭天、祭地、祭祖上吧。接下来除享受口福以外,也享受着年夜饭带给人的亲情。年夜饭也体现着:“团圆”、“喜庆”、和“祝愿”。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的味道、感觉越来越淡。不知是社会的发展,还是物质丰富,人们对年夜饭已经没了孩童时那么强烈的期盼。

静思一番,只觉得眼下这欣欣向荣的生活,老百姓日子富足,那些过往岁月里的年俗渐渐成了美好的回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有的人因为生存的压力,被迫离开妻儿老小,背井离乡去经济发达南方城市打拼,也有人举家迁徙,这么做都是为了更好的将来。春节有时间回故乡,必有无休止的宴请,叙述团聚的欢乐,也聊聊一年来的心酸离别。

事实证明,人如果能克制过多争名逐利和贪婪的欲望,再多一些良善的心肠,这个社会必定多一些和谐。每逢春节,我总还是渴望放一挂鞭的快乐,渴望一家人围炉畅饮的快乐,渴望同学聚会能聚齐的快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年夜饭越来越多样,很多家庭年夜饭不局限于在家中,而选择去饭店去吃“年夜饭”,但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的精神,从来没有改变。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