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王红军:小议千年古镇板浦

5ad6ba864533753107f16d979184d93f

【连网】说起东胜神州,有一“傲来国”,并不久远的时候,傲来国的海边并不在墟沟那边,墟沟还在汪洋大海里。傲来国的海边在古镇板浦。说她是古镇,因为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有人居住、生活在这里。当然,那个时候还不叫“板浦”,大海边的“板浦”也没有多少人家。据史料所载:最早只有梅姓一家人家,在海边以打渔为生。大约这个地方确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后来陆续有人迁移而来,逐步形成一个村落,因为梅姓来的最早,所以大家把这里定名为“梅庄”。也就是后来俗语所言:先有梅庄,后有板浦,此说一直延续至今。

古镇板浦经过地方历史文化名家姚祥麟先生和各级文史专家论证,以及各方面文献记载,从2200余年前海州建州开始,板浦已有2000余年的建镇史。在连云港,历史人文厚重的地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海州、板浦、南城。而板浦经过二千余年的历史沉淀,成为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厚的古镇之一。直到文革期间尚存不少古建筑,著名的十二座古庙宇在文革中被拆毁,现有的历史遗存仅剩下板浦中学内的“国清禅寺” “ 李汝珍故居” “汪家大院”(汪德昭院士童年家)、清末武状元卞庚“状元府”、大寺巷古民居、民国时曾是淮北第一名园“秋园”古遗迹。

7637c17dec1887531486c03ce3d7e339

俗话说“穿海州吃板浦”,板浦美食文化至今流传: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汪恕有”滴醋、黄四麻香肠、板浦凉粉、张七香猪蹄与混沌、板浦豆丹、板浦插酥小饼、黄记大刀面等等。古镇现有三家做插酥小饼,以作古的王启友老人把插酥小饼的技术传承给儿子王占雨老人,王占雨又把技术再传妹妹王占兰,王占兰年迈再传女儿马珊,现舅舅王占雨与外甥女马珊,居板浦空心街头巷里向南不到30米距离,两家斜对门。现两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批零兼营外甥女马珊占有不少商机。连云港美食家文杰曾专门拜访过马珊。另外还有一家陆安顺的插酥小脆饼,现两家插酥小饼各有各的市场份额。

以吕小胖凉粉(吕庆华)绿豆凉粉优,吕家祖辈从晚清至民国经营吕氏磨坊,又兼营凉粉、豆腐等生意。目前吕小胖为第五代传承人。连云港市第七届读书节时,电视剧《潜伏》作者著名作家龙一老师被邀请来连互动,久闻“吃板浦”之名,提出想品尝一下板浦地方特色小吃。我的朋友、市交通台记者文杰陪同龙一老师专程开车前来古镇板浦品风味小吃,就体验了吕小胖凉粉、张七香猪蹄与混沌等,食后赞不绝口。文杰又拍了个视频,上传到抖音平台,也让全国各地不少看过此视频的人,慕名而来买凉粉与买香猪蹄等,也有一部分看过抖音,出差路过顺便停留一下板浦带些回去。

古镇板浦还有李玉飞(李小飞)的黄粉(碗豆粉),以及大炳安(刘广金)凉粉、大钱凉粉(钱二)、相大姐凉粉、朱小美凉粉,等等。在板浦的有数十家凉粉总体上家家出名。来过古镇板浦的人,品尝后都是对板浦风味名吃的给予美赞!板浦的美食文化取中国徽菜与淮扬菜两大菜系之长,因为安徽与扬州商人到板浦开饭店,时间长了中和了两大菜系。曾经的晚清与民国淮北盐都以及后来的新中国一直都是把盐作为重要控制食品。因盐业的发展,对国家的财政和民生作出重要贡献。银行与票号钱庄达26家,也吸引着天南海北豪商巨贾来板浦投资和经商,可谓360行都在古镇板浦汇集。

兄弟姐妹9个父亲,当时读过二年半私塾,少年时身材高大多报几岁年龄,就在警察局入职当差帮爷爷养家。当时古镇板浦仅常住人口11万多。驻军达10几万人,警察局3千多人,盐警队八个大队就八千余人,还有保安团、镇丁、乡丁、堡丁等。当时听爷辈、父辈描述:当初的板浦,河网交错,小桥、流水、人家、亭台楼阁、荷花池、城外的大天池、淮北第一名园——秋园,就如同我们旅游看到的江南古镇风格一样。水能滋润万物,水也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古镇板浦是民国时期县治所在地,明清建筑风格如一个城堡,东西南北有四座城门,城门外环绕古镇板浦周围的是护城河,晚上吊桥收起,那时有土匪出没,城门关闭有警察把守,不许进出,晚上保安团持枪械巡逻城区内治安。曾经的板浦空前繁荣,被誉为“小上海”。

从板浦走出的有300多名科教文卫界名人,最出名的清朝:“二许”(许乔林,许桂林)、国学大师凌廷堪、文学巨匠李汝珍、女戏曲剧作家刘清韵;解放军少将有刘长斌、任之通、丁文斋;中科院院士有程津培和汪德昭三位兄弟;河北省省长许勤。继他们之后板浦的文化名流有:徐习军、姚祥麟、吕秀彬等一大批作家教授学者。徐习军是一个低调的学者,《江苏海洋大学学报》副主编,江苏一带一路研究院连云港分院副院长,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市政协常委,市作协副主席等。现为国家级多个学会、智库专家,民盟江苏省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盟连云港市委宣传部长,武穴市人民政府顾问。在国内外发表成果400多万字,出版著作6部。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等80多种选刊选本和多个省市的考试卷,入选加拿大、土耳其等国的大学教材。获得过政府社科成果奖、中国微型小说奖、江苏省期刊明珠奖、淮海工学院(现改为:江苏海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50多项;获得民盟中央先进个人、全国高校学报优秀编辑、江苏省高校优秀电教工作者、连云港市优秀政协委员等各类荣誉百余项。主持过省部级课题10多项,多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应邀到国外作报告、演讲。

历史文化专家姚祥麟,连云港市作协理事,连云港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秘书长,“板浦文化的奠基人、地方志专家;姚祥麟老师”。原在板浦镇人民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兼管档案室至退休。他早期出版的书《松石斋文选》都是在报纸杂志发表过的作品汇集。他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经过数年的呕心沥血,走访大量相关人士,查阅大量资料。写出《板浦春秋》这本50多万字的史实性地方志。这本书详细记录板浦的兴衰,连续再版5次,不断更新与完善资料。使这本《板浦春秋》具有时代的思想性、编纂的科学性、使用的资料性、明确的区域性、内容的广泛性、编纂的连续性,也影响深远。一百年后、二百年后 、三百年后…………

板浦人们会记住姚祥麟老师。这本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散文名家吕秀彬,是我师长也是朋友,所以接触也频繁。吕秀彬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硕士研究生,板浦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员,出版过《古镇的记忆》《在水之湄》《文字,飘香在浅浅的流年》等3部散文集。吕秀彬老师的抒情散文思路很活,一般读者难以探寻出他的创作规律。他文章咏景、咏物、咏人也好,似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每篇作品的问世,数十万以上浏览量,可以比肩国内任何散文大家。当我休闲时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读一读吕秀彬老师美文,犹如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我也不想过多的引用名家名言衬托,凭着读后心得,读他的文似乎能上升到灵魂的高处,如跳动的音符,去感受到一波必然的律动。我一直追随吕老师文字飘香,向他学习创作技巧,受益匪浅。人过天命之年,更要审时度势,看开看淡放下,去把好人生的度。寻觅文学的翰墨书香的净土,充实自己,也是一种心灵净化。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连云港市作协名誉主席、报告文学作家张文宝讲过:历史人文厚重的板浦古镇是写不完的。张主席语言精准,蕴涵深邃。人文厚重的板浦,每个行业即便是已退出人们生活的行业,随便找一个行业写写,都可成文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影响几代人生活的茶炉房,这个让40后、50后、60后、70后几代人记忆犹新的茶炉房,也是我孩童时期印象最深刻的行业。那时计划经济,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物质溃乏,什么都凭票供应,买豆腐要豆腐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买米面要粮票(粮票分地方的,省通用,有全国通用的),等等。这个特殊年代的各种票证历经40年的风雨,一直到20世纪90年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记忆中的板浦茶炉房有8家之多,在板浦中学大门北侧不远出的路对面有一家“徐家茶炉房”;往南去去,老法庭位置面对面有两家,路西的“张家茶炉房”和路东的“盛家茶炉房”;到现在十字街头(以前叫旋桥头)路北一家是“李家茶炉房”,斜对面是“许家茶炉房”(现位置炫彩冷饮批发部位置);再往南菜市街头处,路东许奶家茶炉房;原板浦服装厂附近有“冯家茶炉房”。李汝珍纪念馆斜对面(原李汝珍纪念馆位置是县委党校大门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搬到灌云县城)“赵家茶炉房”;向小南门方向去的,现纺织巷巷口边上“顾家茶炉房”等。因当时煤炭紧张,每家一般就一个炉子;供应的烟煤块和炭粉,买来后一般炭粉按照一定比例兑上水和黄泥,做成6厘米X4厘米块状煤球,然后晒干烧饭用。晚上睡前还要用稀一点炭封住上面留一孔透气,这样炉不会熄,第二天炒菜做饭再打开用,但封不好就会熄掉。那个时用铁锅或铝锅烧水不划算,不经济,于是茶炉房这行业也就随时代应用而生,到80后90后大都没有见过茶炉。

茶炉一般都板浦五金厂扳金工定制,圆桶型、高有1.6米左右,直经有80厘米左右,桶向下有1.4米有直径20厘米圆口,圆口有盖,主要晚上封炉用,里面炉条一排,放炭烧水用,方便铁钩钩烧过的炭灰,但有的茶驴是烧木材的。从茶炉正右面,向下一米处,在扳金工制作时,留一孔有60毫米左右铁皮扎的圆管,这个管从主圆桶拐一90度角向上竖着,铁皮管顶部有原型喇叭口,主要是向茶炉添水,此处又设计水开会发出报警声响的水嘴,茶炉中下部有水嘴,是卖水的向水壶放水的。一壶保温瓶水壶热水价格是3分钱,后期5分钱到1角钱一壶。镇上每家的茶炉房,有的有6~8平方米,有的8~10平方,独立一间,里面有大水缸,当时没有自来水,古镇上1万8千余人吃水与茶炉房的用水,印象中都是由7家拉水车供应吃水。

f82c0f4f0624a658a8b6497f24eac188

板浦取水源有三处:一处是大天池,一处是秋园里龟腰桥河,小时候5岁跟着父亲去挑水过;还有城南善后河取水源头。大多数居民吃的是善后河水,东区人民吃的是大天池水。日用与洗衣用是井水。板浦的井也不少。孩时汪家大院,邻居刘奶家孙奶家都有井,靠我们家近,小时候姐妹间去抬水,15岁时我就能挑白铁皮做的两桶水(大约100斤)。当时水车就是平板车上加一大油桶固定改装的,油桶改装上面要开一15厘米的口,也有是铁皮订做,不管油桶或白铁皮做的,顶部焊一圆口或方口,方便往里倒水。开始一车水是1角5分,后期2角钱一车,我印象深的是3角5分一车,再后来8角到1元一车。80年代中期板浦镇装上自来水,但不是所有居民家都装上,只是在各路口与巷口有水房。有人上下班,大家就近去抬水或挑水。

随着改革开始,板浦炭厂开始引进机械设备,开始加工生产蜂窝煤球,供应给居民。电力行业的发展迅速,不再因为电力不够,老是停电缓解压力。电饭煲、电炒锅、电茶壶、煤气灶等等电器在充实生活。烧煤的居民也在减少,茶炉房这行业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完成自己使命,但却影响了几代人……

古镇板浦虽然失去昔日的繁华,但历史沉淀留下了三样法宝:醋文化、美食文化和瀚墨书香文化。勤劳的板浦人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传承祖辈的纯朴。走出板浦的名人,也是板浦人的骄傲。姐妹们都曾叫我举家去南京,或者去墟沟及市区落户,她们提供安置,也不用天天来回跑辛苦上班。但对板浦这块生我养我地方,真是故土难离,因为我的根在这里,几十年的家乡情怀,我的灵魂已经溶入了这块沃土。我时常喜静静地站在善后河桥上看日出升起,看夕阳落下。我依恋的情怀是环绕着千年古镇板浦,与岁月慢慢变老,也愿来生化着北海门外竖着的刻有:“镜花缘小镇”大青石,见证板浦辉煌……

作者:

王红军 曾用名王子,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中国专业摄影网会员,江苏摄影行业协会会员,江苏摄影杂志特约采编,连云港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