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十里村纪事

连云港市临洪管理处 陈占才

【连网】  

1

“腊月二十九,开大火……”

祖母在暮年经常讲述几件事,这是其中之一。

讲的是一场惨烈的战斗。国民党进攻,共产党防守,结局是共产党的部队付出了很大伤亡,向北撤退。

可是,祖母没有定位到具体的年份,也没有“开火”的具体部队名称,只有“八路兵”、“小蛮兵”等模糊不清的概念。我只能大体判断这是解放战争期间的事。

打仗时,她们娘几个躲到山芋窖里,外面飞机轰鸣,炮声震天……突然,轰隆一下掉进来一个庞然大物——祖母心想这下完了,炮弹打进来了!她搂紧怀里的小姑,紧闭双眼,等待炮弹爆炸、一家人同归于尽……等了好久,炮弹还不爆炸——每次讲到这里,祖母都会笑岔了气——

“我睁开眼一看,原来是你小奶!这个木墩头子,打了半天仗才想起来躲,正好钻到俺家山芋窖里来了!”她说这句话时,已经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们姐弟几个跟着她笑得前仰后合,却不懂亲历者面对死亡的威逼、骨肉间的生离死别直至死而复生,各种心酸凄苦怎是一笑了之。

枪炮声停息,硝烟尚未散尽,她们娘几个从山芋窖里钻出来,回家收拾收拾准备过年——瞧这年过的!

祖母的一生可谓饱经沧桑,历经饥荒、洪灾、匪患、瘟疫、战乱、日伪占据,又经历了土地革命、解放初的系列运动、人民公社、大集体、文化大革命、知青下乡,以至后来的包产到户……她的一生,也是这个小村近百年来的缩影。而这个小村,在这不足百年时间,诸多历史性事件居然无一遗漏地逐一降临。

2

“1947年初,华中野战军北撤,王必成司令员所辖6纵某部3团负责后卫。为了迟滞国民党25军黄伯韬先头部队的追击,两军在十里村交锋,激战一天,我军牺牲干部战士300多名。”——这是地方史志工作者最近发掘出的战争史料。此前,这场战斗只字未存。或许因为此战之前,是屡战屡胜的苏中七战七捷;之后,是闻名遐迩的孟良崮战役。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果上,我村的那场战斗都不能相提并论。而且,这是一场计划之内的牺牲,是淹没在解放战争不胜枚举的战斗中的一个。

十里村不倚山,不傍河,如何定位这个偏居一隅的小村,已困惑我多年。而一场被厘清的无名战斗,即便淹没于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也足以让这个村落在时光的行进中逐渐脉络明晰。

我小的时候,村里的圩沟尚在,圩墙依稀残存。我家旁边的一座炮楼已颓塌大半,只剩下一人多高,被西邻二老爹家当做茅房。圩墙之内,还有一道“朹障圩”——密密种植的枳篱,连成一道整齐的绿墙,紧要处还种植两三道,棘刺尖锐无比,我小时候没少被它扎过。

我记事时已经解放多年,社会秩序良好,几乎夜不闭户。这些“防御工事”早已失去价值。有几条东西贯通的路,还有几座小桥,“圩”的概念业已淡漠。只是在祖母的语系里,还分“圩里”、“圩外”、“东北场”、“西南场”等方位。

我家屋后有一片菜园,四周是杂树。三四株梨树独占一块四方的区域,每年春天早早开出莹白的花;有几棵柿树、栗子球,它们都在秋天成熟。采摘的那几天,往往引起小伙伴们一场骚动;椿树和槐树多一些,五月槐花飘香,偶尔老少齐上阵,用长杆打下一些槐花,做成口味不同的餐食,给平淡的生活添一道滋味;还有一棵松树,后来用作祖母的棺木。

菜园中间有一口井,井壁是青砖,井口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硕大的青石。夏天,我和堂弟喜欢趴在青石上看井里倒映的“天光云影”。当然,祖母一定坐在旁边,或者缝缝补补,或者边搓麻绳边跟邻居们闲聊。我姐有时会搬一张小凳,在井边写作业。蝉鸣声响彻云霄,不时挤出几滴“尿”,洒在我们头上……那时的树,看起来高耸入云,而且层层叠叠。或许因为隔着几道“工事”,一射之地的“圩外”,似乎已经是远方了。

这口井,是父亲的干娘。他有好几个干娘,圩外路旁那盘碾也是,某棵上了年纪的大树也是。看来,村里很多器物都是有生命的,而且辈分不低。它们和祖辈朝夕相处多年,已然被寄予某些神力。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小时候的场景。再往前推几十年,在同样场景下出场人物是父辈。再往前,是祖辈……这口老井串起了几辈人的童年趣事。

3

我家曾有一杆枪,一杆钢枪,是曾祖父和近房族兄合买的,为了这杆枪,祖上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在高强度的体积劳动中,高度驯化的牛,已然是家庭的一员——不仅同甘,而且共苦。

“那天早晨,刚刚做好早饭,族人过来,招呼一声就把牛牵走了……

“一锅饭,没有一个人吃……”

祖母平静地讲述,没有添加任何渲染,讲她经历的最为悲痛、无奈的情境之一。多年的风风雨雨、坎坷不平,已经让她可以用最凝炼的语言表达内心的苦楚。

然后,有了那杆钢枪。

当年匪患四起,搅得乡里昼夜不宁。我的小姑奶就曾被土匪掳去,耗尽家资才得以赎回。面对土匪的欺凌骚扰,族人没有苟且偷生,而是奋起还击。难以置信的是,只有八十户人家的小村,居然“攒”了六十杆枪!这可能是这个小村经年累月积聚的全部财富,竟然以置枪的方式兑现。这就是不到一百年前,我的祖辈们的日常。

现在总算清楚那杆抢的下落。史料载明,全族所有枪支“全部捐给新四军”。我家的那头牛,也算祭给这场悲壮的战争了。

这场战斗下的村容村貌,无论放到乡村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还是放到中华大地广阔的背景下,都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绝好风貌。透过战火硝烟,我们看到的是生机勃勃的乡村,虽然物质匮乏,度日清苦,但是没有被时代旁落。

这是一方何其血气方刚的热土!这是一族何其铁骨铮铮的民众!他们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不屈不挠,自发建造工事,购置武器,护卫家园,谱写一曲英勇的壮歌,展示了何其蓬勃的可再生能力。从这个弹丸之地的小村里迸发出来的能量,足以燃起熊熊烈火,汇入那个铁流滚滚的时代。也照耀着子孙后代,让他们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业,都要像自己的祖辈们一样,挺直腰杆,昂首向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