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络媒体走转改】这里,让特殊孩子也享受到九年义务教育

【连网】交汇点讯 从食堂端回午餐,62岁的陈粉林扶着孙子卞奕峰坐下。孩子一抬手,盛着鱼段的碗打翻在地,他忙弯下腰,努力去捡,但双腿无法弯曲。孩子的免费午餐是三菜一汤,烧鱼段、炒花菜、蒸蛋羹,还有一碗鱼头汤。奶奶陈粉林煮了饭,没做菜,等孙子吃完,她将剩菜全倒进自己碗中。

3

2月1日,盐城市德赛堡康复医院二楼宿舍,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温暖了整个房间。

“我现在是初中生了,我喜欢上学。”肢残、智障,12岁的卞奕峰一出生就成了特殊的孩子,然而,长期接受康复训练和教育的他,能无障碍地和记者进行简短的交流。

4

德赛堡康复医院与盐城市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市仁爱学校)一前一后,推开一扇栅栏门,便是一个院子,医教一体。每天清晨7点半,卞奕峰走进教育康复中心上课;10点半,回到德赛堡医院,做医疗康复。下午,再进行一个循环。“肢体按摩、运动、理疗,和200多个孩子一样,小奕峰接受康复师一对一的治疗。”德赛堡康复医院副院长彭晋生说。治疗、上学,陈粉林陪伴着孙子,在这个院子里度过了漫长的六年时光。

5

“生下来就不灵活,只能躺着,为给他治病,家里背了债,儿子儿媳不得不打工养家。”陈粉林住在盐城开发区步凤镇乡下,离这里10多里路,说来不远,却很难回去。“孩子7岁时,我们来到康复学校,一边上学一边接受康复治疗。有国家照顾,他的治疗、上学,包括吃住都是免费。”陈粉林也时常挂念家中生病的老伴,但“绝不放弃孩子”的信念,让她成了这里的长住户。

下午2点,上课时间,祖孙俩一路搀扶,艰难地挪上学校二楼。推开“培智七年级”教室的门,八九个孩子正享受着老师韦青带来的糖果,不时地用他们独特的声音、手势表达着对老师的谢意。卞奕峰含着糖块,兴奋地扶着助行器,自豪而又艰难地走给记者看。

“每一步都很费力,鞋也不知被脚尖顶破了多少双,但终究是能走了,以前他只能躺着。”在陈粉林眼里,孙子的变化已是“铁树开花”:能走,能写字,还能画画,就是对算术不敏感。

翻开孩子们的作业本,胸膛、健壮、微笑等笔画繁多的字,竟然被这些中、重度智障孩子书写得非常工整。“要知道,他们一周都很难记住一个字。要学会自己的名字,已是了不起的进步。”韦青说。教室后墙上,贴着学生耿洋的个人画展,其中还有想象力丰富的《垃圾转换器》、《我的未来世界》。

1

教室里的空调,墙角的琴,都来自社会捐赠。市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副主任纪加芳说,这个教室原是教师办公室,去年秋学期,为开设自闭症、智障两个初一班,学校把图书室和教师办公室腾空,图书分到各个班,教师也到班级办公。

“孩子在这里读完小学那年,因为没有初中上,我们只能去外面找了个学校,但不是初中,也没学籍,还要交房租,最困难的是孩子的医疗康复也断档了。”陈粉林说,自己老了,再也背不动孙子。“去年暑假,听说这里真的办起初中,我们立即过来,这下,孙子终于也有初中读了。”

1991年,创办之初的盐城市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中心仅能解决听障孩子的早期康复问题,而且只招学龄前,后来逐渐扩招到智障、自闭症以及多重残疾的孩子。2010年,盐城市政府创办仁爱小学,孩子们可在这里读到六年级。去年暑假快结束时,许多家长提出让特殊孩子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九年义务教育。针对群众诉求,盐城市政府进行了大量走访、调研,最终决定拿出9个教师编制,3个政府购买服务用工名额,拨付290万元经费,在市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中心设立初中班,让残疾孩子能够有学上、按时上。

1

“方案定下来时已近开学,但各方面都很给力。去年9月1日,首届初一两个班迎来18名学生。”纪加芳记得,开学那天,看到自己的孩子也能顺利步入初中,许多家长热泪盈眶,一些小学毕业后只能回家的孩子又重回校园。

2

“不要用怜悯的眼光看他们,特殊孩子需要你的赞赏。”教育康复中心主任助理钱冬青正在准备孩子们的《家庭报告书》,一旁还有一大摞“三好学生”奖状。“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来到这样的家庭,就是因为老天知道这些家庭比别人更有爱。不抛弃、不放弃,我为这样的家庭和家长点赞。特殊孩子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作为特教老师,我们最大的愿望不是桃李满天下,相反,我们希望一个学生都没有。”

交汇点记者 卞小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