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连云港灌云小芦蒿长成富民“大产业” 带动4000低收入户脱贫奔小康

【连网】日前,笔者在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镇许相村芦蒿生产基地看到,许多农民在地里忙着采收、涮叶、包装芦蒿。在田头,本地和外地的经纪人将一包包芦蒿过磅装车。芦蒿种植大户王亚洲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的芦蒿销路广、价格高,销售价格每包20斤,价格50元,他家种植的7亩芦蒿,目前收入已经达7.2万元。

灌云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检测中心主任马士胜告诉笔者,灌云县食用芦蒿历史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当时岗岭周边地区由于水灾,人们普遍食用野芦蒿充饥。20世纪90年代,灌云县开始规模化人工种植,后经省、市、县农业专家系统选育而培养成适宜灌云本地种植的灌云芦蒿,随后开始大面积种植。

为帮助芦蒿规模化发展,近年来,灌云县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基地+合作社+经纪人+蒿农+网点”的产业经营模式,实行公司化管理,进一步做强、做大芦蒿特色产业,成立了灌云县一条岭芦蒿合作社,注册了“一条岭”“万惠”“绿健”等芦蒿品牌,帮助制定和完善销售订单,由合作社负责对外统一销售,让芦蒿种植户种得安心,卖得放心,同时做好“农超对接”工作,帮助芦蒿打入知名超市。如今,灌云县“一条岭”芦蒿已经畅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仅在南京市场就占据30%的份额,成为江苏省“王牌”蔬菜。全县芦蒿总面积3.5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总产值达8.5亿元,目前是全国最大的芦蒿产业基地。

在收割现场,笔者看到,种植户将芦蒿收割后把老叶涮去,芦蒿顶部留有一部分嫩叶。种植户沙卫国告诉笔者:“留部分嫩叶主要是为芦蒿嫩茎提供水分,延长保鲜期,同时嫩叶和嫩茎一起炒菜,更加鲜嫩。”笔者看到,涮叶后的一根根芦蒿嫩茎呈青白色,粗细均匀、无弯曲,折断时响声清脆。

“芦蒿的生产方式很独特,采用的是两段繁苗技术,增加产品产量。11月份即商品蒿采收结束后,用稻草覆盖,保根护苗,次年2月底至3月初气温升高,芦蒿继续生长,4月中旬采收一次商品蒿,6月下旬第一段扦插繁苗,8月底至9月初第二段扦插。”沙卫国继续介绍。每年栽插和收割芦蒿的时候种植户都要使用当地大量的劳力,所以村中老年人基本上不用外出打工,在家每年栽插和收割芦蒿就能够收入4万元左右。

为满足芦蒿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灌云县与省农科院共同成立了灌云芦蒿产业研究院,举办了数届现代芦蒿产业发展峰会,开展十多次省内外芦蒿专家研讨会,同时制定了灌云芦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开展芦蒿品种选育、新型栽培技术研究、芦蒿栽培装备研究、芦蒿深加工等方面工作,全县现已育成芦蒿新品种4个,芦蒿栽培装备及深加工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芦蒿收获、种植等机械完成了设计,芦蒿酱制产品初加工基本完成。

在加快基地建设的同时,灌云县积极做好市场开拓、经纪人培育等工作,组织芦蒿生产单位参加上海农交会、省农洽会等会展活动,宣传推介灌云芦蒿。目前,灌云芦蒿已进入南京、上海、苏州、常州、武汉、合肥等南方大中城市,“一条岭”“万惠”“绿健”等芦蒿品牌已具备较好的市场影响力,拓展了芦蒿市场,提升了芦蒿产品市场竞争力。

目前,灌云县芦蒿种植农户已达6200余户,从业人员近1.8万人,人均收入4万余元,户均8万元左右,带动4000余户低收入农民实现脱贫。芦蒿种植核心区的南岗、龙苴两镇种植面积3万多亩,从业人员1万余人,芦蒿种植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60%,成为农户脱贫增收的主要途径。(李慧 吴晨光 沈学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