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不盖房地产而盖养老院 张长华“试水”农村民营养老惠乡邻

【连网】□张青红 王文 李凤之

一座装修现代化的院落。连云港东海县白塔埠镇华苑老年公寓。院长张长华哈哈笑着,满屋子的快乐。

2011年至今,张长华一直在做别人眼中的“傻事”———创办苏北规模最大的民营养老中心。在农村办养老院,不仅“烧钱”,还劳心劳累。农村老人打心底里排斥养老院,也没钱住养老院。因为入不敷出,连公办养老机构都难以为继,一个民营养老院又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壮大?

从42岁到50岁,张长华摸爬滚打度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时光。8年来,为破解养老院缺少经费的难题,他被“逼上梁山”,自创“三养合一”养老模式,并走上全国领奖台交流经验。在朝夕相处中,他像亲儿子一般服侍这些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为他们养老送终。

TIM截图20191023100805

从最初想发展一个家族产业,到如今再苦再难都舍不得抛弃这些老人,张长华收获了满满的亲情。他说:“我现在有238位‘父母’。”  

创业弄潮儿大胆“吃螃蟹”

———试水农村民营养老产业

深秋时节,下午六时许,天色已擦黑。白塔埠镇华苑老年公寓里,张长华正安排院里的老人们集体用餐。三楼食堂,几十位老人或坐着轮椅,或坐在长条板凳上,端着碗喝稀饭。一股饭菜香飘散,当晚的菜式是:大米稀饭、馒头和韭菜炒千张。

“吃了没?一起吃啊?”看到我们,一位老人含糊不清地问道。张长华笑着上前拍拍他的背,摆摆手。

老人们两人一间房。每个房间都有独立卫生间、阳台,电视等家电一应俱全,完全是宾馆配置。与一般养老院不同的是,每个房间外面还贴有值班医生和护士的姓名,“这又是跟医院一样了?”我们不禁问。“是的,这边是医养结合型的养老院,我们8月9日刚拿到国家审批的资质证明。”张长华说。

130张床位全部住满,一个设施齐全的医养结合养老中心,院子里配备了健身场所、菜园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很难想象,在2017年之前,这只是一处荒废办公楼。“白塔埠养老院是公办转私营的,难以为继时,我接手的。”张长华说道。

在农村办养老院,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虽然走廊上张贴着入住收费标准为每人最低1020元,但正如我们预估的那样,能交齐这个钱的老人并不多。张长华说:“这8年,我投入几千万元没收回来,选择了这条异常艰辛的创业道路。”

在会议室,张长华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可谓是酸甜苦辣百味人生。出生于东海县黄川镇桃李村的张长华,虽出身农家,却不甘于平庸。上世纪90年代,张长华在南京做房地产销售,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辞职后回到连云港创业,他开过计算机培训班、电脑公司,干过驾校也卖过烟花爆竹。因为每次创业都想在前,这个“弄潮儿”春风得意,那些年钱也没少挣。

2007年12月,张长华将黄川一个破产的农具厂产权“买断”。由于那块地靠近河边和黄川中学,周边风景秀丽,他准备开发房地产。当时的小城镇建设正风生水起,这块地如果开发成楼盘销售,利润可观可期。

但2011年的一件事,将张长华的人生改了方向。

当时,张长华已委托建筑设计院做好三栋楼房的规划设计图,正盘算着未来的可观收益,一个突发的事件改变了他的创业思路:亲戚一位年过七旬的空巢老人,病死在家里,一个多星期后才被发现,被发现时尸体已腐烂发臭。张长华的内心受到猛烈的冲击。

“我父亲叹气说,养儿也不一定能防老,挣那么多钱又有什么用?”和父亲的一番交流,让张长华重新思考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搞房地产挣的钱只是一时的,做养老产业不仅可以惠泽后代,也能给农村留守老人、孤寡老人一个颐养天年的场所。”

于是,在张长华决定在买下的这10亩地上,建一个苏北最大规模的民营养老中心。但在将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张长华没想到,试水民营农村养老产业这么难。好在,有一股韧劲支持他走到今天。

被“逼”出来的创新

———全国率先倡导“三养合一”养老模式

张长华不盖房地产,要盖养老院了!

2011年,这个消息一时间传遍了黄川镇。

“民政部门很高兴,给了我很多建议,支持我建立一个宾馆级别的农村民营养老院。”张长华回忆当初的创业之路,坦言道,“这个决定也遭到了很多人反对。”有些领导对上千万的房地产项目化为泡影感到不理解,并不再支持张长华创业。还有老百姓堵门阻挠施工,不让张长华盖老年公寓,理由却让他哭笑不得,“养老院太脏了,正冲着中学大门。”

华苑老年公寓刚开工就被迫停工。在张长华的努力下,6个月之后,老年公寓又重新开工,最终在2012年底,两幢面积8720平方米的大楼如期竣工,203张床位虚席以待。

张长华心里乐开了花,他仿佛看到了一张养老事业蓝图在眼前铺展开来。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只是磨难的开始,养老院的运营远比想象中难得多。

“没人来住,到2015年底,运营3年才住了12位老人,还包括五保户。”张长华有些苦恼地说,农村老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住养老院丢人”,还有更关键的一点,“老人没有养老金,没钱住。”

“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短缺,一直到今天,入住的老人有相当一部分都交不齐住宿费。”张长华说,他已把全家多年积累下来的钱全部投入到农村养老建设,但这还远远不够。

眼看着老年公寓就要支撑不下去,张长华急坏了,他被逼着想出了种种能够支撑华苑老年公寓继续运营的模式,终于做到“绝地反击”,华苑老年公寓慢慢“破冰”重生。

“三养合一”运营模式是他的“破冰利器”。“消费型养老、互助型养老、政府资助养老”,令我们耳目一新。政府资助我们并不陌生,但“消费型养老”这个词我们还是第一次听说。

“从2014年底起,我们启动实施‘百店爱心助老联盟工程’,提出并推行‘消费也能养老’的新观念。”张长华解释道,在每个村选出一到两家商店作为联盟单位,村里的老人每到店里消费100元就可以免费得到10元“养老券”,用这个养老券,老人可以去华苑老年公寓吃、住、购物以及去北京旅游。这种措施既提高了联盟店的营业额,还提高了华苑老年公寓的入住率和知名度。

TIM截图20191023100837

不到一年时间内,在张长华的号召发动下,68家企业签约加入了“百店爱心助老联盟”;每年还有像北京“一点公益基金会”等爱心组织和企业家主动到华苑老年公寓资助关爱老人生活。

“破冰”的第二招就是床位预售。本地宾馆平均住宿一晚上需要40元,而老人到华苑老年公寓入住只需要10元一晚,而提前预存3000元就可以住1年,有效期是3年。实行医养结合之后的华苑老年公寓床位费见涨,但是交了预售费用的老人在未来3年内都可以以原先的优惠价格入住。这样一来,预定床位的老人如同股东,解决了资金链问题,也一起享受以后几年带来的收益。

此外,他还发动所有职工做股东,每人承包一张床位,每张床位3600元。“或租或转让,大家一起想办法吸引更多的老人来入住。”他还积极打造生态养老,把周边打造成观光园、垂钓园,并配合消费养老,例如让员工及老人认购树苗,养老院10元买来的树苗30元卖给员工和老人,但是5年内卖掉的水果费用一半归老人所有……

就在他通过创新闯出一条生路之时,政府补贴的专项资金到位,又互动了两个公益创投的标,再加上在全国获得养老创新奖,2016年华苑老年公寓的经营在经过漫长的蛰伏之后,才开始真正有了起色,“去年开始终于不亏钱了,黄川和白塔埠两个养老中心床位全部住满了,300多位老人。”

雪中送炭初心不改

———为老人尽一份孝心和爱心很快乐

坎坷的创业之路,在家人的支持下,张长华走得异常艰辛却又矢志不渝。

“2014年年底,3个月没发工资,员工不计较,但我心里难受啊!2015年底,我想,再给自己一年时间,如果还不行,就把黄川养老院房子转租给别人做生意,一年租金60万元。”张长华告诉我们,他也有打退堂鼓的时候,但“看看那些老人,心里又有了坚持。”

“老人就像小孩,越老越小。”白塔埠镇华苑老年公寓负责人袁秀波在黄川时,曾跟着张长华干过一阵子。后来因为发不出工资,袁秀波辞职不干了。2017年,当听说张长华盘下了白塔养老院,她又自荐到这里来工作。

“我被张院长感动了,有次我跟他在养老院里,看到一个老人过来,看到我们要说话,一张嘴口水先流下来,说实话我心里觉得脏,但张院长很自然地掏出纸巾替这位老人擦掉口水和鼻涕。”袁秀波说,很小的细节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她觉得张院长:“心好,跟着他干准没错”。

TIM截图20191023100819

8年来,张长华照顾老人亲力亲为,为老人端屎端尿,伺候老人穿衣吃饭毫无怨言,“这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呀!”面对别人的夸赞,他很不以为然,“我做起来还真没感觉有什么。”

袁秀波说,在经营白塔埠养老分院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帮助走失老人曾正芳就是其中之一。曾正芳,是一位走失了30多年一直没有户籍身份的老人,被政府救助安置在东海华苑老年公寓入住。后来,经过白塔埠镇民政部门和张长华的多方查询,终于找到曾正芳走失了30多年的家人。但就在她回家前夕,2018年5月,老人被确诊为肝部和肺部两处囊肿,急需手术。因为没有户籍身份及医疗保险,高额的手术费让老人感到非常无助,远方的子女得知病情后又拒绝接她回家。

在这危急关头,张长华冒着风险,在手术单上签字并先行垫付了3万元手术费。他跟老人说:“你放心,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不会把你抛下不管的。”由于抢救及时,手术很成功,老人转危为安。最后,这手术费用也由爱心人士捐赠了一部分。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与老人们结下的深厚情谊,是张长华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先后帮助数十位老人找到家人,给几十位老人送终。与这些老人的子女都成了朋友,有老人去世我去送花圈,在灵堂磕头,我把他们当成我的父母。”

华灯初上,老人们用过晚餐准备休息了,我们遇到两位身份有点特殊的老人。说特殊,因为两位老人退休前都是老干部,每个人都包了两张床位,独居一间套房。“我是吉林人,儿子一家在连云港,我就过来了,住在这里挺好,服务也很周到。”季文章老人说。“一切都好,比一个人待在家里好。”李传友老人业余时间喜欢弹弹电子琴,对如今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

在华苑老年公寓,那些原本孤单的老人在这里说说笑笑,生活非常开心。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来了就不走了。”

看着老人们一脸笑容,张长华也笑了。他说:“能为老人们尽好一份孝心和爱心,就是最大的快乐!”

“如果说城市养老是锦上添花,那么农村养老就是雪中送炭。”张长华这样形容。未来3到5年,他计划将华苑老年公寓发展到2000个床位,在多个乡镇建立生态养老社区,让更多期盼安度晚年的农村老人“老有所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