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时代连云港精神”的教育视角

□ 张廷亮

【连网】  最近,“新时代连云港精神”的征集活动很热烈。把连云港人特有的优秀品格、精神提炼出来很有意义。不过,在看了报纸上一些应征作品后,我觉得有点不足。这就是几乎没有关于重视教育、倡导学习的表述。教育,作为涉及千家万户幸福、各行各业发展的宏伟事业,理应成为连云港人的美好追求与精神归宿;热爱学习,也应该成为每一个港城人的自觉习惯与终身行为。

面向未来,地区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人才,越来越依靠市民的素质。而要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要依靠教育,依靠市民的学习意识、学习精神。地处苏南的常州已经很发达了,可是他们却非要将“自己”打造成“现代读书城”,非要建成全省第一家社区大学,非要将“自己”打造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据了解,“常州精神”中确有“勤学习”的表述。地处江北的南通则言必从“张謇重视教育”谈起,总是津津乐道于自己的“高考辉煌”、全国第一所师范、全国第一所博物苑……南通崇尚教育的氛围十分浓厚,乃至于创造了基础教育“全国看江苏,江苏看南通”的神话。发达的南通教育支撑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其经济实力已经与苏南城市“比肩”了,经济总量也即将跨入全国城市“万亿元”俱乐部。可以说,南通人也有很强的教育情结。

我们连云港也是有重教兴学的悠久传统的。从海州古代的学宫、孔庙,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块砖(专)”(工专、医专、水专),从板浦的凌廷堪、李汝珍学派到连云港近代留学生群体的兴起,从“一无两有”“三新一亮”“布局调整”到领先苏北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从海州民众教育馆到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的“空中课堂”,从海州师范的百年历史到江苏海洋大学的挂牌成立,就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连云港千年的教育进步,展示了连云港人倾情教育、勇于争先的不懈追求。地处苏北一隅的连云港正是有了教育的支撑,才由一处蛮荒之地迈入了国际性海港城市的行列。这一历史过程,同样培育了连云港人的精神与气质,如领先于江苏中小学论文比赛的连云港“教海探航”精神,新海高级中学的“普爱”精神,海州高级中学的“盛德厚学”精神,连云港师专的“敬业乐群、师表八荒”精神,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精神,连云港开放大学的“终身学习”精神,江苏海洋大学的“严师尊道、明德至善”精神,等等。它们虽是学校的校训或办学传统,也影响了港城人的精神世界。这些表述,都可以成为“新时代连云港精神”的候选词汇。然而,与许多发达地区相比,连云港的教育事业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市委市政府“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战略部署,需要连云港的教育事业超前发展、快速发展,而精神追求是不可或缺的。

如今的教育,已经不限于传统学校的内部了。以“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企业大学”“慕课”“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学习体验基地”等为特征的终身教育正向我们走来;学习也不限于学习书本知识,还倡导在实践中学习、读“无字之书”“游学”“研学”“团队学习”“跨界学习”“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等。国家颁布的《教育现代化2035》中已经明确地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十个战略目标之一,我们应该顺势而为。

在终身教育中开发人力资源,在终身学习中探索创新。“教育”与“学习”有如此重要的、新的内涵,唯有将其融入港城每个人的血液中、每个行业与地区的工作部署中,才能显现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而“新时代连云港精神”就是最好的载体。如果港城的每一位市民都是学习者、每一个行业都有教育功能,每一个场所都有学习的机会与条件,那么连云港将是十分美好的学习型社会。可以预期的是,连云港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将更加需要教育的理念更新和高质量发展来做支撑和保障。

经典的理论与大量的实践都证明,教育,是最基础的事业,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美好事业,是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的基础性工程。“人力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所以在城市精神中反映教育与学习的内容对于连云港的发展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建议将“重教育”“勤学习”“善学习”“向学”“乐学”“好学”等词语的内容融入“新时代连云港精神”中去,以此来铸造未来港城人的气质与情怀,激励全市人民努力将连云港建设成知名的“教育城”“学习城”“读书城”和“创新城”。

作者为连云港开放大学副校长、教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