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娟子:大礼堂

【连网】连云港云山一个叫李庄的小村庄,是我的老家,我出生的地方。大礼堂,是老家的地标。

1

想来,喜欢看戏看电影的嗜好,是从大礼堂培养起来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还没有多少文化生活。正处于成长期的我们,没有课外书,也没有吹拉弹唱绘画舞蹈什么的补习班,更没有电视电脑,散养的我们有大把的时间自由支配,除了就地取材的游戏外,最期待的就是去大礼堂看戏看电影。

大礼堂建于1976年。那时候,经济困难,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开会、看电影、看戏、文艺演出都在露天。遇到刮风下雨下雪,就只好“家里蹲”,两眼望空墙。

当时的支部书记,我的父亲,幼时读过私塾,解放后上过学堂,算是个有些文化的人。他想像城里人一样,建一个属于村民自己的礼堂,让大家文化娱乐开会等等,有一个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地方。

2

于是,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没有人,从各个生产队抽调义务工;没有石料,到黄崖山里采来青石;没有木料,到林业队山上砍来梧桐树。木工、瓦工、石匠、水泥匠、小工,每天出勤50多人,各负其责,肩挑人抬背背,石墙、石柱、台阶、舞台等等,还有800多个座位,无不凝结着吃苦耐劳的李庄人的心血和汗水。

经过七八个月的奋战,占地1000多平方的礼堂终于落成,成为村里乃至乡里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物,也是全乡最大、最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动场所。

礼堂坐落在乡政府驻地李庄村的半坡上。后面原来是李庄小学,前面是乡政府机关,四周是依山势散落的民居。礼堂正门是局部两层,门前有八道青石铺成的台阶。拾阶而上,两侧是青石砌成的花坛,两棵金桂长出伞一样的冠,清香四溢。三扇漆成朱红色的木制大门,人多的时候可以从三个门进入。进门左右两侧两层,每层各有两间房。右边底层是村委办公室,楼上是会议室;左边一间是广播室,一间是售票处,楼上是杂物间。推开内门,是一排排水泥座椅。迎面是一米多高五十多平方的圆弧形舞台。舞台两侧是礼堂的后门。礼堂能容纳近千人。各村各学校的文艺汇演,各种总结表彰会议,各种专业和业余的戏剧演出,都在这里举办。还有隔三差五的电影,虽然都是老几样,但对于文化资源匮乏的我们,无疑是一场场文化大餐。

礼堂门前有一块空场,是我们童年娱乐、玩耍的天堂。小伙伴们在这里跳绳、踢碑、砸包、打梭、打弹子、滚铁环,老鹰抓小鸡、攻城,藏猫猫、抓坏蛋,每一次游戏都酣畅淋漓。常常玩得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

3

那个年代,电影是我们获得知识、开阔眼界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认识生活、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牧马人》《雁南飞》《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好多部电影,都是在大礼堂里看的,极大地满足了我们喜欢看电影的好奇心,也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那些生动画面、经典台词、动听插曲耳熟能详,刻入了我们脑海、溶入了我们血液,伴随着我们成长。对我们品德、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我们心中“永不消失的电波”。

我们还看戏。过年过节或农闲,常有戏班子来唱淮海戏。每当戏班来,是村里的节日。到了晚间,全村以及周边村落的人没有不知道的,甚至连外乡的人们也会从老远赶来。有时进场的人数超过预计人数,大礼堂里挤得满满当当,人群中讲话声喊叫声此起彼伏,人声如潮。直到开场的锣鼓一响,声音才如退潮一般平息下去,全神贯注到灯火通明的舞台。《穆桂英挂帅》《杨三姐告状》什么的,咿咿呀呀拖腔拉调的唱腔常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听得不耐烦,坐不住就你戳我一下,我打你一巴地皮闹,被大人呵斥后,老实不了两分钟,又故伎重演。

我们也上台演节目。大姐二姐和我,都是自己年级的“台柱子”。每个节目虽然只有几分钟,但每一次我们都精心准备,反复排练。姐姐表演的《大寨亚克西》《周总理,你在哪里》那些节目,至今记忆犹新。到我可以上学能上台时,我不单报节目,还和大头一起说《对口词》,和二华、雅桃们一起表演唱。印象最深的是独唱时忘词。有一次学区文艺汇演,我独唱一首学大寨的歌曲,叫《加快步伐朝前走》。我亮开嗓门,高亢激昂地唱起“登山攀高峰,行船争上游,社员斗志比天高,加快步伐朝前走。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这时,前排的一个同学摇头晃脑地模拟着挑担的动作,让我一愣神,忘了后面的词,呆呆地立在台上。台下不知发生什么事,也愣住了,鸦雀无声。风琴伴奏的李家柱老师重头又弹奏一遍,我才回过神来,也不知怎么唱完怎么下的台。老师虽然没有批评我,自己羞愧得好多天躲着老师和同学。

4

大礼堂,矗立在时间的河流里,岁月的痕迹显而易见。屋顶塌陷,窗户破损,曾经的辉煌在岁月的跌宕中显得短暂而潦草。耄耋之年依旧精神矍铄的父亲,时常去礼堂转一转,顺手归置下杂物。看着礼堂破败的景况痛心疾首,为自己无力维修、保护礼堂而伤逝感怀。恨不得自己再年轻些,有能力维修好礼堂,并充分利起来,为后人留下记忆和乡愁。

好在那一块块方正的青石砌出来的石墙还屹然挺立着,提醒我们许多人在这里接受过真善美的洗礼,得到过文化的滋养,度过许多快乐的时光。也提醒我们应该为没有保护好礼堂而惭愧。

马永娟 笔名娟子。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散文学会副会长。二级作家,三级婚姻家庭咨询师。著有散文集《为自己点支烟》、《如是藤花落》、《旗袍女人》《林间物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