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张晨晨 通讯员 梁继东)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线上宣传推广成为扩大文化产业、促进旅游消费的有效路径,特别是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当下,具有连云港个性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发挥其独有的游客体验提升、地方文化推广的双重作用,越发体现出非遗的担当。
开发非遗产品
成为文旅融合必然选择
“西游记经典”“徐福东渡故事”“镜花缘传说”“窦娥冤”等出版物,东海水晶饰品、连云港贝雕和黑陶特色手工艺品,灌云豆丹、板浦香肠凉粉、“汪恕有”滴醋、赣榆甜闷瓜地方特产食品……港城非遗资源丰富,成为连云港市独特文化标记。
“最近一段时间,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连云港民俗等网上平台不断制作非遗线上宣传推广内容,网民关注度不断攀升。”7日上午,连云港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非遗文化正日渐受到大众的喜爱。
“这些资源由于带着地域性、独特性、稀缺性等特征,使其产品具有‘该地特有、别无他寻’的素材、工艺、外观及文化内涵。”连云港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因而,开发好非遗产品成为当下连云港文旅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项目入驻+景区提质”
打造时尚的“文化之城”
记者从连云港相关县区获悉,在提升景区旅游品质上,不少景区打出非遗牌,例如伊山景区巧打“康养健身牌”,引入“武医推拿”非遗项目入驻;灌南二郎神遗址公园设置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邀请“孙洪香西游剪纸”“吕国忠二郎神面塑”开门迎客;青口潜园景区邀请若干非遗项目传承人入园,设立游客沉浸式体验工坊,大大提升了景区文化内涵。
业内人士指出,景区这些举措有利于连云港打造时尚的“文化之城”,而在不久的将来,连云港市可以让更多非遗项目进入景区,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例如花果山景区可设置“云雾茶制作品茗”体验馆、西游人物剪纸、面塑、草编讲堂,而在孔望山景区可设置“蜂针堂养身”“瀛洲三葫”“拓片”等服务项目。
“民俗展演+节事活动”
打造宜居宜游的“全域之城”
事实上,连云港市拥有丰富的集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节事活动相关的民俗类资源非常丰富。在省级非遗项目中,有“海州湾渔俗”“淮北盐民习俗”“新安元宵灯会”;在地方节事活动中,重要的有“东海水晶节”“徐福文化节”“三月三娘娘庙会”“四月八白虎山庙会”“灌云豆丹节”,形成“一地一品”态势,市民和游客参与性强、参加人数多。
据悉,和很多地方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凭空造节不同的是,连云港市正在将本乡本土世代相传的节日民俗充分挖掘、有序传承、合理拓展,营造本地人认同、游客们共享的节日盛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以展示、销售等各种形式呈现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中,丰富着市民和游客的生活,不断提升着连云港旅游产业的品质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