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王红军:人文古镇,烟雨南浔

【连网】南浔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始建于两宋期间,景区占地面积34.27公里,据史料记载:“南浔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大禹治水时曾把天下分为九州,南浔原归属扬州管辖。春秋战国时期、又归属过吴、越、楚三国”。

2c0b764eda80d8df4a3a4c32a8c90dde

南浔古镇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南浔古镇现归属浙江省湖州市。古镇并不大,在明清时代,因蚕丝业发展,形成最繁荣的市镇,在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之说。被称“象”的大户,是指一千万银两以上的世家。被称为“牛”的一千万银两以下,一百万银两以上的世家。“黄金狗”是指一百万银两以下,五十万银两以上的世家。解说员讲:明清时的南浔“牛与狗”的世家数量远远不止这些。不大的古镇,已达到富可敌国的程度。宋、明、清三朝,南浔出产“辑里湖丝”是专为皇家织造的贡料。清末民初南浔接受欧美文化影响较大,丝商迅速崛起,涌现了刘镛、顾乾麟、庞元济、张静江等重要人物。

现在商业化并不太浓的南浔古镇,这个神秘而繁荣的梦里水乡,我们组队拜访来了。南浔虽无木渎古镇完整,也不像丽江、平遥独具特色。但它自古以来,书香不绝,人才辈出。明朝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记载。据考证:“宋、明、清”三朝南浔就出了41位进士,京官56名,州县官员57名,以及现代有影响力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先生等80多名学者。

从明王朝万历年间到清王朝中叶,是南浔最繁荣的时间段。有句俗语:“湖州一座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宋朝戴表元《东高湖州泊南浔》写道:“张帆出东郭,沽酒问南浔”。意思是扬帆起航从东城外离开,去往南浔寻找一壶美酒。可见当时南浔名气是很响亮的。

古镇南浔不缺烟雨,即使在炎炎夏日,也像蒙着一层水雾。古镇的青瓦白墙,整齐排列着,有的似烟熏过痕迹。与黑白的墙体交错,形成鲜明对比。在南浔早有“十步一桥”说法,有记载的195座桥,但古镇现存的有几十座桥之多,相当一部分毁于战火等。由此可见,桥也是南浔古镇的一大特色。

肥肥(群主)特地请一美女解说员全程讲解。在江南众多的古镇中,南浔古镇是一支奇葩,它锭放自己的特殊的美——中西建筑融合。其中刘家张家都是中西文化的特色名宅,这两家初看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但里面却臧匿着华贵的欧式风格。

在张石铭旧宅我们叩开尘封的大门,跨过脱色的门槛,步入青石地砖,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懿德堂”三字,堂中悬挂墨竹,很有气势。外中里欧建筑。四种雕刻:“木雕、浮雕、石雕、玻璃雕;中国有句老话讲,无木不雕讲的就是这里,木雕上面皆有栩栩如生的图文。蓝晶玻璃雕是法国进口,有一百多年历史,蓝晶玻璃雕上面有各异花卉,不落灰尘。世间仅存80块,张家拥有76块,成为举世瑰宝。听讲解员讲每块玻璃价值黄金一两!

文革中曾受周总理特别批示保护的,所以幸存下来的“嘉业堂藏书楼”,刘家“小莲庄”,有中华第一奇人“张静江故居”,“刘家梯号”,千年道家福地“广惠宫等”。

游南浔古镇不可不去的是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是张静江祖父张颂贤,南浔“四象”之一,于清光绪年间所建。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

在故居里游览,看庭院中的休闲桌椅,四处可见的怪石。南浔四象之一张静江在经济上支持过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也是孙中山先生密友。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与蒋瑞元都曾赠自己签名照给过张静江,张静江时任国民政府浙江省主席。

来南浔古镇一定要去南西街,去体验一下岁月打磨过的光亮的青石板,此处地方铺满了青石板,走在湿漉漉的并不平坦青石板上,心情是愉悦的。在南浔游玩,时光好像倒流了。看古老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建筑布局,以及石拱桥、不算宽的雨巷、木柱廊檐、百间楼民居、乌蓬船缓缓的穿行水巷、蓝天白云,倒影与水巷相融在一起,河岸边中西合壁的豪宅,古松翠竹,诉说着千年古镇似水流年。

江南水乡的南浔古镇不单外美,而且内秀,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一年四季都是旅游休闲之地。每当我游江南古镇时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穿着旗袍打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我就会想起,元朝马致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经典的散曲!

古镇南浔如今遗留下罕见的百间楼,还有动人的传说。南浔三古桥:“通津桥、洪济桥、广惠桥”等。唐王勃在《腾王阁序》中曾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赞颂“洪都”。这诗也可用在南浔古镇。这个历史沉淀深厚的小镇,大运河在此停留,河边很多台阶,时而能看见当地居民在此生活起居。商业化并不太浓的南浔古镇,河面宽敞,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也许南浔没有乌镇,周庄名气大。但我觉得,这里却不比前两古镇逊色。我们去游玩时、因古镇没有过度开发,还没有遍地的商业化气息,在原生态的南浔古镇游玩,需要悠闲地走,静静地去体会,才能感受到古镇的风韵。

我喜欢闲时读点书。嘉业藏书楼,小莲庄莲花池,十分看好。“嘉业藏书楼”,源于末代皇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的九龙金匾而得名。整个建筑是中西合壁风格,进入正门左边是一荷叶形的莲池,感觉凉风袭人,仿佛意境中的世外桃源。其中百间楼,小莲庄分布在镇两端。是晚清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始建于1885年,经刘家40年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建成,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此处建筑格局:“分外园、内园及环绕长廊曲桥,楼亭阁榭,可与苏州园林一争高下。外园主体10亩荷花池,池畔有东升阁(注:俗称小姐楼)中西合壁。内园有一座用太湖石叠成的假山,仿唐朝诗人杜牧《山行》诗意构筑”。园内有名贵花木,处处充满着浓郁的,传统古韵的文化气息。

我之前一直认为小莲庄是一个庄园,原来是清光禄大夫刘镛家的花园——小莲庄(光禄大夫注:古时候能随意进出皇宫,等于是皇帝的顾问,这种职务是对朝廷做过大贡献的官职,虽然没什么实权但是很受尊重,相当于现在国务院骋任的参事。小莲庄由义庄、家庙、园林组成,(注:古时候建家庙是经过皇帝批准的,未批准的只能叫祠堂。)在小莲庄看到一棵棵大树,替小莲庄遮挡着阳光,默默地守着这个家园,在菏池畔漫步,看那一大片绿荷,饱满的莲蓬,一阵微风吹来,散发着淡淡香味,扑鼻而来,醉人心脾。古今咏荷的诗歌与美文很多。而我一时尽找不出最美诗句来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随着肥肥与美女解说员的脚步,我们一路赏景游览。看着这些随岁月流逝的痕迹,我的相机也在不住地闪着,心也思索着:南浔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经过岁月变迁,沉淀留存下来的是南浔古镇的历史与人文。

我们随导游来到了刘氏梯号,影视名星陈坤曾在此处拍过《金粉世家》。这个建筑是刘镛三子悌青所建,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建筑主体的理念,大宅高敞恢弘与欧式罗马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参观后,我们在此欧式建筑大门前空地上照了一张合影,作为我们来游览过的见证。

南浔故事多,洋楼下还沉埋过一场不可忘怀的历史悲剧,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56年——1068年)始建于南浔的广惠宫。曾有一个传说,元末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曾把广惠宫定为自己行宫。现在是黄大仙与观世音道佛两教并存地方。道教是中华本土教,有1800余年的历史。也始终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宗教。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禅宗是达摩祖师从印度传入,但流传也很广。

到南浔古镇游玩,“百间楼”的历史是不可不知的。楼沿河而建,400多米的青石板路,体现了江南水乡并保存完整沿河民居群之一。也是小桥、流水、人家的代表,艺术层次感很高,与不远处的洪济桥、通津桥和谐对称。“百间楼”相传为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女眷家仆而建居屋,因一河两岸,有楼房百间而得其名,南浔“百间楼”与“西塘”建筑风格有部分相似之处。有的楼前有披檐,雨雪天当地人出行避雨不湿鞋,夏季又可遮挡太阳。如果宿在南浔一晚,早上或傍晚在洪济桥高高的拱顶上,用相机拍日出与夜景也是很美的。看晚霞与晨雾中的“百间楼”倒影河面上,把心境也融入到南浔的美景中。

时近傍晚南浔店铺播放着越剧《女驸马》,听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的越剧,感受到心灵震憾。我们的南浔之旅,也在听越剧演唱中划上句号……

在近十一年悦行天下的时光中、我登过不少名山大川,游览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去过很多有江海湖泊的城市,也去过一线城市和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但我对江南那延续千年、源远流长的水乡古镇情有独钟。我从白居易、李白、杜牧、苏轼等古代诗人、文豪的作品里感受到了江南之美。他们留下大量赞美江南诗赋,让我对烟雨江南有种仰望心理,也仰望烟雨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吴侬软语、还有细雨中穿着旗袍,打着油纸伞行走在江南雨巷里的江南女子。

深深地让我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

王红军,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文章常见于《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连云港文学》《连云港影响力》《连云港发布》《苏北文学》《中国散文网》《散文百家》《散文之声》《河南科技报》《乡土作家》《辽宁文学》《中华诗文学习》《齐鲁文学》《国际诗歌网》等报刊及网络平台。中国专业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影行业协会会员,江苏摄影杂志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理事,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