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卢同根:因为写作,我与报刊结缘

【连网】写作是一件苦中有乐的事情。因为写作我与报刊界结下情缘。

改革开放以后,我市公开发行的报刊主要有《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江苏盐业报》《科技汇报》《连云港文学》等。我与这些报刊的感情较深,一直与她们为伴,既是她们的忠实读者,也是她们的热心通讯员和作者。在与报刊的交往过程中,有些事是永远铭记在心的。

在报刊上首次发表作品印象深刻。记得是在1979年下半年,当时的《连云港报》刚复刊不久,每周只出三期。此时正逢解放思想的改革期,报上开展了“青年人与爱美”的大讨论。我正在学校读高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直抒己见地写了篇《青年人应该爱美》不足千字的“豆腐块”稿子寄给了报社,结果不几天就在报上发表了,因为是“大讨论”的首发稿且发表日期是“双十”日,所以印象颇为深刻,至今难忘。这篇文章算是我的处女作吧,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从此笔耕不辍。

1980年前后,《山西青年》创办了一个刊函大学,对于我们这些文凭低、知识薄的青年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便报名参加学习,而且从校刊上看到消息说著名作家黄宗英也参加了这个函授学习。当时我正处在写作的热情期,便以此素材写了篇《创作须有基本功》的文学评论投寄给《连云港文艺》。不料,没过几天竟然收到了编辑部姜威老师的一封回信,他在对我的文章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同时,重点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信中还将我的原文附后,有姜威老师略作修改的笔迹。我按姜老师的意思对文章进行重点修改后又寄回编辑部,很快被采用了。在不久前召开的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安排就餐时,恰巧我与姜威老师同桌,我以茶代酒举杯敬他时提及往事,八十有六的姜老师显然记不得了,因为当年他给许多作者写过回信,对于作者来说是记忆犹新的,但对于编辑哪能一个个都能记得住呢?当时的编辑都是这样,能与作者沟通,及时作出指导。这样的事情虽然不算什么大事,但对于作者却是终身难忘的。

我与《苍梧晚报》算得上至交。《苍梧晚报》所使用的刊号是从《江苏盐业报》套用过来的。早在1980年我就是《江苏盐业报》的通讯员,当时还叫《淮北盐工报》,时常在这个小报上发表诗歌、小小说、散文之类的文章。而且我从事的职业一直是江苏盐业下属国有企业的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党办主任等,与编辑们既是工作关系,也是朋友关系。当2000年《晚报》创刊时,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她的粉丝和撰稿人。20年来,共在晚报上发表《舍去才能得到》《远离酒场》《山海之爱》等近百篇散文、杂文。

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有点荣誉感。工作40年来,我主要从事党务政工工作,除了单位公费订阅一批报刊外,我还坚持为父亲、岳父订阅《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扬子晚报》等,一方面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及身边的事情,另一方面还可以增添亲情。特别是我的作品发表以后,可以及时听到他们的看法,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动力和鼓励。现年93岁的老父亲不仅坚持长期读报用报,而且坚持写作,近年来仍时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可以说是他晚年幸福的一件事。因为我每年都会在市级报刊上发表作品,所以,2005年、2006年、2007年曾连续三次被市报业集团评为优秀通讯员。

发表的作品获奖也是一种“小确幸”。由于工作需要,近年来我又回到市区工作,结交了许多杂文界的朋友,而且加入了市杂文学会,做了副会长兼秘书长,写作的重点又转向了杂文。近年来,市杂文学会时常与《苍梧晚报》合作,搞杂文征文活动,我是坚定的支持者,也是活跃的作者之一。所以不仅有杂文作品在市级报刊上发表,而且诸如《何必研究那些事?》、《没料到、没想到及不周到》等10多篇文章在《杂文报》、《经典杂文》上刊登。特别是在《苍梧晚报》的杂文征文活动中连续三次获奖,其中《“方便”的学问》还在2015年初的评选中获得一等奖。2018年市总工会与晚报举办“我与沙光鱼”征文,我的参赛作品《沙光鱼汤赛羊汤》获二等奖,并入选《美味沙光鱼》一书。这些事虽然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我却有一种“小确幸”的感觉。我始终认为报刊甘为他人做嫁衣,是成为作者良师益友的主要原因。

卢同根 研究员。连云港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连云港市王尽美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文学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杂文学会会员。《散文选刊》《中华文学》签约作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