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乡村振兴】昔日薄弱村,今朝样板村 看连云港的城乡融合发展实践

【连网】□  王文 邵沛源 王蕾 焦鹏 李青原 孙国利 傅校峰 孙荪 王都安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近年来,连云港市拉高标杆,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各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既遵循乡村振兴规律,又勇于打破常规,不断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14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提前一年成功实现“摘帽”。

QQ截图20210304112321

柳条变金条 编出新生活

3月2日,在海州区板浦镇尤庄村,满目绿意让人沉醉。村民时良玲结束半天的辛勤劳作后,匆匆吃了点午饭,便拎着茶杯来到尤庄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内,已有几个妇女忙活起来。时良玲找了个空隙坐下,戴上手套,捡起地上的柳条轻车熟路地编织起来,不到30分钟,一个柳筐便成型了。另一边,尤庄村党总支书记王秀花将检查合格的成品逐一装入纸箱,准备打包发往山东。在她们眼里,这一箱箱柳编手工制品,是致富的希望。

5年前,尤庄村还是一个省定经济薄弱村,村民大多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收入很少。一次外出中,王秀花无意发现商机,可以利用村里人柳编手艺参与柳编制品的生产加工。于是,她一方面与大学生村官共同成立匠人柳制品编织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组织柳编技能培训班,另一方面联系厂家承接订单、找销路,逐渐形成了“合作社 扶贫车间 农户”的模式,并依托“互联网 私人订制”的营销模式开展线上销售。“我一天可以编20多个,一个月能多挣2000多块钱。”时良玲一边摆弄着柳条,一边说。

如今,尤庄村编织的柳编制品年产量超过4万件。“金条银条不如柳条,我们免费教村民学习柳编,让原本就擅长手工活的村民有了自己的舞台,年人均工资约8000至24000元。”王秀花介绍。村里已有200多人从“小手工”中获取收益,其中包括本村26户建档立卡户,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大,从事柳编生产的就业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QQ截图20210304112404

异地扶贫搬迁 开启移民新生活

走进东海县青湖镇花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村居环境优美,碧水绕村,笔直的水泥路纵横交错,道路两侧的红叶石楠和冬青等树木,翠绿如春。村里的老人三五成群,坐在家门口晒太阳、聊天。今日的花荡村,仿佛是一座美丽的生态花园,村民们幸福地生活着、努力着、奋斗着。

花荡村由原花荡村及北辰村5年前合并而成。其中,北辰村村民全部是从石梁河库区易地搬迁过来的。原先的北辰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不仅环境差,家家房子还都是黑色的砖墙,还是1958年政府统一出资建造的。

“十三五”时期,在政府扶贫资金的帮助下,北辰村村民迎来脱贫致富的曙光。东海县移民办指导村民翻建房屋,每户补贴1.8万元。村民们争先恐后翻盖楼房,家家户户二百平方米。两三年的时间,村子基本完成旧房改造,新房高大宽敞明亮,家电齐全,村民们非常满意。

两村合署办公后,东海县移民办又利用扶贫资金建设和改变花荡村的村容村貌。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农田节水灌溉U型渠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河道清淤疏浚了,5座崭新的桥架起来,门前屋后、道路两侧种满了苗木和花卉。政府补贴90%费用,所有污水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供村民生活使用。

生活条件好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里建设了文化墙、文化长廊和村级文化中心,村部南边还建设了健身广场,每天晚上,村民们都会来锻炼身体,孩子们也最爱在这里嬉戏玩耍。

QQ截图20210304112245

发力牛产业 日子赛神仙

“感谢国家感谢党 为咱建了养牛场”“农民挣钱不用愁 都到这里来养牛”“白天喂牛晚上值班 躺下以后赛过神仙”。这是分别张贴在赣榆区班庄镇前集村养牛小区大门、办公室和保卫科门两旁的三幅春联,字里行间洋溢着村民满满的幸福感。这几年,前集村村民真切地感受到了精准扶贫东风,实现了村庄经济大发展、环境大改善、收入大提高,原本贫穷偏僻的小山村华丽转身。

前集村位于班庄镇最西部,与山东接壤,基础设施落后,村庄环境差,是全区3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之一。近年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劲东风吹进前集村,在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下,该村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了集中养殖区、玩具厂,村庄实现“新八有”目标,所有低收入户全部脱贫。

“我以前在院子里养牛,既不卫生,也不方便。现在村里建了养牛场,村集体管理,条件比家里强太多了。”养殖户樊群生告诉我们,在养牛场养牛,各方面的条件都好,牛也长得快。“通过村里办了小额扶贫贷款,我现在养4头牛,有一头刚生了牛犊,喂五六个月就能卖了,除了成本饲料,一头牛净赚7000多元。通过养牛,我们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樊群生开心地说。

据了解,在推进项目扶贫工作中,赣榆区财政部门紧紧围绕“一工一农”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富民增收问题。累计投入资金135万元,建成占地6.3亩的集中养牛小区,设计养牛分户48户,预留增建分户30户,实现富民增收和改善村庄环境的双赢。积极协调上级资金,在村原有闲置厂房基础上,引进华威玩具前集分厂,解决群众就业120余人。群众就近打工、集中养牛、民村共富的愿望逐步实现。

“大街小巷一样平,户户庭院绿葱葱,晚上大街路灯亮,家畜养殖都集中。”村民自编的顺口溜形象展现了这个小山村的巨大变化。

QQ截图20210304112109

精准扶贫显效 兴隆村真兴隆

走进灌云县图河镇兴隆村,只见村容村貌干净整洁、项目建设红红火火。5年前,兴隆村还称不上兴隆,是一个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省定经济薄弱村。而如今的兴隆村,就像它的村名一样旺盛、热闹。新建的村部和移民新居阔气敞亮、村内水电路讯样样齐全,不仅村民生活条件好了,村里的产业链也很明晰,贫困户全部脱贫,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兴隆村庄。

2016年省委帮扶工作队派驻帮扶小组来到兴隆村,扶贫工作小组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与贫困群众倾心交流,并结合兴隆村自身条件,铺设了2120米的兴农路,安装了80盏太阳能路灯,栽植了5000棵常绿苗木。2017年至2019年间,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援建兴隆村党群服务中心、新建村卫生室,铺设了1700米的董胜路。镇政府也投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栽植了绿化苗木,并改厕入户。

“以前,村民房前屋后乱糟糟、臭烘烘,可以说是下不了脚。”村民张井兰说,“现在好了,晚上出门也是亮堂堂的,特别是家家户户改房、改厨、改厕、改圈,到处都很干净,舒适多了。”

发展扶贫产业项目,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镇村两级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在村里流转土地,发展了浅水藕和小龙虾混养、稻虾混养、南美白对虾养殖等水产产业。采用“公司+基地+ 农户”模式,引导村民以技术入股,直接解决建档立卡户30余人就业。

2016年,兴隆村又在家门口建起了标准厂房,出租给家具制造厂作为生产车间,并通过集中培训和专人传授帮带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切实掌握各项工作技能,给村集体增收的同时也解决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QQ截图20210304112302

依托扶贫谋发展 产业带动促民富

南房村是“十三五”期间灌南县百禄镇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之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204户、低收入人口392人,村民主要以从事种植业为主。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南房村村支两委紧抓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帮扶政策和资金,集合村情实际,积极寻找产业发展新突破,逐步走出一条依托扶贫谋发展,产业带动促民富的脱贫之路。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2018年,百禄镇选派镇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担任分工干部和村支部书记,通过不断提高新班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本领,有力增强了村干部的双带能力。在省关爱资金的支持下,新建了南房村党群服务中心,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了村党组织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依托百禄工业集中区和扶贫产业园,南房村利用帮扶资金60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5200平方米,带动30名村民在园区就业。仅通过厂房租金收益,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近年来,全村流转3000亩土地,建成1000亩大棚葡萄种植园、500亩休闲采摘园、500亩大蒜和100多亩山芋种植田。还引进总投资2000万元的江苏果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集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园。

QQ截图20210304112347

2019年年初,南房新型社区建设项目拉开序幕,作为灌南县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首批试点社区,社区处于镇工业集中区南侧,总投资1.5亿元,建设房屋464套,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未来,南房村将通过建设扶贫产业园,深耕农业,实现田园变园区;建设百禄中小企业园,壮大工业,实现农民变工人;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培育三产,实现农村变社区,通过这“三个转变”来实现南房村乡村振兴目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