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老裁缝张继宽:一针一线中坚守老手艺

【连网】(记者 徐誉宁 通讯员 闫玉梅 房永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许多曾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老行当,在新兴行业和现代都市生活模式的冲击下,有些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也有一些找到了传统与现代消费的结合点,开创出新的商机。

在连云港海州区新浦街道路北社区一老旧小区院落,一间家庭式裁缝店里,老裁缝张继宽正在忙碌着。如今,曾经在“三转一响”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缝纫机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便有的老人家里还有,大多也成为摆设,裁缝店的生意也越来越不景气。但50余年来,张继宽却凭借自己对裁缝职业的热爱,坚守、传承着他视为一生事业的缝纫技术。

TIM截图20200420104409

一间不起眼的平房就是张继宽的家庭式裁缝店,口碑很好,这家裁缝店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招牌。推开狭窄的小门走进屋内,传来缝纫机“嗒嗒嗒嗒”的声音。声音的源头,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旁,娴熟地操控着他的“老朋友”缝纫机,为客户改裙子。他把裙子放到缝纫机上,右手拨一下手轮,双脚同步在踏板上轻轻踩动。他左手拉、右手推,把要缝合的地方绷得直直的,利索地把裙子缝合起来,一条直线,不偏不倚。遇到需要处理线头的细致活,张继宽会停下,用布满老茧的手去把缝纫机旁边一盏悬在半空中的电灯弄亮,再拿着衣服凑近灯光,细致地将线头弄好。

张继宽这间家庭式的缝纫店约有20平方米的面积,一张长条形工作台和各种具有年代感的机器占据了店铺的大半空间。两张由老式菜橱改成的柜子上,摆放着各种颜色的线团以及客户的衣服。而这间屋内最显眼的莫过于房屋中央的衣架上挂着的十几件成品西装和旗袍,这也是张继宽曾经引以为傲的“作品”。

“这是20年前生意最辉煌的时期,我‘收藏’的自己的‘作品’”。张继宽说,原本他打算留作纪念,但因家中实在无处放置,最近他将这些“宝贝”拿出来熨烫好,挂在了店里,希望遇见有缘人将它们带回家。

TIM截图20200420104348

“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遇到欣赏的人。”正如张继宽所说,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裁缝之路也是如此,赚钱不是最重要的目的,遇见喜欢和欣赏的客户才是最重要的。大约在他11岁时,因为家庭条件所限,无法上学的他,就在做裁缝的舅舅家帮忙。起初,只是做些缝缝补补的活。时间长了,他便对裁缝手艺产生了兴趣,成年后,他白天干农活赚工分,到了晚上就开始研究如何做衣服。

为了学会剪裁,他把父亲的一件旧衣服拿过来拆线、缝补……来来回回反复拆缝了十几次,手艺越来越纯熟。就这样,邻居们慢慢都知道他有这个手艺,不少人找他帮忙缝缝补补或者裁剪布料。

张继宽15岁的时候,他四处托人买了一台二手缝纫机,从此便开启了他的裁缝之路,一干就是50多年。几十年来,张继宽的裁缝店搬迁多次,但顾客始终源源不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找张继宽做中山装的人特别多,有私人订单,也有单位的大订单,一年的订单多到他数不过来。那时候,张继宽经常熬夜加班为客户赶制衣服,量身、裁剪、缝合,全都一个人来。除了中山装,有些爱美的女性客户,还经常拿着最新的时装杂志,带着新买的布料,一路打听找到张继宽,让他帮忙做时髦的裙子或者外套。如今,张继宽的家里还收藏着十几本客户曾经送给他的书籍。

随着时代的发展,批量生产的衣服多了起来,样式也层出不穷,裁缝店随之慢慢没落。大约从15年前开始,找他做衣服的客户越来越少。但因为手艺好,张继宽被邀请到一家商场内,做些改衣服的轻便活。

两年前,张继宽离开商场,准备回家颐养天年。但因为找他的客户还是很多,为了不让顾客失望,他又在家里搭建了自己的裁缝铺,接的大都是私人或者商家改衣服的活。张继宽几乎不出门,每天守着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裁缝家当,等候着他的老客户。

“现在电动的机器更专业、细致,但我的裁缝店里现代化的设备并不多。”张继宽说,虽然新型电动缝纫机走线操作更方便,但他还是舍不得将陪伴他几十年的老机器换掉。店里的机器大多依旧是原本的模样,因为年代久远,样子看上去浸润了时代的沧桑。

午后的阳光更加强烈起来,张继宽的裁缝店内光线好了许多。他的老客户姚女士拿着一条裤子匆忙赶了过来,希望张继宽帮忙改裤脚。姚女士是附近某品牌服装店的营业员,这些年来,找张继宽帮忙改过的衣服数不胜数。“我们现在就怕张师傅有一天不干了,我们不知道该去哪找手艺这么好的师傅了。”姚女士说,张继宽不仅活做得细致,价格也公道。比如改裤脚的活,他依旧还是收5元的老价格。

面对客户的欣赏和夸赞,张继宽决定继续将裁缝店开下去,当然,他最希望的是能够找到接班人,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在他看来,现在买一件样式好看的衣服很容易,但是对这门传统手艺的情感却只有在一针一线中才能感受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