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21年1月19日在连云港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方  伟

2020年主要工作和“十三五”发展成就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非常特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和空前复杂的宏观环境,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八大决战决胜”成效显著,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取得重大突破。

——这一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抗疫大战,各级党委政府沉着应对,“最美逆行者”舍生忘死,530万港城人民守望相助,守住了江苏“北大门”,筑牢了海上“防火墙”,交上了一份彰显“连云港力量”、展现“连云港担当”的优异答卷。

——这一年,我们众志成城、矢志赶超,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一举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这块含金量最高的金字招牌,极大提振了全市人民的城市荣誉感和发展自信心。文明之风吹遍港城,连云港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行。

——这一年,我们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完成产业投资1450亿元,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突飞猛进,“中华药港”日新月异,生物医药产业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承载港城“后发先至”梦想的产业高地加快崛起于黄海之滨。

——这一年,我们强化系统思维,以退为进、革故鼎新,坚定不移推进园区整治、环境提升和发展动能转换,园区和企业环保安全水平显著提升,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化工园区实现“四位一体”联动发展。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这一年,我们打响交通突破攻坚战,创新思维、乘势而上,30万吨级航道徐圩段全面启动,4D级花果山机场建成待飞,4条高铁闪亮登场,“两基地一班列”逆势增长。连云港东渡西游成大道、南来北往尽通途,亚欧国际交通枢纽建设迈出关键步伐。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在逆境中披荆斩棘,在奋进中加快发展:

(一)上下同心共克时艰,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我们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大数据”排查机制、“四包一”防控机制、购买发热药品实名登记制度,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实现了确诊患者零病亡、院内疫情零传播、医护人员零感染,本土确诊病例1个月内全部清零。选派59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率先发放困难群众临时生活补贴,获民政部通报表扬。全力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仅用20天建成6000余平方米、配有195张床位的应急病房,全市储备收治床位1200张,核酸检测能力大幅提高。

(二)稳中求进变中求新,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推出“暖企22条”等系列措施,为企业减免税费61.5亿元、融资贷款1500亿元。实施惠民生促消费十项政策,投放各类消费券728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剔除减税降费因素增长6.5%。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苏北第一。工业应税销售增长5.8%,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净增6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量苏北第一。新增16个药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1类新药5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电商产业异军突起,实现国家级电商示范县全覆盖,勇夺淘宝直播城市季军。粮食丰产丰收,生猪生产逐步恢复。

(三)培强动力厚植优势,构建双向开放格局。自贸区建立“新政28条”“1+8”产业发展等政策体系,形成创新实践案例57项,5项案例全国首创。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主体完工。港口完成吞吐量2.52亿吨、集装箱480万标箱。中哈基地物流量、国际班列实现大幅增长,中亚回程运量全国首位。获批建设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和综合试验区。实施“一带一路”境外投资项目12个。走进上合秘书处举办推介会,成功举办长三角城市协调会、农产品进出口对接会、粤港澳经贸合作交流会。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外贸进出口保持正增长。

(四)统筹全域塑创特色,城乡品质更趋优化。蓝色海湾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云台山森林公园获评国家康养基地。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1.9%,海绵城市面积达48平方公里。机场互通及连接线基本建成,连霍高速新墟互通、云台山隧道实现通车。新辟优化市区公交线路23条,新增智慧停车位2000个。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45个,改善农房20985户。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

(五)精准施策多点发力,生态建设再上台阶。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事项全部办结。强力推进化工园区整治,关闭低端落后企业45家。扎实开展燃煤、扬尘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以创新思维在105个行政村推行“生态+扶贫”秸秆综合利用。“河长+流域长”制获国家河长办推广。完成949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石梁河水库重现白沙碧水良好生态。

(六)集中攻坚标本兼治,安全底线织密兜牢。纵深推进危化品、交通运输等31个行业专项整治,国家、省移交的475条隐患整改全面完成,“危化品全链条安全管控机制”等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实现安委办实体化运作。修订“1+44”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联合预警、联合响应、联合防范机制,全面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七)补齐短板保障民生,幸福港城更有温度。一般性支出压减20%,民生支出增加10.1%。城镇新增就业8.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96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729个,扶持创业1.89万人。新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2万人。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4所、幼儿园21所,全省首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建成投用。高考本科达线率超省均2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实现直接结算,发放电子健康卡100余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省定标准达标率90%,“健康宝贝工程”受益人群达3.5万户。市全民健身中心主体封顶,新增室外健身器材315套、球场202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获得中央督导组肯定,智能网格化社会治理走在全省前列。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现全覆盖。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全面完成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50件民生实事,为“十三五”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

五年来,我们胜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取得重大成果,“高质发展、后发先至”迈出关键步伐,连云港在新时代“西游记”征程中书写了崭新篇章。

(一)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跨上3000亿元台阶,人均突破1万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到“十二五”末的1.5倍,工业用电量增速全省领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2亿元。累计外贸进出口额4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6%。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1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增速快于经济增长。

(二)产业强市实现重大突破。累计完成产业投资4300亿元,盛虹炼化快速推进,卫星石化投产在即,“三新一高”产业四大国家级基地初见成效。1家企业入选《财富》中国500强,年销售过百亿企业8家,上市公司达到8家,新三板等场外市场挂牌企业235家。连续5年获省长质量奖。网络零售额达550亿元。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4家,“连天下”成为全国优农品牌设计典范。

(三)“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成果丰硕。自贸区获批建设,综保区封关运行,开发园区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标杆示范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加速成型,连云港区30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3条高铁建成通车,连徐高铁开通在即,花果山机场基本建成。中哈基地功能提升,哈萨克斯坦东门无水港获评海外安全发展优秀项目,上合物流园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多式联运成为部级示范。中国中亚论坛、上合组织圆桌会议成功举办,连云港论坛和连博会、国际医药大会、农洽会等影响力逐年扩大。

(四)改革创新释放强大发展活力。“放管服”改革快速推进,“不见面”“网上办”和基层“三整合”改革全省领先。商事制度等改革经验获国务院激励。在全国率先完成战略环评和“三线一单”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承包土地确权颁证率98%。获评国家产业技术创新型城市,建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专利金奖1项。医药创新力全国领先。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填补国内空白。

(五)城乡功能显著改善。高分创成国家卫生城市,首创首成全国文明城市,荣登中国宜居宜业城市榜。204、310国道和236、345省道等建成通车,城市动车开通运营。新改建道路500公里,打通“断头路”50条。建成应急备用水源6个。花果山景区升格为5A级。市图书馆新馆、大剧院等投入使用。改造老旧小区320个、棚户区住房8.9万套,改善农房4万余户。建成国家级最美乡镇2个、美丽宜居镇村4个。

(六)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政府性债务化解工作全省领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提前一年全面完成,累计脱贫34.35万人。关闭低端落后化工企业226家。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100%,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清零,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PM2.5浓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81.1%。

(七)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城镇新增就业3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1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低保标准提高至630元。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教育现代化苏北领先,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77所,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2.6%,优质高中占比94.3%。淮海工学院创成江苏海洋大学。新改扩建公立医疗机构44个,互联网医院全省领先。江苏女子民乐团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3个项目入选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创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获评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33项,奥运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实现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区全覆盖。平安港城建设成效显著,信访工作全省领先,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全国先行先试。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一群好人、满城春风”形象广泛传播,淬炼出“崇德向善、坚韧奋斗、务实创新、勇立潮头”的新时代连云港精神。

“十四五”时期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核心战略,狠抓“七个主”工作方略,推动“六个大”建设迈上更高水平,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港城,在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奋力实现连云港在新时代的后发先至。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跨两个千亿元台阶,达到5000亿元以上。完成产业投资6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实现翻番。外贸进出口额6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城市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

——高质量发展更加有为,奋力崛起区域经济新高地。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特色服务业体系和现代高效农业体系。加快崛起临港工业,做强“三新一高”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世界知名的“中华药港”、面向“一带一路”的大数据产业园和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创新动力更加强劲,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提升连云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置。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5%,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力争突破1000家。

——改革开放更加深化,东西双向开放迈出新步伐。紧扣“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以自贸区为引领,高水平打造国际枢纽港,更好发挥“两基地一班列”示范带动效应,建设空港产业园,争取沿海、连临高铁建设纳入国家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合作能级不断提升,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基本建成。

——海滨特色更加鲜明,美丽连云港展现新形象。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打造充满活力魅力的滨海特色城镇带、美丽生态风光带和绿色产业集聚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资源整合更加高效,旅游名城建设跃上新台阶。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文旅融合,打造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海滨休闲度假胜地,创成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幸福港城建设达到新水平。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全力推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高质量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市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安全机制,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充分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1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物价稳控、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定目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着力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崛起临港工业。石化基地完成产业投资480亿元以上,石化产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550亿元。建成国家级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打造国家绿色化工园区。建设全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做强沿海钢铁产业基地。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华药港”核心区高端化学制剂、国际医药创新产业园建成投用,医药产业产值突破750亿元。省药品认证审评分中心正式运营,申建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做强做优现代中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产值达300亿元。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产值达240亿元。加快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280亿元。

加快壮大现代服务业。依托港口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和供应链物流。推进空港产业园建设。20家企业挂牌场外市场,新引进金融机构3家以上。放大“5·18”品牌效应,加快电商产业园建设。培育高铁商圈,发展夜间经济,丰富消费业态。

加快提升旅游能级。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连岛创成5A级景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4A级景区3个,新增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和乡村旅游线路。启动藤花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期工作,提升老新浦风情街区和连云老街等品质内涵。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打造书香港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着力打造海洋牧场示范区。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经济,推动南极磷虾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海洋食品、紫菜加工等产业,加快培育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邮轮经济、海上运动等新兴业态。

(二)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企业创新能力再提升。设立市级科创投资基金,发放苏科贷2.6亿元。持续实施“花果山英才计划”“海智计划”,引进人才2万人。加快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推进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新建重点产业研发机构2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0.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5%。

创新体制机制再完善。推动市高新区与海州区深度融合,打造花果山大道创新走廊。推进高效低碳燃气轮机新型循环试验台建设。实施重点科技项目30项。加大科技类企业和项目、科研机构招引力度,实施科技孵化载体绩效考评。

重点领域改革再深化。支持龙头企业并购重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实施新一轮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城市紧密型医联体试点改革,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基本完成“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

营商服务环境再提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高标准打造“一网四级”服务体系。

(三)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做强做优“一带一路”强支点。

加快自贸区制度创新。聚焦企业需求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平台+供应链”物流新业态,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跨区域联动和运单物权化,制定船舶装卸等口岸作业时限标准。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新增市场主体3000家。

着力打造标杆示范。加快区域性集装箱内贸中转中心建设。稳定中土、中蒙班列,畅通中吉乌联运通道。上合物流园铁路、场站建成投用,推进中亚宽体车板、铁路中心站项目建设。国际班列运量4.1万标箱。推进花果山机场、徐圩港区码头泊位开放,申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获批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

全面加强经济合作。提升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综合试验区载体能级,经营主体超过100家,进出口额突破1亿元。深入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省级南北共建园区建设。

加速构建区域交通枢纽。提升港口绿色智能水平。力争开工建设连云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推进徐圩港区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设。新增近远洋航线6条,港口吞吐量增长4%以上。加快徐宿连航道建设。拓展海铁联运功能,“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建成投用。花果山机场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开通2条全货机航线。完善公路互联互通,完成228国道石化基地绕行工程,实施连淮高速扩建、连宿高速建设。

(四)持之以恒提升城市品质,深度打造美丽宜居连云港。

建设魅力海滨城市。推动港产城融合和滨海组团开发。保护开发前三岛等海岛资源,建成海滨风情小镇。推进连云新城规划提升、项目建设,蓝色海湾项目基本建成。逐步实施庙岭以西融城计划。依山傍海打造一批特色村镇。

建设顺畅便捷城市。推进高铁、城市动车、公交、公共自行车等有机衔接,完善连云港站等客运枢纽集疏运功能。规划高架路网,构建城市外环,启动花果山大道、港城大道、徐新公路等快速化改造。新改建城区道路40条,改造桥梁40座。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加强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推进园博园等公园建设。实施连云港站北片区等区域、11个棚改项目和120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省级海绵城市试点项目。

(五)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新增高标准农田40万亩、农田托管面积25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9%。新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10个。发展直采直供、冷链配送等电商新模式,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200亿元。农产品出口额超5亿美元。新增“连天下”品牌农产品60个。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改善农房8000户,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6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个。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80%。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四个不摘”,落实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精准防贫保”提标扩面、应保尽保。发展乡镇扶贫产业园,新增市级示范园10个。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实施联建项目260个。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

(六)矢志不渝保护生态环境,更高标准推动绿色发展。

持续发力抓好污染防治。基本建成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加快建设环保“绿岛”项目。强化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消除禁燃区内散煤销售和使用。实施“四源齐控”,推进雨污分流。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危险废物全周期监管体系。开展石化基地土壤和地下水智能化监管试点。严格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和生态补偿政策。严格落实环评审批“三挂钩”机制。完成植树造林3万亩,新增绿地300公顷。实施绿色发展类项目20个,培育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5个。畜禽规模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95%以上。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多规合一”,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开展石梁河水库生态缓冲区试点建设。开展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七)毫不动摇抓好安全发展,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慎终如始防控疫情。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落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坚持“人物同防”,防范化解境外疫情输入风险,阻断疫情内部扩散。加强高风险人群疫苗接种等防护工作,严格管控聚集性活动,确保不出现规模性疫情。加快发热门诊、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全方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狠抓化工和危化品、道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防控。全面完成化工园区整治。持续整治非法违法企业,压降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加强海上作业安全监管。整合应急抢险救援资源,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风险防范和平安建设。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政府隐性债务等领域风险排查化解。规范招商引资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深化“一委三会”治理。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

(八)凝心聚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稳就业措施,开展“百企万人护航”行动,实施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凤还巢”计划。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新引进高校毕业生2万人以上,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以上,支持自主创业1万人以上。以石化和“三新一高”产业为重点,推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改造中小学校舍32万平方米,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1所。建设省级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30个,支持江苏海洋大学特色学科建设,全力提升连云港师专、康达学院、中医药学校等综合实力。打造“智慧教育一张网”。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

深化健康连云港建设。创建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市疾控中心,东方医院创建三甲综合性医院,市老年病医院创建三级专科医院,市康复医院投入使用。推进国家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全覆盖。建设体育强市,新建各类球场80片、健身路径170套。高水平举办铁人三项等赛事。申办第21届省运会。

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养老金计发标准和被征地农民社保待遇。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创新应用,实现全国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解决1000户低收入户安居问题。促进医养结合,完成21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九)驰而不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加强政治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司法、舆论、社会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和政务公开。

勇于担当作为。更加坚定、更加自觉、更富创造性地推动党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大力弘扬新时代连云港精神和“四实四干”作风,不断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

坚持廉洁从政。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锲而不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整理 庄婷婷

总值班: 王夫成 朱 萍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