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爱国情 奋斗者】一辆雷锋车 情牵三代人

【连网】□ 王文 彭小川 周承君

在连云港新浦汽车客运总站的雷锋车事迹展览馆里,有这么一张看似普通却又有些特殊的照片。说它普通,因为这张照片展示的是雷锋车手极其平常的工作场景,两位雷锋车手一人开车,一人拿着宣传牌,拉着满满一车旅客和行李行驶在路上;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两位雷锋车手是母女俩,母亲叫朱汾,女儿叫苏敏,拍照的这一天恰是朱汾内退前工作的最后一天。

近日,笔者来到苏敏家,通过采访朱汾母女俩,深切感受到雷锋车精神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雷锋车手乐于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朴素的真情和友善传递感动,把为旅客排忧解难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从当初朱汾拉的平板车,到如今苏敏开的观光巴士,雷锋车的更新换代浓缩了港城交通发展的巨变,“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誓言也在港城这个普通的家庭中传承下去。

微信图片_20191030111035

▲苏敏和母亲朱汾(左)在接送旅客(资料图)

上世纪80年代

拉雷锋车是站务员本职工作

每天上午9点,朱汾都会准时到女儿家带外孙。日前,当笔者走进苏敏家时,朱汾正忙着喂外孙吃早饭,一缕阳光从落地窗照进来,给室内增添了一丝温暖的气息。安顿好外孙,今年63岁的朱汾坐在沙发上,向笔者讲述了她的雷锋车手生涯。

1984年,风华正茂的朱汾被分配到汽车站从事站务员工作。刚工作时,她就被安排和其他同事一起去拉雷锋车。“说拉雷锋车,一点也不夸张,因为那个年代是手拉木板车。每次都是几个同事一起去,从原址位于万润街的老火车站拉到人民医院附近的老汽车站,一天平均来回走4趟,风雨无阻。”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内退下来16年,但回忆起当年的工作场景,朱汾仍历历在目。

那个年代,火车站的车不多,但最后一班车夜里11点多钟才到站。很多人要等第二天早上的车,周边也没有旅社,晚上就留宿在汽车站。“我们需要把这些旅客的吃住安排好,经常把两张大椅子推倒当简易的床,那时候真的是披星戴月服务旅客,从来也没觉得苦。”朱汾说。

时间一长,新浦汽车客运总站创立的“母婴候车室”和“白天是车站,晚上是旅馆”的美名传遍全国,当时还被国家交通部评为优秀工作法,在全行业推广宣传。有许多旅客寄给朱汾等人的感谢信,至今仍保存在雷锋车事迹展览馆里。

20世纪初

人人争做雷锋车手

作为雷锋车手的女儿,苏敏对雷锋车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极其熟悉。1983年出生的苏敏,早在上小学时,她就经常和妈妈去拉雷锋车。

“她很大方的,到了车站就喊,我们是汽车站雷锋车,免费为大家服务,需要转车的旅客请上雷锋车。”朱汾笑着指指苏敏,“她嗓门大,从小就喜欢学雷锋。”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害羞,长大了更觉得当雷锋车手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苏敏说,自己是2002年参加工作的,已经当了17年雷锋车手。

“正因为从小接触雷锋车,所以我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立志当一名雷锋车手,我觉得非常光荣。”苏敏介绍,每天晚上为雷锋车充电,第二天早上打扫一番后就上岗运营,雷锋车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苏敏刚工作不久,朱汾就面临内退。2004年8月27日,仅仅是雷锋车41年行程中的普通一天,而对朱汾来说,却是她以雷锋车手这个“职称”服务旅客的最后一天。和苏敏共同拉一趟雷锋车,是朱汾向领导提出的最后要求。

和笔者预想的并不同,朱汾返程路上一句话都没有和女儿说,只是到站下车的时候说了一句,“把雷锋车好好拉下去!”

如今

新的一代播撒新希望

进入高铁时代,雷锋车已走过了56个年头。正是有朱汾、苏敏这样敬业奉献的雷锋车手,雷锋车精神才得以在全城、全国传播开来。

苏敏说,如今交通网络日臻完善,人们的出行频率越来越高,行李一改往日的大包大箱越来越“苗条”,这促使雷锋车也要改变以往单纯的旅客行李运输服务,更多元、更精准地解旅客之难。

“最早的雷锋车是木制的平板车,后来变成脚踏三轮车、三轮摩托车、电动的旅游观光车。今年,雷锋车又升级成了能坐好几十人的巴士,苏欣站、东海站都有雷锋车班线了。”苏敏说,“雷锋车与时俱进,学雷锋也要与时俱进,我们除了提供传统的服务,还在雷锋车驿站设置了农民工绿色通道,增设了亲情的母婴室、手机充电设备等。我们还和社会上的其他志愿服务团队合作,不断地让雷锋精神传播得更远。”

采访结束时,苏敏2岁半的儿子按捺不住,嚷嚷着要从房间里出来玩。“他也是小雷锋车手。”朱汾给笔者展示了她手机里拍摄的照片,只见小小男子汉扶着雷锋车服务牌,站在火车站出站口,一脸严肃。“他也会说,免费坐雷锋车。”朱汾哈哈大笑。

一辆雷锋车,情牵三代人。学雷锋的种子,已经在这个家庭的第三代心中发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