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长江大跨越”和三代“守塔人”的故事

【连网】自从几天前听说五峰山220千伏大跨越将被拆除退出历史舞台,79岁的“老电力”丁朝元心中就五味杂陈,“我在那里‘战斗’了5年,见证了它最辉煌的时刻。”虽然已经退休30年,但是每次忆及当年,他总是诸多感慨。

20世纪60年代末,220千伏五峰山大跨越建成,是当时仅次于武汉大跨越的国内“第二大”。作为“南电北送”的重要通道,它联络起了苏南、苏中电网,也是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桥镇的主要供电电源。

微信图片_20180615174339

五峰山大跨越旧线拆除现场

1968年,在电力系统从事线路管护工作的丁朝元,受命以甲方代表的身份来到了位于高桥的项目现场,“工程的建设方是当时的扬州供电局,我们镇江供电作为甲方,主要负责工程质量验收。”此时基建部分已接近尾声,丁朝元的工作也很快从线路转至烟囱塔,并开始了长达5年的“守塔”工作。长期驻守大跨越,居住在江边,丁朝元感染了血吸虫病,直到多年后才治愈。不过,在他看来,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是能守护这样一张重要的电网,也是他最辉煌的人生。

1975年,袁立福从丁朝元手中接过守塔的接力棒,参与“大跨”值班。这一守,就是10年。

一周上一次塔、一个月上一次线路,陆地上每个杆塔每天都要见面……铁一般的值班制度,深深烙在老袁心中,“102米的塔,直径28米、7个小平台……”至今这些数字老人仍能脱口而出。

值班人员主要是观察杆线有无放电现象,一旦有情况需及时排查,避免跳闸、断线等事故发生。“印象很深的一次跳闸,是高桥当地有人放风筝引起的,风筝掉在了线路上,发生跳闸。”他回忆,在他守塔的10年里,仅出现过为数不多的几次意外造成跳闸,没有发生一起断线事故,“一旦断线,碰上了江中行驶的船只,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都是瞪大了眼睛,打足了十二分精神,丝毫不敢懈怠。”

彼时,“五峰山大跨越”是国内“第二大”,并且在武汉大跨越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升级和改造,因此,除了日常的值班工作,袁立福还承担起“接待任务”。“大跨越投入运行后,全国各地的电力系统纷纷来参观考察,特别是我们吸取了武汉大跨越的线路在大风时抖动厉害的教训,采用了阻力线加防震锤的组合式防震,被业内作为经验学习。”老人对“大跨越”的辉煌历史如数家珍,言语中满是自豪。

在50年的运行中,五峰山220千伏大跨越经历了1977年、1983年及2000年3次施工改造,第三代守塔人王福高则全程见证了长江大跨越的“跨越”。

1977年,王福高和两位前辈一样,从镇江市区上船,摆渡到大沙,再进入高桥镇。很快,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江面,也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电力事业的发展。”王福高提到一个细节,“我们的班组最早叫‘大跨班’,到1988年改名为‘超高压班’,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变化来。”

随着苏中地区用电负荷的扩大,原先线路已经不够用,于是,镇江供电对线路多次进行改造升级。“比如,我们将其中2根避雷线也当做导线使用,并且在实现扩容的同时,安装氧化锌避雷器。”王福高说,这样的举措在当年的电力系统被称为大胆创新。

尽管如此,220千伏的跨江线路,也不能满足用电负荷。随后,一条500千伏的线路横跨长江,与220千伏的线路共同形成当时国内首条双回路线,为改革开放后满足江苏用电负荷快速上升、支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到90年代中期,烟囱塔里装上了电梯,我们还参加了电梯操作培训,拿到电梯操作证才能上岗。”8年前,王福高退休离开了“五峰山大跨越”,但是他一直保存着这本电梯操作证。他说,这是对他职业生涯的纪念,也是对电力事业发展的见证。(朱 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