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古迹遗存见证古镇板浦的辉煌

【连网】据《板浦春秋》记载:昔日的板浦镇,护城河绿水环绕,峙云门、庆成门、崇文门、阜民门等古城门矗立四方;穿心河、景阳河两条小河玉带般贯穿城区;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一座座典雅古朴的石板拱桥、木板拱桥横跨河面;一家家店铺民房依河而筑——“人家都面水,井灶自通潮”颇有几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

cw01a07b

(一)

今天,我们走进曾经的淮北盐都板浦,无论在大街上,还是在石板街巷深处,或是在机关单位校园里,还依然可见众多历史遗存。诸如国清禅寺、李汝珍纪念馆、汪家大院、北海门等等。

“在80多条青石板铺路的逶迤幽深的小巷里,青砖黛瓦的房屋鳞次栉比”,古镇内,寺、庙、宫、堂、院、祠有二三十处,主要的有:三堂(观音堂、百子堂、小人堂)、四宫(三元宫、碧霞宫、天后宫、文昌宫)、九寺庙(国清禅寺、拾骨寺、关帝庙、天齐庙即古东嶽庙、后小庙即古善林庵、龙王庙、火星庙、大王庙、没后檐土地庙)、一观(崇真观)、二院(崇庆院、敦善书院)、四名祠(陶公祠、忠烈祠、丁氏宗祠、徐氏宗祠)、一衙门(海州盐运分司暨板浦场盐课司大使衙门)、二故居(李汝珍故居、二许故居)、三公园(秋园、丁小园、顾小园),一牌坊(谢子鲸孝子牌坊)、二名池(大天池、荷花池)、三大古树名木(张大老爷白果树、古皂角树、古独龙松)……

此外,板浦镇上还有建筑风格各异的“魁星阁”(又叫文昌阁)、“丁小园阁”(水榭)、“盐义仓”“耶稣堂”“卍字会”等;有富有传奇色彩的“落魂桥”“两山夹一井”“小猪市”……

板浦留存的古迹,虽然不及其他古镇那样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徘徊在板浦这些旧楼古房之间,依然可以回视曾经属于古镇的历史印迹;依然可以感受到经过时间冲刷的历史韵味;依然可以闻得见久远弥散的文化馨香;体悟到板浦古镇曾经拥有的辉煌。

cw01a07c

(二)

从市区驱车约14公里,进入板浦北门(北海门),这里是板浦的地标性建筑、极具地方特色的仿古城门。新建的北海门,高十余米,东西长约五十米。停车于门外右侧,仰视这座寂寞地耸立在板浦北郊的城门,一种只属于板浦、只属于板浦游子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步入门楼,墙体以黄色为主体,木框窗门廊道以红色为主体,配之以蓝白相间的彩画,凸显古城的庄严与肃穆;墙上布满爬山虎之类绿植,墙角已然有了苔藓的痕迹,古朴与清新同在,厚重与苍凉共存。

关于北海门,地方文化学者《板浦春秋》的作者姚祥麟先生有《复建北海门碑记》一文,据该文记载,北海门原为板浦峙云门,始建于明末清初,“该城门历经260余年风雨沧桑,民国初毁于兵燹。1939年秋在新民路北端护城河南重建,1940年春建成,仍名峙云门。1941年更名新民门,1943年改为北海门,1958年又名跃进门,“文革”后期再毁。2012年板浦镇政府决定复建北海门,当年10月30日奠基,2013年4月告竣。”

据载,峙云门原来建在板浦的东北方濒临海边,因面向内海,与云台山遥相对峙而称之为“峙云”。这个“峙”字是有讲究的,当年云台山在海中,作为近海之岛据说常有盗寇匪徒盘踞,骚扰海州、板浦,因而板浦海滨的城门,又有与云台山盘踞的匪类对峙之功能。

兵部尚书杨锡紱《新安镇登舟至板浦》诗曰:“盐河一线汐潮通,百里乘流向晚风。马首正冲泥倦后,坐看明月海天空。”且不论诗情画意,杨锡紱作为兵部尚书,在板浦留下诸多关于板浦、云台山的诗作,说明板浦当属海防重镇,峙云门(今北海门)为军事要地。

cw01a07a板浦国庆禅寺

(三)

板浦古建筑群中,曾经有四大名刹:国清禅寺、崇真观、关圣庙、古善林庵。其中三刹被毁,仅存国清禅寺。

崇真观(又名“崇庆道院”),位于板浦场东,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由许开益所建,清康熙八年程常泰等重建,于1938年的日机轰炸中被毁。

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知州杨凤在板浦西大街的西首路北建有关圣庙,供奉关老爷(关羽),清“乾隆二十年,住持演乘重建,规制始大”,解放前即已坍毁破败,仅剩一座关羽坐身铜像(公元1961年熔毁)和一铁铸大钟(大炼钢铁时被砸碎熔化)。

“古善林庵”(民间俗称“后小庙”),据明代《宋祖舜淮安府志》记载,为“正统(公元1436—1449年)初建”,解放初毁坏。

板浦四大古刹仅存之国清禅寺,位于板浦古城内西大街大寺巷北首(今板浦高级中学院内),在解放初大雄宝殿拆空时,发现一奠基石碑,上刻有“建于隋大业八年”等字样,据《板浦春秋》记载,该寺院在五代残唐时即毁于兵燹。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云游僧法朗在旧寺上进行了重建(后人尊其为开山僧)。这也就是一些志书上记载其建于“宋元丰七年”的原因。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又不幸毁于兵火。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果升大和尚再次重建;“二十四年归并大慈寺,二十五年复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又进行了扩建。当时国清禅寺规模很大,号称“骑马关山门”,故又俗称大寺,寺前巷道也因此得名大寺巷,一直沿用至今。

曾经的国清禅寺的主寺院占地20多亩,三道殿堂,前山门供韦驮,中大殿供四大天王,后大殿即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和金刚、罗汉、众菩萨。寺内殿宇宏伟,佛像整齐,另有东西廊房、方丈室等建筑,晨钟暮鼓,香火旺盛。但到清末时,由于战乱频仍,国清禅寺即逐步衰败坍塌。

国清禅寺作为佛教活动的所谓“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的世外桃源,为那些弃俗出家的人剃度授戒,教习诵经参禅,填写度牒词簿,俨然是一个教习场所,后来它的命运也归于学校。民国初,灌云县第一高等小学薪承北鹾学堂在此诞生;1924年,改建成灌云县立初级中学。解放后,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被拆除,材料用以建造中学会堂。如今,国清禅寺坐落于板浦高级中学内,成为板浦高级中学的校史展览室,2010年6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婕 徐习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