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南京专场上线

TIM截图20181017151405

【连网】 

      魏中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  

微信图片_20181017152249

聚力创新发展,既是过去40年南京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更是引领推动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详细]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南京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地带与长江流域开发地带的交汇部,是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城市。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各类遗存众多,历史名人辈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汇地。

南京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高铁南京南站是亚洲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中心,拥有现代化的通讯体系。

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为支柱,以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风电光伏、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南京位列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5名,是国际上看好的21世纪亚洲环太平洋地区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

南京是一座充满魅力、充满活力、充满潜力的现代化城市,先后荣获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特别荣誉奖、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全国首家软件名城等称号。南京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南京正在全力打造泛长三角地区承东启西的门户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现场实录

主持人: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改革开放40年,是江苏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40年;是江苏各地解放思想、

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的40年;也是江苏人民凝心聚力、锐意创新、奋力开拓的40年。从今天起,我们的网络系列发布的13个设区市专场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各市新闻发言人将通过翔实的数据、经典的案例、感人的故事,讲述40年来江苏各地在改革开放征程上的一步又一步开拓前行、一个又一个创新之举、一次又一次自我突破......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古都南京,感受这座创新名城的独特魅力!有请本场发布人,南京市政府办公厅魏中。

魏中: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荣幸在“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南京专场,跟各位分享南京市改革开放4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

江苏南京,这是一座屹立长江之滨、拥抱长江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美誉。栉风沐雨四十年,春华秋实焕新颜。改革开放40年来,南京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吹响解放思想的号角,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绘出了一卷波澜壮阔的改革宏图,奏响了一曲高潮迭起的改革乐章,探出了一条砥砺奋进的改革新路。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鲜明的个性,都有着独特的基因。虎踞龙蟠、毓秀钟山,见证着南京“美丽古都”的历史变迁;十里秦淮、浩浩长江,镌刻着南京“创新名城”的时代烙印。聚力创新发展,既是过去40年南京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更是引领推动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魏中:思想解放是改革创新的先导。1978年,南京大学青年教师胡福明,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大热潮,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冲锋号。一石激起千层浪,风生水起逐浪高。伴随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徐徐拉开,党中央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运和民族的命运,南京的城市命运也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劲动能和催生的强大红利,犹如强劲的引擎,推动着南京经济社会迸发出蓬勃盎然的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视频解说】唯有弄潮儿才能勇立潮头。改革开放40年来,南京抢抓改革开放机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地位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更加显要,既是江苏省省会,也是国家规划确定的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1987年,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百亿元,2000年首次超千亿元,2016年首次超万亿元,成为全国第11个“万亿俱乐部”城市。2017年达到11715亿元,比1978年扩大339倍,人均超过2万美元,按照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1%,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江苏首位。

经济强,产业兴。40年前,南京还是一座重工业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南京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门类,加速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已经从传统工业城市转变成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城市。尤其是近年来,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聚焦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做大做强工业投资和工业经济,服务发展实体经济,不断夯实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目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断优化,从1978年的12.5:67.5:20.0调整为2017年的2.3:38.0:59.7,成为全省第一座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0%,化工产值占比从过去的1/3下降到1/5。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在地区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7年,南京金融业占GDP比重达到11.6%,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19.4%,跻身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的六大城市之列。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改革开放40年来,南京城建跳出城墙思维、实现跨江发展,城市加快成长、功能不断完善、环境持续优化,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从“秦淮河时代”迈向“扬子江时代”。1978年之前,南京城建还基本在“城墙内打转”,历经“一城三区”组团式布局,现在已经真正形成“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崭新城市格局,主城区城市更新逐步实现“显山、露水、见城、滨江”,为这座美丽古都带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地铁是城市交通运行的大动脉。2005年5月15日,南京地铁1号线正式建成运营。截至2018年5月,南京地铁已开通运营线路共有10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378公里,居中国城市第4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世界排名第7位,已初步构建起连通主城郊区、沟通江南江北、覆盖南京全市11个区和江北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系统。2017年,南京主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3.1%,创成首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强健城市筋骨,构建立体交通。城西干道、应天大街东延、机场高速扩建、江东路快速化改造等城市骨干道路建成,“井字加外环”的快速路网有效支撑城市版图延伸。作为江苏省唯一跨江发展的城市,随着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长江二桥、三桥、四桥等过江通道纷纷建成,江南江北交通更加顺畅,长江天堑变通途。历经40年的发展,南京全市公路里程2017年已经达到1.13万公里,是1978年的7.3倍,其中高速公路由1996年的20公里增加到614公里,单位面积密度全省第一,形成了在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巩固枢纽地位,辐射带动周边。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江苏唯一同时拥有千万级国际机场、亿吨级海港和国家级高铁枢纽的城市,航空、高铁、水运、公路、管道等综合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到2035年,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省域综合交通网将初步形成,禄口机场将进入全球50强,城市交通首位度将进一步提升。

龙舞扬子江,牵动全世界。作为扬子江城市群龙头城市,南京不断完善城市国际化功能,更大力度深化对外开放,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机遇,加速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宁镇扬一体化,促进南京都市圈紧密融合,在全国和全省发展大局中增创南京优势、作出南京贡献。

孙中山先生曾说:“南京有深水、有高山、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玄武钟山点缀城中,浩浩长江穿城而过,十里秦淮婉约流淌,雄伟城墙见证沧桑,共同构成了南京“山、水、城、林”的独有格局,赋予了南京天生丽质的生态基底。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江不见城,城不见江”,曾是南京市民屡屡提起的遗憾。近年来,南京深入实施滨江环境整治,现已建成了52公里滨江风光带,位居沿江城市之首,尽显大江风貌和江城特色。这只是南京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环境是财富,是美丽,也是幸福。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良好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最初的工业“三废”治理,到扎实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再到坚决打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攻坚战,南京的环境保护工作接续发力,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2017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6.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到72%以上,PM2.5浓度降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改善幅度均居全省首位;全面推进“河长制”和“断面长制”,完成150条黑臭河道整治,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正在全力开展消除劣V类水体行动;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2000多平方公里,近1/4国土面积划定为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城市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44.8%和29.9%,先后被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并创成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南京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和500年建都史,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世界上保留最长的明城墙,有世界佛教界的至高圣物“佛顶真骨舍利”,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为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留下城市文化肌理,南京近年来致力恢复原真、修旧如旧,先后保护修缮25公里明城墙,修复更新老城南、颐和路等历史文化街区,正在联合西安等城市推动“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1925年10月,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的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这篇传世名作《背影》,文中故事就真实发生在今天仍旧保存完好的浦口火车站。朱自清先生曾说,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为了保护城市历史记忆,南京加大了民国建筑、工业遗存保护力度,1865产业园、南京机床旧厂区等近代遗存重新焕发生机,“南京老地名”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南京云锦、江宁金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得到彰显和发扬。

文明是城市流动的风景线。2017年11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南京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再获“全国文明城市”,集中体现了南京文化建设、文明程度、文明素质、文化品位,全面展示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建设的丰硕成果。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改革发展的最大初心。南京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七个更”目标,全力答好“民生卷”、办好“民生事”,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09年以来,南京已经连续9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中国最宜居、最安全的城市之一,社区减负、街居体制改革等惠民举措连续入选“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南京把聚焦富民作为抓工作谋发展的重要导向,多措并举充实市民“钱袋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487元、479元增长到2017年的54538元、23133元,年均增幅分别为13.6%和12.5%。

南京社会治理体系完备,在全省率先出台建设“志愿之城”的意见和指标体系,大量社会组织融入社区发展,大量党员和志愿者主动进入社区服务。2017年底,全市社会组织超过1.2万家,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进社区报到党员7万余名,注册志愿者约204万人。

南京作为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优秀城市、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市养老床位4.8万张,人均养老床位数全省第一,在国内首创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得到民政部推广。

魏中:南京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一直有着深厚的创新基因。发明“侯氏制碱法”的民族化学之父侯德榜,就是在南京永利工厂(今天南化集团前身)生产出媲美国外公司的纯碱制品,成为国民争抢的国货骄傲。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发挥工业重镇优势,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只荧光灯、第一台电影放映机、第一台全自动车床、第一辆自动装卸汽车等,航天晨光、熊猫电视、南汽依维柯等企业随城市而兴盛。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南京城市创新基因正不断被激活,创新资源富集优势不断被放大,从科教之城到科技兴市,从科教兴市到创新型城市,南京不断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视频解说】南京自古崇文重教、名家辈出,被誉为“天下文枢”。位于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期可容纳2万多名生员同时考试,现已成为中国第一座科举博物馆所在地。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逐渐成为科教人才资源富集的城市。今天的南京,坐拥53所高校,拥有83万在校大学生、82位两院院士;每万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市民大学文化程度比重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和学科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同时,南京还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1家,中国科学院有6个研究所在南京,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科教之城。南京地区高校院所主持的项目在国家科技三大奖中均获得过一等奖,去年,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荣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如此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长期以来却面临着转化现实生产力不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创新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城市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南京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求变、探索前行。创新,逐渐成为南京广大干部群众嘴中的“高频”词汇,在城市发展战略中逐步走到舞台中央,地位日益重要。

1987年,南京被批准成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这也是全国目前唯一承担着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探索使命的城市。

1991年,南京正式确立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提出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全面部署和推动“科技兴市”各项工作。

1994年,“科技兴市”战略调整为“科教兴市”战略,科教资源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提速。

1999年6月,南京科技中心交易网上大厅正式运行。

思想新、一新百新,观念变、一变百变。创新的脚步,只能也只会向前迈进。这一个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犹如一步步沉甸甸的脚印,见证了南京在培育城市发展驱动力、重构城市发展竞争力的谋划和推进。

进入新世纪,南京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速。2006年,南京召开自主创新大会,宣布建设创新型城市;2014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这是全国第一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位进行联合创新的实践,南京承担着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

“十二五”期间,南京紧紧抓住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机遇,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理顺科技创新机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日益成为科技资源高效运用和创新活力竞相进发的知识创新中心、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心、科技人才集聚中心,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2017年,南京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4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89%,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9.7件,继续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南京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等方面跻身国内领先行列,正在向长三角地区和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型中心城市迈进。

魏中: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院士大会时深刻指出,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五年、十年、二十年后,南京依靠什么参与国内外竞争,依靠什么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这是摆在南京面前的时代之问、发展之问、落实之问。南京市委市政府主动顺应大势、着眼城市未来、立足地区实际,作出了举全市之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建设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布局更大、起点更高,谋划更长远、奋斗正当时。

【视频解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已经从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

2018年1月,南京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出台,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成为南京热搜最热门词汇。市委一号文件出台“满月”之际,45个配套文件相继出台,近12万字、60余张办理流程图迅速出炉;“两落地一融合”等十项工程、《南京市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向天下英才广发英雄帖的“宁聚计划”……超常规的创新举措,正在这座城市不断掀起创新发展的新高潮。

守正开新,气象万千。南京将眼光放至全国乃至全球,主动找差距、明方向,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敢于探索超常规举措,让创新源泉在南京涌流。2018年初,全市明确部署“八大对标”,提出到2020年,与深圳的差距明显缩小,创新核心指标进入全国前列,若干原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实现国内领跑;到2025年,拥有1—2个世界知名的创新企业和世界级产业创新集群,2—3所与南京发展高度融合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5—7家世界知名研发机构,成为全球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瞄准最先进,勇攀最高峰。为实现创新名城的目标,南京正在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立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打造“五名”标志、成为“五最”城市。

“五名”标志,即“名校”,引领和带动建设若干一流名校,实现名校名城协同共生;“名所”,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新型研发机构;“名企”,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名家”,汇聚一流高层次人才,形成吸引名人名家名团队的创新“强磁场”;“名园区”,按照“一个牵头园区、一个管理机构、一个国资平台、一个主导产业”的原则,借鉴中关村“1+N”模式,全市范围内将80多个平台载体整合为15个高新园区,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

“五最”城市,是指接轨国际,成为开放创新氛围最佳城市;融通创新,成为创新效率最高城市;互联互通,成为资金流、信息流等枢纽功能最强城市;依法治市,成为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城市;包容发展,成为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原始创新只有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才能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离不开与产业连通最紧密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撑。新型研发机构,主要从解决经济与科技“两张皮”问题入手,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管理咨询、商业指导等服务功能,切实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孵化、市场开拓的全链条。截至2018年9月,南京已经先后签约引进168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共建141个、与中科院系统合作共建14个、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共建13个,已成功孵化和引进项目411个,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机械装备、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领域。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等一批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机构相继落户南京。正在建设的“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是我国在通信与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产业是创新根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当前,南京正在聚焦“4+4+1”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强化协同思维、找准产业定位、实施错位发展,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集中政策、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由一般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由各自为战向成链成环转变,由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加快形成若干个“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

未来的人才竞争,根本上是城市功能的竞争。人才是科技的创造者和创新的推动者,高端科创人才往往更加看重一个城市的功能品质、发展环境和创新氛围。南京先后出台多项人才安居政策,采取租赁补贴、购房补贴以及购买共有产权房、承租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房等方式,确保各类人才在南京安居;采取政策“组合拳”,帮助解决子女就学、健康医疗和奖励激励等实际问题;加快推进生活街区、教育医疗等国际化支持体系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接轨国际的公共服务,切实用良好的城市功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今年以来,南京已吸引3名诺贝尔奖得主、44名中外科学院院士创新创业;1—8月,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25.24万,同比增长66.6%。

营商环境是城市的软实力。南京首创的“不见面审批”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秀案例和样板工程向全国推广,目前正在向效率更高、服务更优的2.0版迈进。同时,南京专门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坚持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从企业和人才的角度出发,围绕企业开办、运营、投资、税务等十个方面最关注的问题,逐条作答、逐项回应,真正实现“受理前服务指导最优、受理后审批时限最短”,全力打造全国最优的营商环境示范城市。

自主知识产权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南京已经初步形成了集司法、行政、仲裁多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格局。2017年初,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南京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成立。2017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设立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南京知识产权办案力度不断加强,2017年南京市行政执法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1476件,办结案件1375件,南京正在朝着建设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的城市目标迈进,致力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最有力保障。

魏中: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谱写新篇章。2017年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显示,南京创新总指数排名全国第五,其中创新资源指数和创新投入指数均排名第二。2018年7月,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城市排名报告出炉,南京综合得分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整体竞争力仅次于上海,其中科技创新绩效指数位居长三角城市第一。这些年,南京积极发挥创新优势,建设创新名城,取得明显成效,展现了较强的区域竞争力。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立足深厚的创新基因和坚定的创新决心,保持砥砺前行、风雨兼程的奋斗姿态,在创新名城建设的壮阔进程中,南京正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续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壮丽新篇、创造创新发展的崭新业绩。

主持人:感谢发布人的精彩解读,让我们感受到了南京这片创新热土上的勃勃生机,也期待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更多的南京精彩、南京创新!下期我们将走进无锡,您可以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精彩内容先睹为快!

感谢收看本期节目,我们下期再见!

微信图片_20181009140011.png 微信图片_20181009135948.png 微信图片_20181009140019.png 微信图片_20181009140114.png       QQ截图20181015104230.jpg 山、水、城、林,南京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QQ截图20181015104333.jpg 揭秘:朱自清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QQ截图20181015104437.jpg 从天下文枢到科教之城 南京创新基因不断被激活   QQ截图20181015103055.jpg 从秦淮河到扬子江,看南京跨江发展之路       QQ截图20181015165558.jpg   QQ截图20181015165625.jpg   QQ截图20181015165645.jpg   QQ截图20181015165706.jpg         QQ截图20181015165731.jpg   QQ截图20181015165751.jpg               00:00 / 00:07     正常                       南京专场 无锡专场 徐州专场 常州专场 苏州专场 南通专场 连云港专场 淮安专场 盐城专场 扬州专场 镇江专场 泰州专场 宿迁专场         昵称:   看了这个片子,更加热爱南京了,大美南京! -我在南京 江苏已经有了这么多家农家书屋,希望更多的农村娃也能感受浓浓书香。 -白裙美少女 图书馆就是我周末溜娃的好去处!现在图书馆多了,里面的书也多了,非常棒! -鸡蛋花 南京的绒花好漂亮呀!要是能有地方学习如何制作就好了 -焦糖玛奇朵 大学毕业没留在城市,回到了老家,自己办起了农家乐、采摘园。现在生活在农村也很幸福! -谷之味 看见了很多老照片,我们的城市现在建设得真是太漂亮了!为江苏城市建设出力的每一个人打CALL! -棉花糖 满满的回忆!我小时候就住这样的“筒子楼”,还可以去邻居家蹭饭吃。 -Apple Tree 作为一枚90后,通过视频就能感受到江苏40年改革发展的变迁之路,好棒!是我pick的节目! -LU09 表现形式很丰富哦,还能扫码看‘小词典’了解更多内容呢,打call,赞赞赞。 -happy肉丸子 我觉得在未来,中国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里,我们江苏一定能够绘出更加恢弘美丽的时代画卷。 -大耳朵图图 第一次看见这种类型的系列视频,形式很新颖!发布人说得也很棒!手动点赞! -Mary 江苏发展变化巨大,老百姓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为我大江苏打CALL! -菜菜爱吃鱼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可我今年才20岁。老照片让我看见了未曾经历的年代,相信江苏的明天会更好! -加菲猫2号         中国江苏网 出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