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工匠精神▏周存玉:跨界艺术家的“锻铜情缘”

【连网】□ 张晶晶

在连云港,提起周存玉的名字,也许比较陌生,但他的作品却是大家都熟知的:从花果山玉女峰上的吉祥玉女铜雕,到山门口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雕像,从渔湾的神鱼化龙,到陇海步行街矗立的沈云沛雕像,无不出自他的手中。

他从事工艺美术及书画四十余年,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遗锻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艺术总监。在书画、雕塑、陶艺等领域都有着较深的造诣,是一位跨界艺术家。

QQ截图20200507105638

“小病包”的“锻铜情缘”

周存玉出身于一个手工艺世家,自幼就跟随老人们学习锻铜手艺。最初,周存玉学习锻铜之路并不轻松。为了增强体力,他从8岁开始练倒立、扎马步、手指俯卧撑等基本功,绘图案、做泥稿培养造型能力。汗水就不用说了,到学校腿酸得爬不了楼梯,同学和老师都误解他,认为他身体不好,同学们私下里叫他“小病包”。后来开始练习锻錾,天天拿着锤子和錾子,在铜板、铁板上练走线,一不留神锤子就会打在左手上,左手大拇指关节处天天是肿的。被打伤的左手还要每天用三个手指捏住錾子,锤子一打手指震得疼痛难忍。“最难熬的是每次锤子打到之前已经打伤的地方,那种痛是钻心的。”周存玉说,开始的两年,我经常会含着眼泪錾出一条直线又一条直线,一个圆又一个圆。

有着丰富生活经历的他曾在煤田矿山挖煤矸石,也当过建筑工地的工人,还在学校讲过课、当过班主任。接二连三的事业挫折与人生低谷和身无分文的窘迫使他时常忍饥挨饿,正是有了这些不平凡的经历,他对生活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对作品的挖掘就格外鲜活、逼真。

自2001年他的工艺作品不断在各地亮相并频频获奖。他利用锻铜技艺打造的江苏云台山玉女峰景观型地标《吉祥玉女》获2011年中国人居范例建筑规划设计方案“景观设计”金奖。2013年至2015年,周存玉连续三届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其中他的得意之作《宁静的木头》以紫铜板为材料,让所有看到作品的人为之震撼。原轻工部部长、中国轻工联合会名誉会长陈士能赞叹道:“原以为是块木头,没想到是用铜板手工锻制而成,木头的肌理如此惟妙惟肖,真是巧夺天工。”2015年,周存玉的绘画作品《奔马》在米兰世界博览会荣获“艺术金奖”。

“追求极致”的艺术风格

仔细观察周存玉的作品,能够发现他特别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主题性开掘。对于工艺追求极致的问题,周存玉有自己的看法:极致并非是盲目的追求,而是出于合理的需要。一件作品如果每一处都追求极致,就会失去重点。周存玉说:“一个人物的极致之处可能是他的面部,也可能只是他的眼睛。该细腻的地方要细腻,该概括的地方要概括,并且要处理好粗细之间的过渡,要注意整个作品的协调性。”

周存玉不但精于锻铜技艺,在陶艺制作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他设计制作的紫砂壶备受藏家和同行好评。他还获得了“国家一级美术师”资格证书。在他看来,优秀的工艺美术师必须打好绘画的根基,书法、绘画、雕塑、陶艺等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书法家林阳在评论周存玉的艺术创作时说:“周存玉之所以在书画、陶艺、锻铜工艺几个行当中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关键在于他不是从一座高峰走下来再攀登另一座高峰,他是从一座高峰沿着脊梁走到了另一座高峰,这样他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因为他所从事的行当原理是相通的。”

值得一提的是,周存玉的作品在强调工艺水平的同时,更加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主题性。这一点从《宁静的木头》可以看出,周存玉说,他想借此作品展现自然界的意境恰好与浮躁的现实之间鲜明的对比,也是对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无声呼吁。

不断求变的创作态度

作为艺术家,周存玉不但在锻铜技艺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陶艺制作领域也有较高的造诣,他本人所设计制作的紫砂壶也备受藏家和同行的好评。同时,凭着扎实的书画功底,他还通过了文化部组织的书画资格考试,获得了“国家一级美术师”资格证书。

几十年来,周存玉一直处于创新求变的焦虑与兴奋之中。他的作品凸显出独到的构思,在传达精神美感的同时,给人极具视觉冲击的享受。周存玉说道:“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是修养全面、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除基本功扎实外,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具有独特的创造能力,能够让艺术创造的思想火花转化为具体的造型。”周存玉认为,文化传统是艺术家的心灵故乡和思想原野。在经历时代交替和社会变迁之后仍然保持一致性,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创作态度。因此,他强调:“艺术创作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深情回望民间传统,热心拥抱精神故园,冷静思索人生命运和灵魂栖所。只有这样,作品才会有生命、有灵魂、有情感、有温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