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古镇古村“活态保护”:既要护“物”也需留“人”

【连网】□ 张晨晨

中国历史绵延,留下了诸多古镇古村古民居,它们无不凝聚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具体体现。连云港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留下了丰厚的古镇古村古民居资源。随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开展,连云港市将有厚重人文历史底蕴的古镇古村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开展。

360截图164210258897116

然而,纵观全国,当前,一些传统街镇、村落等,在面临“守旧如旧”保护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按照城市生活的样态加以改造,甚至为了保护“物”,而剔除了“人”。这导致不少古镇古村古民居变得名不副实,空有其表,原有的历史环境空间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盲目开发中涤除,而“人”的缺失更令其失去了活态。所以,如何正确看待古镇古村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如何认识这种保护中“人”的地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古镇古村资源丰富  展示厚重人文底蕴

连云港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秦始皇东巡有三次经过连云港。就是这般厚重的历史沿袭,造就了港城诸多特色鲜明的古镇古村古民居———板浦镇、南城古街、连云古镇、龙苴镇古城村等。

360截图1674121010411494

板浦,自古即为古海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名人辈出,历史遗迹十分丰富,文保志愿者一直对板浦情有独钟。老板浦人常说:“板浦小巷多如牛毛。”古镇板浦小巷,千姿百态,数量之多,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据《地方志》记载:板浦小巷浩繁千条。清板浦文人许桂林在《海州诗话》中就有“板浦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巷子多趣事,人尚古衣冠”的赞美诗句。由此看出古镇小巷,由来已久。

近年来,全国各地挖掘古镇小巷文化,连云港代表性的古镇中,板浦不能忽视。板浦小巷厚重的文化,悠久的历史,还有许多传奇人物与说不尽的典故、轶事趣闻,古镇小巷如一块璀璨的宝石,强烈吸引着四方来客。古镇小巷的神韵,吸引了大批的学者、艺术家、游客纷纷前来考察、探访。日籍专家大河直躬博士在考察古镇小巷以后挥毫题词:“古镇小巷本有价,白墙青瓦别有情。”中国建筑专家学会高级规划师郑孝燮在古镇小巷考察后,也无限感慨地说:“自入古镇来,巷多此第一。”

TIM截图20191218104431

南城古镇也是连云港市著名古建筑资源集中地带。千年历史留下古城门、匡衡井、六朝一条街、城隍庙、普照寺等众多历史古迹,长约1.5公里的南城东大街分布了众多的明清古宅,是苏北民居文化重要的集结地,被列入连云港市级文保单位的就有21处。“中国古村落的美,首先在于其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依存关系。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中国村落普遍依循的法则,体现了中国人尊崇自然的原则。”业内人士说。而南城古镇的建筑布局正顺应了这点。

连云历史文化古城位于连云港云台山北麓,北山面海,依港而建,是连云港港口所在地,民国时为海防重镇,见证了港口百年风雨。整个古城的格局和肌理尚存,自民国建港以来遗留的数十处历史建筑遗存汇集于此,石构建筑特色明显。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2012年8月,连云区启动了对连云古城保护、修复、利用与开发。

创新规划保护  不能抛弃本有风格

当前,随着政策引导和各地文化观念的提升,古镇古村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越来越被重视。2017年底到2018年初,连云港高新区果断决定在南城古镇开发中,不再大拆大建,而是创新做法“征而不拆”,投入8亿元采取渐进式修复模式,坚持修旧如旧,让千年南城古镇焕发新的生机。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连云港市就曾经考虑进行南城古镇的开发,然而受到当时保护条件的限制,古镇复兴一直在等待。“南城古镇情况异常复杂,要实行保护性开发难度很大。”连云港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高新区南城古镇是连云港市重要的城市文化富集地,如果用大拆大建改造古镇,古镇的文化价值就可能被消融。“征而不拆”虽然不会为高新区带来拆迁后的土地收益,并要为此多投入几亿元用于安置,但这个举动保存了古镇历史文脉绵延不绝,就不能单纯从经济利益去考量。

南城古镇的开发,核心是保护好古镇的文化。为此,连云港高新区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该区规建部门专门邀请文物专家用十个多月时间对古镇核心区中心位置300亩土地进行文化评估,挖掘古镇文化价值,对“活的文化”进行就地保护。“我们调查的重点主要是古宅、古树、古井和古城门。”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调查了核心区中心区域内有保留价值的所有遗存,最终确定了576户民宅、许多古井和古树为此次复兴计划保护的重点。

实际来说,针对古镇古村古民居的保护规划设计,不少地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成功和好看”,过分强调所谓的创新、示范、标准和风情等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古镇古村古民居长年积淀下来的自我风格,特别是原住民的生活与审美要求。在这点上,连云港市已有注意。“传统的古村落大多长年自然生长,较少外力干预,有节制,有秩序。这种美不只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更是指向人类追求自然而然的无为之美。”业内人士称。

360截图16560318497768

连云古镇在贯彻此理念上,成效相对显著。其保护和更新中依据规划定位,优先保护民国文化的文脉传承,与景区整体相和谐,和周边地块相呼应,生态优先,坚持修旧如旧。街区的外部空间格局、轴线关系、组团院落及林荫绿化,也尽量保留历史真实性,在此基础上赋予新的功能,修缮建筑立面、提升环境品质。此外,原有的空间结构和脉络,建筑与街巷特点风貌,建筑体量、高度及与之相连的街道和广场开放空间的形式与联系等方面,都得到重视;东西向“箕”状左右襟护的山水格局、南北向“山-城-港-岛-海”的空间意象结构,就此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强化了“连云港石城”的空间特色,提高了区域认同感。

古镇古村活态保护 要见“物”见“人”

日前,记者来到南城街道发现,作为南城古镇核心部分的东大街冷冷清清。实际上,早在今年4月份,记者就发现被暂时叫停的清明庙会并未“暂停”。虽然改造中的新大街场地无法举行庙会,但仍阻止不了热情的民众聚集在瀛洲南路西侧赶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大街却是冷冷清清,古镇其他颇有标志性的景点场所也极少有人眷顾。究其原因,与古镇原住民的外迁造成的“空心化”不无关系。

实际上,修护好的历史建筑,利用率低乃至空置现象普遍存在。所谓的古村落旅游,多数属于“亮宝式”的村落展示,引导说明简单乏味,建设改造项目同质化明显,特别是文化传承缺乏后劲。业内人士认为,古镇古村落保护,在坚持对“物”的守望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人”的关注,“古建筑是传统村落的肌体,文化传承是古村落的精神支柱,传统村落里的人,也就是那里的生活形态、生产形态,是传统村落里的‘心脏’。只有‘心脏’跳动了,村落才有活力。”业内人士称。

360截图1647041083116100

去年11月起,南城新大街升级改造,目前古街的开发保护性工程将随后进行。街道将配合城投方面,做好古街保护性开发工作,两三年后古街将成为真正的旅游景点。连云港市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此前称,虽然目前已有初步保护及开发方案,但具体到古街居民去留、街区如何开发等问题,还要看市里对此的指导性意见。城投公司将广泛采纳各方意见,按步骤推进南城古街的整体改造,通过改造将彻底扭转这里人气不足的问题。

实际上,南城古街的保护性开发,已纳入连云港全市规划建设当中,此前国内顶级专家也给出了良好的建议。著名古建筑修缮专家、苏州古建园林大师程茂澄,就提出对于1.5公里古街,可考虑分段形成“视线走廊”。尽量减少原住居民动迁,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民俗特色。中国民族建筑专家、教授级高工王东认为,南城古镇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其基本功能应为人居,其次才是旅游功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要加以保护。而一些市民也期待这项保护性开发能够提速,让南城古镇发挥更好的经济社会效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