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我苏四十年 | 生态文明,为江苏铺陈“绿”底色

【连网】

这里,诞生过中国第一个环保模范城市;

这里,遭遇过令城市断水的“太湖之痛”;

这里,率先出台“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指南……

改革开放40年来,面对率先发展中率先遭遇的环境问题,江苏一直以“先行者”的姿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践行富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率先发展的江苏,

率先应对环境挑战

以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10%的经济总量,这是江苏的担当,也是无法忽视的特殊省情。

率先发展,必然率先遭遇环境挑战。省委、省政府见势早、行动快,成为全国最早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谋划部署的省份之一——

从上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到新世纪初作出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到提出“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江苏认识不断深化,探索从未止步,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努力解决发展中率先遇到的问题。

时针倒回1979年,这一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15个企业征收排污费的试点工作;此后,又率先实现从按浓度收费向按总量收费的转变,率先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为全国排污收费制度改革探索经验。

环境有没有价格?治污该不该赚钱?这在如今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若干年前可是个大问题。而率先解题者,正是江苏。上世纪,我国环境保护的主流思路是“靠政府”。2000年左右,不少地方的污水处理厂频频上演“环保秀”,领导来了就开工,领导走了就关门。江苏人开始认识到,仅靠政府之手推动环保远远不够,而要让市场起作用,价格就是重要因素。“唤鸡还要一把米!”此后,江苏率先开展环境价格改革,全面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将苏南地区污水处理费调整到每吨1.30元至1.60元,苏中苏北地区调整到每吨1.00元至1.20元,为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正常运营创造条件,有效激活了污水处理市场。

随即,江苏率先实施排污权有偿交易和使用制度。2001年9月,在美国环保协会专家的指导下,经南通环保局积极“促动”,南通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与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进行了中国第一笔排污权交易,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率先把“环保优先”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引导各地在小康进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此后,江苏把“环保优先”融入率先发展的全过程,以更大的决心、更严的政策、更实的行动加大环保力度,在全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第一”:率先提出“环保优先”的方针,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第一个设立污染防治基金;建成全国第一个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了第一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市……

“太湖之痛”,

倒逼江苏迈向“深度治理”

11月的下午,太湖波光粼粼,几只飞鸟在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无锡滨湖区西南庄村民陆荣林紧走几步跨上太湖大堤,欣赏美丽湖景:“沿岸的水稻田全部变成生态防护林和景观湿地,湖水一年比一年清。”

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成为江苏在率先发展之路上的“痛”。随后,江苏全力推进“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并将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工程”。11年来,太湖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总体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治太阶段性目标。

太湖的华丽转身,只是江苏环境保护走向纵深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江苏在环境保护上更是以创新之姿勇立潮头。

——“263”行动叫响全省。

2016年12月9日,一个代号“263”的专项行动,在江苏全面推开。两年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进,各地各部门重拳出击,舆论广泛关注、全社会积极参与,“263”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去年,累计关闭落后化工企业1421家、整治城市黑臭水体100条,关闭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10372家。今年1—10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比2016年同期减少1700万吨,关停落后化工企业882家,民意调查结果表明,“263”专项行动总体满意率为91.3%。

——规划“1+3”重点功能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江苏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2017年,江苏“1+3”重点功能区规划出炉,重构江苏经济地理版图。比如其中的江淮生态经济区,规划就明确要摒弃过去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在有风景的地方开掘新经济。

——系列改革为绿色发展护航。

优化顶层机制保障。针对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的环保困局,2016年8月22日,省委、省政府下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明确细分各主管单位的生态职责。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被正式写入省级统领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动纲要。

优化生态控管水平。出台《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在全国率先划定15大类779块省级生态红线区域;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实施意见》,提出5个方面18项监管措施;颁布实施《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关于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生态管控水平进一步提高。

优化环境市场导向。2016年,江苏建立了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修订《江苏省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完善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制度,系统性地将江苏首创的生态补偿机制打包推向市场,使“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受益”的环境市场导向深入人心,让环保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市场激励,努力化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不合理局面……

一系列创举,让江苏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数据是最好的佐证——

2017年空气质量达标率比2013年提高7.7%,PM2.5平均浓度下降32.9%。上世纪90年代全省酸雨发生率接近40%, 2017年平均发生率降至15.6%左右。2014年国务院正式发布“水十条”后, 2017年全省380个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较2014年提高23.3%,劣Ⅴ比例下降2.9%。

依法依规抓监管,

有力有效促发展

今年以来,面对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环保阻碍经济发展”“环保就是罚款关厂”的论调一度有些抬头。

江苏坚决以行动破除这些“误读”!2018年11月29日,省生态环境厅接连爆出三条“重磅”新闻。本报记者独家全程采访发现,透过这三条“热”新闻,我们恰恰可以读出江苏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新思路:环保部门在依法依规抓监管的同时,抓服务促发展同样有力有效。

当天上午10时49分,省生态环境厅官方微信发布我省第一批秋冬季错峰生产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企业名单,共有200家企业拿到“豁免牌”;当天下午2时,江苏省企业环保治理需求发布平台启动上线,以破解环境处理技术的高门槛、部分环保行业的隐性垄断;下午2时30分,省生态环境厅第二次“企业环保接待日”又如期而至。这是省生态环境厅推出的一项创新性制度安排,每月第四周的周四,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统一接受企业关于环保问题的咨询。

事实上,今年以来,江苏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严抓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省生态环境厅按照“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方针,连续出台服务高质量发展“十条”、便民服务“十二条”、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范九条”、绿色金融服务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三十三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帮助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不要污染的GDP”,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但对于企业环保不达标,生态环境部门不是一关了之,而是设身处地站在企业发展角度,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加强服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位于盐城高新区的江苏中恒宠物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内,一台台吹塑机快速运转,产出的宠物用垃圾袋成卷堆放,而吹塑机的出风口则连接着新修的废气管道,这是今年新上的设备。

“今年4月,我们接到了整改通知后,压力很大,公司停产一天,客户订单就要延期。” 公司总经理唐国文说,由于排污设施严重不达标,他收到了环保部门开出的停产罚单。停产第二天,盐都区环保局就派专人进驻公司提供技改服务。“短短15天,停产车间改造就完成了。得知我们新购治污设施要花400多万元,当地主动为我们申请40多万元的污染防治补助资金。” 唐国文说,改造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去年因为环保设施不符合客户要求丢了一个大客户,今年整改后,增加了2个大客户,今年销售额有望创新高。

盐城市盐都区环境监察局局长吕鸿忠说,截至目前,盐城市盐都区已有127家涉污企业经验收后恢复生产。一批企业正加快转型,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

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社会最活跃的细胞,企业强则社会活力足。只有把企业放到这样一个高度,才能够源自真心、发自真情,想企业所想、解企业之难。所以,生态环境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帮扶企业的措施,既不是应景之作、也非无奈之举,更不是权宜之计。只要是企业合法、合理、合情的诉求,我们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去解决,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杭春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