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方敬:大爱温暖寒门学子

【连网】(张晨晨)2018年10月30日一早,来自全国各地敬献的花圈和挽联,一排排摆满了赣榆区宋庄镇任庄村的方敬老先生家门口;在门口的这条路上,也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他们胸戴白花,手捧菊花,来送方老最后一程。

2018年10月26日23?誜10,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现代乡贤”方敬,因病去世,享年88岁。30日,是方敬遗体告别的时刻,此后他的遗体捐献给了徐州医科大学,用以医学研究之用。据悉,此举是遵照方老生前曾立下的遗嘱,死后再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之后,依其心愿,在其老家父亲坟茔旁,修建小小衣冠冢,永远陪伴着父亲。

20多年间,方敬倾尽200多万元积蓄,帮扶家乡260余位寒门学子步入高等院校,用崇文兴教、涵育乡风、反哺桑梓的追求和情怀,带动家乡教育事业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乡贤”。因为他,这个只有1800多人的小渔村,先后走出140多名大学生,包括10多名硕士、4名博士,全村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郁。而宋庄镇也一跃成为省级文明镇。

其实,近30年前,宋庄镇任庄村还不似今天这般。1978年春,正在上海教书的方敬回到赣榆宋庄乡,家乡的贫困落后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宋庄仅有两间瓦房,多数人家用的都是芦苇编的席子。任庄村更是几十年没出过大学生。到了1991年,60岁的方敬从华东师范大学退休,彻底回归家乡。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赣榆农村,一个家庭每年的存款超过2000元已算富裕,上学的费用往往会耗尽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积蓄。“上学不如上船,读书不如赚钱。”的短视观念十分盛行。

“小孩子不上学,既毁了自己,也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还是上学好。”当时,他便暗下决心,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方敬经常上门劝说这些家庭,激发四邻八乡重教尚学的热情。每每有资助过的学生考上高等院校,他便让人在景清书苑的外墙上刻下学生名字,默默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景清书苑是他以恩师“胡景清”名字命名的。方敬在宋庄中学设立的奖学金,也叫“景清奖学基金”。方敬说,尊师是他的家规。

宋庄镇的孟女士家庭困难,大女儿高考前被查出先天性心房间隔缺损,填报志愿受限。“结果高考后,方老师帮我们联系了一家医院,资助了1万块钱做手术,孩子大学期间每年还资助3000元生活费。”孟女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女儿毕业后出国留学,现在已是芬兰一所大学的博士后。“女儿每次回家都要去方老师家看看,她记得方爷爷对她的好。”

而除倾尽200多万元积蓄用于捐资助学,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期间,方老又捐出2.4万元用于帮助困难群众。此后,赣榆区委宣传部拿出5万元褒奖方老的感人义举,但方老又悉数拿出用于资助身边的贫困生。

2017年11月,中央文明办官网发布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奖者名单,方敬赫然在列,排在58位全国道德模范的第一位,成为港城有史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道德先进典型。当年11月17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方敬作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参加会议。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方敬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合影中,方敬被安排在第一排。会后,说起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见面,坐在轮椅上的方敬难掩激动。“我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家常饭,有点钱能帮助需要的人,心里高兴,就这么简单。没想到习总书记会亲自接见我们,鼓励我们,跟我们握手。”

“一笔一绳,以字立人。”方敬还提倡要热爱书法,时刻谦虚内敛、不骄不躁,修身养性才能写好字,而一笔好字更能给人以启迪和滋养。二十七载春秋,他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淳化乡风——他为乡村教师、妇孺儿童免费开设书法培训班,上至老人下至儿童。如今的宋庄镇成了文化小镇、艺术小镇,从这里走出全国书协会员12人。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位港城首位全国道德模范,惠泽一方,用大爱情怀影响一座城。近年来,在其感召下,赣榆区先后涌现出17位中国好人、3位江苏省道德模范、28位江苏好人、1个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而他,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生前“散尽家财”,身后“献出一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