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部门动态

整合财政资金 聚力脱贫攻坚 吹响精准扶贫“冲锋号”

【连网】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道明了农村脱贫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尤其今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更是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全市财政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统筹资金,创新机制,为脱贫攻坚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统计数据显示,我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加到1.23亿元,比去年增长22.6%。

因户施策精准扶贫

财政兜底稳增收

“全面脱贫,一户不能落、一个不能少。”这是我市农村扶贫坚持的根本理念。为了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今年来,我市财政部门积极配合市农委工作,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在摸清特殊群体底数的基础上,创新财政理念,通过分类指导、因户施策,积极探索建立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精准扶贫。

为了摸清特殊群体底数,我市每年组织一次对全市尚未脱贫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核查工作,并引导群众参与扶贫对象认定,确保建档立卡名单经得起群众评判和时间检验。在此基础上,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市里又统一部署以县区为单位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抽调镇村干部、帮扶干部、帮扶队员和“第一书记”等,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驻剩余的92个经济薄弱村开展调查摸底和清查建账,做到村村查、户户到。认真摸清每户低收入农户家庭的增收进度,梳理出年内难以脱贫的特殊困难农户,有针对性地制订脱贫方案,确保年底前达到脱贫标准。

有了准确全面的摸底,财政扶贫更精准。我市财政部门将这些低收入群体进行分类,针对其中靠自身脱贫难度非常大的老弱病残户,我市财政部门提出“救助式服务”,通过财政兜底帮助其稳定收入,改善生活。

我市财政积极调整市级财政5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安排,根据县区实际,明确一定比例的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患有大病重病、意外事故造成伤残、子女入学等原因致贫的特殊困难建档立卡农户,通过现金、项目奖补资金或一折通等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县区财政也积极配套资金实施到户帮扶,按照一定比例直接帮扶到户。

对于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但因文化技能层次低、年老体弱等因素难以外出务工就业的低收入农户,我市财政则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拓展,明确了“在本市区域内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户创业就业或带动贫困户就地就业的农业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扶持”的内容,将精准扶贫和产业扶持相结合,提高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一方面,配合人社等部门,为其提供公益性岗位,解决特殊贫困家庭“零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财政配套资金,有效发动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4.6万人次,与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开展结对帮扶,“一户一策”逐个落实脱贫项目,确保辖区内的每个贫困户,至少要有一名机关干部联系帮扶,所有乡镇干部、村干部每人都固定帮扶一名贫困户。同时出台《连云港市财政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安全运行机制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强化财政精准扶贫力度,着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绩效。

统计数据显示,两年来,我市财政累计争取帮扶资金1.24亿元,实施的510个帮扶项目90%以上在村,最大限度使贫困农户直接受益。

改善村级经济

多举措为薄弱村增收

村级集体经济强,农民脱贫致富才有坚实的基础。我市财政坚持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重点事项,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下力气、出实招帮助他们减负增收,尽快脱贫致富。

为此,我市财政加大对村资金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县为单位将涉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使用在经济薄弱村增收项目上,形成资金整合、政策叠加、事半功倍的帮扶效果。强化财政资金定向扶持,东海、灌云财政分别安排每村10万元、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尚未脱贫的村发展增收项目,灌南、赣榆安排专项财政引导资金,帮助村集体发展刀豆种植等短平快增收项目。鼓励和支持经济薄弱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实体,发展加工、流通、仓储、劳务等有偿服务,增加村级收入。

针对村经济债务负担。我市从去年开始在城乡社区集中开展“减负增效”和惠民政策执行缩水走样专项治理活动,累计取消县乡向村级不合理摊派、收费15项,为村级减轻不合理支出2亿多元,取消村(居)工作任务和指标22项、评比达标项目17个、组织机构47个;整合活动阵地45个,减少80%,使经济薄弱村能够腾出更多精力发展村级经济。切实做好村级债务化解与控减工作,严控新债务,分批次降低存量债务2.75亿元,使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能够轻装上阵。

在帮助村经济减负的同时,市财政还积极尝试帮助其拓宽增收渠道。市财政加大投入,推进我市标准厂房等物业建设,探索把各级扶贫资金、国家农业开发资金、农业产业项目资金股权化,量化到经济薄弱村,使村级集体经济获得长期收入来源。今年来,全市新增村级标准化厂房7.5万平方米,仅此一项预计为村级增收377万元。

关注片区开发

重点项目助推发展条件改善

在全市扶贫工作全面铺开的同时,我市财政还将重点扶贫开发片区作为重点,坚持把规划作为片区开发的龙头和先导,围绕“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推动片区开发年年都有新变化、群众普遍得益受惠。

根据我市规划、出台的《石梁河库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三年推进计划》,我市财政部门根据片区镇村脱贫增收发展需要,先后启动实施省市县三级重点帮扶项目137个,总投资31.5亿元。今年,市财政又编制库区扶贫开发项目98个,总投资1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类26个、产业发展类55个、民生实事类15个、生态环保类2个。在抓好石梁河片区开发的同时,我市又将沂河淌两岸作为市级重点扶贫开发片区,将市级财政今年新增专项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沂河淌地区,鼓励和支持沿线低收入农户发展鸭鹅、肉羊等草饲动物养殖。

针对两大片区远离中心城市,交通路网不畅,我市坚持把水、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为片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蓄好后劲。我市财政运用财政杠杆作用撬动投资1.5亿元建成青石公路、黄顾公路,目前,两条公路先后完工。投资2.38亿元的引淮入石泵站、塔山泵站也将于明年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同时,财政还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推进韩辰公路、黑沙公路等道路建设,着力打通与区内外相连的主干道,消除区内镇村之间的断头路,形成县乡村公路互通互联的交通网络;推广岗岭节水灌溉技术,建立洼地强排系统,逐步解决岗岭地区易旱和沂河淌两岸易涝问题。

针对片区农村低收入人口绝大多数以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农业收入高低直接影响脱贫效果。市财政积极引导片区乡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形成东海黄川草莓、赣榆黑林蓝莓、沂河淌鸭鹅等在苏北乃至全省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特色产业。加大市级财政资金对扶贫园区的引导,按照在每个乡镇培育一个扶贫产业园的规划,市财政安排专项项目资金重点用于30个扶贫开发项目建设。

不忘基础设施

全方位改善村庄环境

在提升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同时,市财政还加大了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倾斜力度,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一事一议为抓手,顺应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新要求,改善农村村庄环境,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为全面提升我市村庄环境,市财政局积极配合市整治办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级文件精神,使得村庄卫生保洁、村庄户厕改造、路旁绿化美化、村内道路建设等得到明显改善,村庄脏、乱、差现象得到改观,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群众满意度高。

2016年,我市海州区浦南镇龙浦村大官庄村、赣榆区宋庄镇三洋港村汪庄、连云区云山街道平山村一组和二组、东海县房山镇兴谷村兴谷大庄等8个村庄获批康居村庄,连云区宿城街道大竹园村大竹园、赣榆区金山镇徐福村后徐福获批传统村落。

此外,我市浦南镇太平村、连云区连岛街道连岛村、赣榆区宋庄镇柳杭村和塔山镇大庄村、东海县青湖镇东丁旺村和驼峰乡前蔷薇村等10个村庄也开展了“面上示范村”建设,通过我市财政部门的积极争取,以上建设项目共获省财政奖补资金3220万元,涉及11个乡镇的11个村,实施农户4405户。

市财政还积极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通过加大本级投入、积极争取省级奖补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共建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我市农家书屋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星级农家书屋创建、农家书屋“一卡通”和数字农家书屋建设以及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等工作,不断提升农家书屋的“建管用”水平。在此基础上,我市还积极开展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工作和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累计实现农家书屋图书更新近25万册,流转30万册,全市数字农家书屋覆盖率达80%,并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农家书屋与县区图书馆通借通还。连续两年共完成200家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建设,进行资源共享。截至发稿时,今年我市已制作发放5万张农家书屋家庭借阅证,我市更成功申报为省级农家书屋提升工程试点工作先进市。

此外,市财政局积极运用“一事一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我市共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5200.6万元,其中省财政奖补资金11529万元、市级财政奖补资金224万元、县区级财政奖补资金62万元、乡财政资金457.5万元、一事一议筹资2299.1万元、村集体资金394.9万元、社会捐助资金249.1万元,惠顾全市72个乡镇、576个行政村,直接受益农民达140.71万人。共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650个,其中:村内道路629条,总长度为601公里;桥梁1座、小型水利设施17个、环境卫生设施5个、植树造林2片、文化体育场所2个、环境整治8个、自来水管网改造37个,其他5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深受基层农民欢迎。

充足资金有效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延伸、加快了经济薄弱地区富民产业发展,扎实推进我市低收入人口增收和经济薄弱村新“八有”建设。截至发稿时,我市共实现13.8万低收入人口年收入达4000元,92个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目标,有力推动了扶贫民生工作,助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