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暖新闻】23年献血82000多毫升,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 农民工陈余春用爱传递“生命之源”

【连网】 □ 史卫平 夏兴俭

1月4日上午,江西上饶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楼内,灌云人陈余春和同事正忙着安装实验室空调系统。这里是南京市一家环境科技公司工程部在江西承接的项目工地,陈余春是这家公司的员工。他做着平凡的工作,却又有着不平凡的善举,23年来,献血100余次,曾多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以及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2010年,荣获国家为玉树地震灾区无偿献血者颁发的最高荣誉“生命之源”奖牌。

“才知道献血也可以救人生命”

从1997年起,陈余春打工的足迹遍布北京、浙江、山东、上海、湖北、福建、新疆、江西和江苏省内的徐州、南京、苏州等地。打工的艰辛,未能让他放弃热心公益、不求回报、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信念。

TIM截图20200106143345

(陈余春在献血)

20余年来,陈余春默默助人、热心公益,一共无偿献血82000多毫升、捐献造血干细胞100毫升,为上海、北京籍的两名患者送去生的希望。他成为江苏省农民工中无偿献血量最多的人之一,也是江苏省第一位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农民。在他的宣传带动下,1000多名工友和市民加入无偿献血志愿者的队伍。

数字和荣誉的背后是陈余春不懈怠的坚持。上世纪90年代,当大多数人还不甚了解无偿献血时,陈余春就踏上了无偿献血之路。1997年,30岁的陈余春第一次外出打工,是在徐州,“当时听说一位工友的妻子因为临产大出血而死亡,后来又听了献血车的宣传,才知道献血也可以救人生命。”他回忆说。

那一年,他在打工的第一站,第一次献血400毫升。此后,他不仅自己献血,还用亲身经历鼓励身边更多的人参与无偿献血,也由此走上志愿服务的漫漫人生路。

打工行囊中100多本献血证

只要条件允许,陈余春都会自觉参加无偿献血,“我献血,我健康”也成了他无偿献血的信条。“定期适量献血有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质量,提高造血功能,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当病人命悬一线的时候,能用自己的血液给人一线生的希望,何乐而不为呢!”

之后的十多年,陈余春打工的足迹遍布小半个中国,生活的艰辛、求职的烦恼,始终未能熄灭他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坚定信念。每到一地,他马上就与当地红十字会、血站取得联系,参加街头献血和红十字会公益宣传是他不变的“固定动作”。通过学习宣传,他还知道,“无偿献血是安全血液的唯一来源。”这更坚定了他无偿献血的决心。

每次外出打工,陈余春行囊中最沉的就是100多本各式各样的献血证。带在身边,并非炫耀,只是时时提醒自己“一名无偿献血者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陈余春回忆,作为父亲手艺的继承人,19岁时他就成了家乡有名的木匠。如果说家境的贫寒造就了他的勤劳本质,那么,父母的善良更给予他乐于助人的品质。乡邻求助,他总是有求必应。他把赚钱养家、献血救人看得一样重要。每次献血之后,吃点鱼肉,打点牙祭,就匆匆忙忙去干体力活了。

TIM截图20200106143412

(捐献造血干细胞)

献血不容易,捐献造血干细胞要克服的困难更多。作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2005年1月,陈余春为一名罹患白血病的16岁上海女孩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2010年春,他又在配型成功后,自愿为一位北京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创下一名志愿者为两名无血缘关系的白血病患者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国内纪录。

为了顺利实现捐献,期间他一直用手机与江苏省红十字会、南京市红十字会、苏州市红十字会保持联系,电话费就花了数百元。有人给他算过,这些年,仅是因献血造成的误工费和交通、通讯费用高达数万元。

“我要将爱与奉献进行到底”

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让陈余春对生命的意义有着和常人不一样的认识,“人都是要走的。遗体捐献可以让有需要的人延续生命,还可以让医学工作者进行人体解剖研究,这实在是一件好事情。”2019年10月12日,陈余春正式获得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颁给的志愿登记卡,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是在2018年5月签订捐献志愿登记表的,我要将爱与奉献进行到底。”

2008年5月12日,陈余春作为唯一的农民工代表,出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代表事迹报告会;同年11月19日,又作为江苏省农民工代表,参加了全国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他也是全省唯一上台领奖、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农民工代表;2009年,获得了全国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并作为英模代表被邀请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观礼。

TIM截图20200106143431

(2009年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观礼)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前,陈余春应邀回家参加县委、县政府举行的道德模范表彰大会。2010年4月17日,他放弃休息,用县里给他的奖金毅然踏上支援玉树抗震救灾的征途。在玉树的10多天里,作为一名志愿者,他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饿了啃口馒头、抓把炒面,渴了喝口凉水,有时饿着肚子帮助灾区分发物资,捐款、献血……当年底,他荣获国家为玉树地震灾区无偿献血者颁发的最高荣誉“生命之源”奖牌。

TIM截图20200106143502

(参加2010年玉树地震救灾)

面对一大堆国家级、省级荣誉,陈余春却看得很淡,“这个社会总得需要有人付出,每当看到那些渴求帮助、渴望健康的眼睛,我总是无法抗拒。多献一次血,可能会多拯救一个生命,就可能多一个完整的家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