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部门动态

渔业事业 新改革促进渔业新发展

【连网】近年来,市海洋与渔业局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坚持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切入点,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构筑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全市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渔民收入不断提高,渔民人均收入23600元,是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以上。

在转方式方面,突出做好“四个转变”。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改变过去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生产方式,有度有序利用渔业资源,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充分发挥海洋牧场载体作用,继续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项目,保障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转变养殖方式。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开展渔业园区标准化池塘全覆盖行动,推行工厂化养殖和循环水利用集约节能养殖模式,提高园区高效集约化、设施化养殖水平。继续推广离岸式新兴养殖模式,扩大紫菜玻璃钢插杆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规模,提高海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同时保障近岸发展空间,改善近岸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凸显和放大水产品生态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

转变捕捞方式。坚持还近岸、拓远海,加大远洋渔业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建立海外渔业综合服务基地,实现远洋渔船零突破。

转变经营方式。通过推进职业渔民和渔技人员培训工程,提高涉渔人员的专业技能,逐步扩大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大户、家庭渔场和产业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建立渔民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优惠政策惠及更多渔民群众。

在调结构方面,着力开展“三个调优”。

调优区域布局。立足各县区资源禀赋和生态类型,加快出台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划定养殖区域、限养区和禁养区,同时制定现代渔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县区优势水产业,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

调优产业结构。着力稳一产、扩二产、拓三产。加快推动海州湾浅海海域现代综合渔业园区和全产业链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科学发展具有碳汇功能的大型海藻场建设和贝类养殖。积极引进水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培育紫菜食品、海参食品、冷冻调理食品、来料加工等四大海洋食品产业,打造高水平苏北海洋食品城。培育壮大休闲渔业,以渔村渔港、渔业园区、海洋牧场、海岛为载体,培育打造休闲渔业特色渔庄、“美丽渔村(渔场)”和渔业特色小镇,积极创建全国性的休闲渔业基地,打造特色鲜明的休闲渔业品牌。

调优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稳定紫菜、贝类等经济水产品产能的基础上增加优质海珍品生产,充分发挥前三岛海珍品养殖区的地理优势,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做大海参、鲍鱼等高档水产品业。科学规划泥鳅产业发展,促进泥鳅养殖标准化、规范化、生态化管理,做强连云港水产特色品牌。

供给侧改革带来了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渔业发展不断增速提效。全市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渔民收入不断提高。渔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青口、海头两个国家中心渔港和高公岛国家一级渔港开港运行,连岛国家中心渔港正式开工建设。

渔业园区建设形成规模,设施渔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建成海州湾、灌云、东辛农场三个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和曲阳、墩尚两个省级精品园区,建成设施渔业21万亩、工厂化养殖车间65万立方米。海上百亿综合渔业园区初具雏形,增养殖面积达57万亩,建成海水网箱2000多个、深水抗风浪网箱近100个。

渔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形成规模以上水产加工企业26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全市泥鳅养殖面积达3万亩,年创产值6亿元。推广新型玻璃钢紫菜插杆养殖技术,全市紫菜养殖面积突破24万亩,年生产一次加工紫菜超13亿张,产值达10亿元。全市建成水产品批发市场31个,年交易量超过40万吨,交易额近50亿元。

渔业品牌战略不断深化,培育出的“水中参”泥鳅、“神仙”紫菜等一批品牌产品连续三年带动水产品年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积极组织和参与全省渔业国际合作推介工作,江苏渔业国际合作推介会自举办以来,全市共签约6个项目,意向投资额超4亿美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