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卢同根:盐乡“流水宴”

【连网】江苏盐乡方圆数百公里,民风淳朴,习俗颇多。过去,盐乡人家居住分散,以圩而居,一般一个圩子十多户人家,相隔二、三里又是另一个圩子,圩跟圩相近,圩与圩相通,于是,盐乡人多多少少都是沾亲带故的。

亲友多了,遇上红白喜事随份子的自然不会少,盐乡人家筹办宴席也就格外隆重。凡是小孩满月,老人过寿、儿女婚嫁、乔迁新居之类的喜事,大多都要庆贺一番。大多数的喜宴都要专门择定吉日,逢六逢八逢九都是首选的日子。这些日子说起来顺口,听起来让人高兴。喜事这天,主家要将主管事务的“支客”请来筹划安排,所有帮忙的人员全部早早到位,有“帐房先生”负责记账收礼的,有“大厨师傅”负责配菜烧菜的,有“打下手”负责涮锅洗碗的,也有“主家管事人”负责敬烟倒茶的,各行其事,忙而不乱。于是,飘香整个圩子的流水宴就开始了。

每遇这种场合,盐乡人家院落里便挤满了人。十多张八仙桌一字排在院子中央,不仅圩子里的男女老少前来贺喜,沾亲带故的邻圩人也会赶来捧场,人头攒动,笑声朗朗,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这时,最忙的人就数“支客”了,他既要招呼客人入席,嘴上还要说些客套话,目的是要把气氛烘托起来。

盐乡人的流水宴是有讲究的,礼数要周全。布桌椅,摆菜肴,端盘入席,须分清上下先后。虽然是盐乡院落,但最讲究上席。上席的位置要背对着正堂屋,面对大门,面对走道。这个位置只能是辈分最高或是圩里德高望众的长者才能坐。盐乡的流水宴号称“八碟八碗”。有八个凉菜,用碟子盛的,仗着沿海的便利,“靠海吃海”,主打菜以花生米、咸鸭蛋、泥螺、虾米、沙光干、黄鳌蟹为主。八个热菜一般是四素四荤,讲究用碗装。四个素菜可以就地取材,比较随便。四个荤菜则十分讲究,上桌时必须放在四个角上,因为平时人们很难吃到这些饕餮盛宴,放在四周可以让每个入席者都能解一解口水馋。所说的荤菜,其实终究离不开鸡鱼肉蛋。做流水宴也要图个吉利。第一道荤菜一般是红烧肉,热气腾腾地端上桌,预示着盐乡人生活红红火火;第二道是红烧大公鸡,喻意盐乡人勤劳守信,向往光明;第三道则是红烧“狮子头”,象征盐乡人合家圆满幸福;最后一道荤菜必定是清蒸鱼,俗话“无鱼不成席”,有了鱼就意味着年年有余。盐乡的流水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硬菜”比较靠后,就像戏曲中的当家压轴,也像文艺晚会上的明星大腕,总是最后出场。所以每每开席的时候,大人们就会提醒孩子们,不要吃得太急,好戏在后头。不过孩子们很少管得住自己的嘴巴,毕竟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难得吃上一次大餐。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最后的几道“硬菜”还没有上齐,孩子们甚至有些大人就已经撑得不能再吃了。

盐乡的流水宴很讲规矩。上菜时,如果坐在上席的长者没有动筷子,下席是绝对不能动的。上席为了显摆风度,往往慢条斯理,加上年纪大爱絮叨,便挟一口菜抿一口酒,没完没了地拉家常,总让晚辈们望着盘中的菜垂涎三尺。流水宴常常从晌午十点多有客人来了便开始摆席。第一批客人酒足饭饱后才恋恋不舍起身让座,等得有些着急的人便急忙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开始第二场宴席。如此循环,直到下午四、五点宴席才能完全结束。宴席虽然简单却很热闹。

盐乡的流水宴在家里办,一来延续了圩里的传统风俗,二来圩子远离集镇,交通不变,在家里操办既方便了客人,又热闹有趣,同时也避免了铺张浪费。流水宴的食材除就地取材外,都是主家亲自购买,用具基本上是全圩总动员,家家户户有什么出什么。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之类的,每家的物品上都会做上相应的标记,方便后期归还,借来的物品也会妥善保管,好借好还,充满了人间真情。

如今,盐乡人家的日子好过了,筹办宴席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仅要讲排场,还要讲档次。请的客人不仅是亲朋好友,还要有相关领导、社会贤达。一般都是到临近的大洒店摆上几十桌。客人越多越好,多了才有面子。总觉得客人能够来,就是赏脸了。而且,菜的数量多了,质量高了。桌上既要摆白酒,又要摆红酒,既要有啤酒,也要有饮料。既有淮扬菜,也有川菜湘菜,上的全是时令菜,有时还会上些野菜让客人尝鲜。这种不费力不操心的宴席好是好,但有时想想还是缺少点什么,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流水宴。因为她既是盐乡人淳朴的民风和饮食文化,也是众多盐乡人童年美好的记忆。

卢同根,研究员。连云港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连云港市王尽美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文学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杂文学会会员。《散文选刊》《中华文学》签约作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