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读《风雨天一阁》有感

【连网】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也许是源自内心的书生意气,当我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后,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一座普通的藏书楼,却成了“一种极端艰难,而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确实承载了太多。我不禁思考,依然矗立的这一文化奇迹到底给世人留下了些什么。细细想来,大概是对文化的敬畏,对文化的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

读完这篇文章,给我留下最深印象是范钦苛刻的家规。“他们给家族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处罚规则,处罚内容是当时视为最大屈辱的不予参加祭祖大典,因为这种处罚意味着在家族血统关系上亮出了‘黄牌’,比杖责鞭笞之类还要严重。”

这着实令人费解,书不外借,这样的藏书还有什么意义?但结合余秋雨的说法加以思考,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从范氏家族的立场来看,不准登楼,不准看书,委实也出于无奈。只要开放一条小缝,终会裂成大隙。”诚然,一旦把书外借,一旦把书楼对外开放,珍贵的古书会失掉价值,藏书的人会丢掉初心,什么样的一颗初心?对文化的敬畏之心。而对于文化的敬畏之心的缺失,会导致更多的文化经典随着时间流逝。

当近代的战火来临,这座没有在大火中焚毁、没有在岁月中流散的古楼却如那饱经风霜的古书,那么轻易就焚毁了。印着大学者诚惶诚恐脚印的楼板,只有偷儿日夜窃书遗下的枣核……我不禁发问:为什么保存了几百年的古籍在近代烽火中显得如此脆弱?为什么偌大一个中华,终容不下一座小小的藏书楼?

在偷儿和强盗面前,文人书生的人格又算得了什么?也许创造了象形文字、创造了纸帛、又创造了印刷术的民族,将文化的传承寄予这小小的藏书楼,本身便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剧。“血战前行的历史”战火一次次焚烧着脆薄的纸页,黑暗一次次吞噬着智慧和光明,然而范钦冷峻的理性,为何要倾注于这小小的一隅?为什么不让文明的星火撒向更广阔的领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思想者,不该扪心自问吗?

我不禁想到,在建立天一阁的时候,范钦是不是早就预想到了这些经典的优秀古书会在时代更替的年代缺失损毁,是不是早就有了一种作为读书人的责任感,以守护古书为己任、为家训。文化的责任感是传统文化能得以在新的时代继续大放异彩的重要前提,在《风雨天一阁》里,作者看重的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精神,由此,作者才写道:“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只有当一个人可以产生思考的时候,这个人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和发展。

面对选择,我们很难立刻就能作出无悔的抉择;而责任上的抉择就更难了!范钦父子不得不让人钦佩了。范钦不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还是一个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在历史中,他能轻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轻,在别人迷恋仕途之时,却将搜罗藏书融进了生命。这不正是一种向上的文化品格吗!他的长子范大冲面对万两黄金与藏书楼的抉择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承父业,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这种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一定的健全人格与人生的终极价值观作为支撑,否则,谁又愿意割舍黄金而选择仍需长久开销的藏书楼呢?

我们应当庆幸,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这样一群有着健全人格的人,这样一群文化良知的人。

观当今之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不断发展,书籍开始被取代,随着科幻小说等文体的兴起,经典古书在没落,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使传统文化陷入困境。我想余秋雨写这篇文章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书籍对文化的赤诚的心。

我们所能做到的,不仅仅是对天一阁的百般呵护,不仅仅是对天一阁的顶礼膜拜。我们应当增强内心对经典古书、古典名著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古老而优秀的民族精神。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并在此之上加以文化良知。不能让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没落,而应当将之完好地交给下一个五百年。

愿文化永存,精神不灭。(海州高级中学 王政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