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张晨晨
近日,年过古稀的侍少华给祖国母亲准备了一份礼物。他完成了70幅毛主席诗词创新书法作品,以此抒发自己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悦心情———年逾古稀的侍少华,堪称中国书刻艺术界的传奇人物。他博览群书,多才多艺,是位学者型的艺术家。纵观其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人生,其才艺博涉书法、绘画、篆刻、木刻、诗词、文学、音乐、摄影、雕塑等诸多艺术门类。他的书画印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各级展览,曾出版两套连环画,发表数十篇论文,退休后以书刻创作和著书立说为乐。
侍少华系权希军的入室弟子,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江苏省首届刻字艺术展评委,连云港市书刻艺术家协会主席。他早年曾任连云港市美术创作组组长,后调入中学任美术、音乐教师,文化宫美工,报社记者、编辑等。是连云港美协、书协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连云港市画布景、做模型、搞书刻的“第一人”。
因此,侍少华又被誉为港城书画界人气指数最旺的“全能艺术家”。
穷苦少年展现独特天赋
“八字家训”助他走上艺术之路
走进侍少华的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墙的书画作品———无论是错落有致、连成一体、展现出立体感的“新篆书”,还是透露出浓郁20世纪70年代反映工农兵形象的招贴画风格的国画作品,都透露出主人较高的艺术品位和造诣。“这里浓缩了我几十年的人生,是我成长成才的见证,也是我这辈子的心血。”
侍少华,1945年出生于连云港新浦一个贫苦家庭,全家九口人,仅靠父亲开一个小店艰苦度日。侍少华的父母忠厚朴素,乐于助人,特别受人尊敬,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正直为人,清白传家”是其父母教育子女的口头禅,也是侍家人的传统家训。60多年来,侍少华秉持慈母遗教,遵循八字家训,立身处世于各个阶层。
少年时代的侍少华聪明好学,展露出较高的艺术天赋。他在海州师范上学时,遍访名师,广交艺友,在诗、书、画、刻等方面均有所长。他的书法颇具柳、欧特点,曾在全校大字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他的大字本竟流传到下几届学友们的手中做字帖临摹。他的篆刻在一些良师益友的推动帮助下,进步很快,先打秦汉印基础,后取诸家所长,初具齐派风格。
他喜欢诗词、文学,至今还保留着学生时代的摘抄笔记本。他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至今已写了44本,不少亲朋好友常上他家找寻往日的记忆。他的日记内容之丰富,题材广泛,不仅记事,还有很多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诗词、曲赋,他的文学功底就是这样一点点夯实出来的。近年来,他除搞书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外,还发表了大量的名人传记、政论文章、诗词曲赋。如姚世璋、彦涵等创建书刻名城、开发将军崖岩画、回文诗词歌赋等作品,颇受社会关注。
在他的诸多爱好中,美术是他最大的特长。学生时代他画了近百幅学雷锋幻灯片,到学校放映,影响深远。1964年,侍少华刚毕业任教两个月就被港务局请去画布景,当时,他还不足二十岁,就已成为连云港市首屈一指的画布景名家。
1971年,刚恢复的连云港市文教局任命侍少华为连云港市美术创作组组长。组织当时有影响的15位画友,参加省国画院在连云港市开展的军民联防、建设海港艺术创作活动。翌年,他由陇东中学调任文化宫,从事全市书画培训、展览、创作等活动。当时是侍少华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至今他家中还保留着十几张那时以工农为创作对象的国画作品,人物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至今为人所称赞。
命途多舛挡不住才华横溢
将书法与篆刻结合创造“新篆书”
上世纪70年代初,他艺术上进步很快。然而事与愿违,结核病的袭击,使他住院半年。四位亲人相继去世,妹妹的出嫁,原来九口人的大家庭,只剩下他和小弟妹三人。他度日如年,不堪重负。生活的压力、工作的不顺,精神接近崩溃。他在日记中有首长恨歌《疯狂歌》,记录了他当时极度苦闷、失望的心情。
20世纪八十年代初,侍少华调到科技报社,从事摄影、美术、编辑工作,这期间他为连云港市政府、港务局、海关等机关部门、企业单位制作沙盘模型和建筑模型30多个,实为连云港市模型制作第一人。20世纪九十年代,任科技之家主任,随之成立了市民族乐团;最终退休于市青少年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任上。
屈指算来,侍少华与书画界隔缘的悲剧竟达三十年之久。退休后,侍少华接触到书刻艺术,并立即被这门艺术的魅力所震撼。从此后,尽瘁于斯。数十年来,多种艺术元素的储备和积淀,使他全身心投入到书刻艺术的研究、教学和创作之中。他以实际行动演绎了50多年来艺术人生的精彩华章。而值得一提的是,晚年时候,他独树一帜,潜心将书刻艺术融入书法的创作中,创造出了一种“新篆书”。
书刻艺术也称为现代刻字。它是一门融文学、诗词、书法、美术、篆刻、雕塑、木刻工艺、装潢等于一体的、新兴的艺术门类,植根华夏,兴起外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首先搞起现代刻字,六十年代韩国继之,我国八十年代才开始接触现代刻字。“如何在继承书法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创新?是摆在书法界的一个重要问题。”侍少华坦言,书法和篆刻促进了书刻的兴起和发展,反过来,书刻的诸多特点也应该对书法和篆刻的创新有所启发和帮助。
侍少华深谙此道,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他先从篆书入手,把原来字字独立、墨色单一、显示平面效果的篆书,改造成错落有致、连成一体、并笔借字、浓淡枯湿、展现出三维空间的立体构成的新篆书。为此他带着这批新篆书去北京向知名书刻家请教,得到了他们的首肯。同时,他创新的篆刻打破了传统框框的束缚,使印文笔画伸展、挪让,以达神完气足的效果。这些创新之作已在他的第三部著作中展现。
如今他的新篆书已经走进市场,让市场检验其价值。侍少华对他首创的新篆书信心百倍,他还要在其他书体上有所突破。他说:“现代书刻的出现为书法、篆刻的创新,找到了一条科学合理的新途径,挖掘书刻的潜在能量,运用书刻的创作方法,一定能促进书法、篆刻的创新和发展。”
潜心钻研以“书刻”传情
不断结缘圈内泰斗名家
1991年,中国书法界领军人物权希军临危受命,成立了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并任会长。从此开始了书刻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如今,书刻与书法、篆刻已成鼎足之势。当前,这门源于我国的书刻艺术,正以迅猛不可阻挡之势,跨进了世界艺术之林。
而作为“晚辈”的侍少华也正不遗余力,潜心钻研书刻艺术———他先后在荣宝斋、安徽人美、天津人美出版发行了《中国书刻艺术》《中国现代刻字研究》《中国刻字艺术五十讲》等三部专著。专著的出版奠定了他在全国书刻界的地位,这不仅对当代书刻艺术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又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一项空白。
2007年初,侍少华带着《书刻艺术十讲》书稿专程到北京拜师求教,经时任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旭光的推荐,认识了著名书法家权希军。在权老的指导下,侍少华三易其稿,成稿后权老题字称赞:“这是我国现代刻字第一部专著,有历史价值,对指导刻字艺术创作将产生积极影响。”并建议在全国出版发行。后又得到了彦涵、孙轶青、张海、张旭光等书画大家们的肯定并为该书题了字。荣宝斋出版社得知消息后主动与侍少华联系,并改书稿为《中国书刻艺术》。2008年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
中国书协副主席、刻字委员会主任吴东民肯定“这是我国第一部现代刻字专著,它的出版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又赞道:“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又借鉴了西方色谱对比的原则,将刻字艺术的色彩搭配与表现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解决了表现形式问题娓娓道来,内容广泛,言简意赅,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行文流畅,从中可以看出侍少华修养方面的全面,这种严谨的从艺、治学精神,值得推广、学习。”
2010年,吴东民主席又看了侍少华的第二部专著《中国现代刻字研究》50多篇论文后,称赞道:“论著选题精当、内容丰富、论点鲜明、旁征博引、说理透彻,没有作者广博的知识积累和刻字的躬身实践,是不可能有如此全面的成果展示。”“这部专著的出版,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刻字创作活动的开展,而且还将我国现代刻字的学术理论研究引向纵深。”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刻字委员会委员、评委李庶民,在参加了无锡“全国第七届刻字艺术展”评审后,收到《中国书刻艺术》,面对这本印刷精美、材料翔实、行文流畅、举例贴切、图文并茂的著作,当即写了书评,赞道:“犹如空谷足音,既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又预示了当代刻字由普及向深入研究的开端”,“既能帮助初学者作为入门的教材,又可作为有一定创作能力的刻字家的案头参考资料。特别是书中作者的一些经验之谈得之创作实践与社会实践,对他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