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听乡村振兴的苏州故事 依托“乡村联盟”做大做强新的“蛋糕”

【连网】 

  部分报道版面

部分报道版面

每个人心中有一个田园梦。

一个半月,上千公里的跑动,“苏报记者行走特色田园乡村大型实地采访”采访团队走进苏州的乡村田头、农民家庭,在新时代的脉动中,看乡村振兴的苏州形态,听乡村振兴的苏州故事,感受乡村振兴的苏州力量。

我们惊喜地发现,无数有情怀的有识之士:农民、村干部、大学毕业生、创业青年、民营企业家……关注乡村振兴,并为之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力量。

我们欣喜地看到,苏州许多市、区及镇、村在积极创新、探索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通过资源融合、人才融合、产业融合,搭建系统的运行机制、体制。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乡村振兴的苏州之路,是一条紧扣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之路;是跳出单个村落,多方携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之路。

许多新思路、新做法、新亮点在涌现,为苏州乡村振兴凝聚发展的力量。同时,进入新时代,需要我们直面新需求、新矛盾、新挑战,继续探索、创新。

□苏报记者孟海龙黄亮王乐飞

抓住“资源链”,如何在“一腾二跳三引”融合发展中突破难点?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

采访中发现,苏州一些有着独特资源禀赋的“明星村”,已先行一步,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观光采摘、休闲体验等业态快速发展,初步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在翠冠梨、云泉茶、红白杨梅“树山三宝”的带动下,旅游高峰期一天客流有2万多人次,挤爆了这片世外桃源。相城区望亭镇迎湖村在北太湖的万亩稻田边,打造“稻香人家”农家乐主题街区,13家精品农家乐年营业额累计2000多万元。

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产业怎么引?平台怎么搭?苏州一些镇、村在实践中各有各的招。

一是工业反哺支撑发展。通过对存量土地“腾笼换凤”,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产业环境,积蓄资金。

二是跳出单个村落谋发展。秉承像规划城市一样规划农村,像发展工业一样发展农业,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农田的发展理念,将美丽镇、村建设,以及特色田园综合体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借力周边多元化的资源链条和上级政府全资平台,统筹规划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三是通过专业合作社、高水准引进第三方合作经营和纯社会资本经营,引入先进运营理念和市场对接方式,边做边引导。

镇、村的许多同志说,乡村振兴,被赋予了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随着百姓的需求与日俱增,众多像树山村一样的村庄迎来了发展“美丽产业”的时代契机。

需要关注的是,年村级收入逾2000万元的迎湖村,村庄环境整治两年投了3949万元,已感觉“压力山大”。而像吴江区震泽镇谢家路这样没有工业支撑的纯农业自然村,要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又该怎么办?

同时,许多地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才刚刚起步,相当部分乡村的农民还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且不稳定。同时,产业兴旺,绝不是家家点火搞农家乐,户户装修搞民宿那么简单。

苏州的乡村振兴,必须突出农业生态功能,完善优化“四个百万亩”,按照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出更多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和有品质、有品牌的特色农产品。同时,面对土地供应和集体土地用途等难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破解之法。

用好“人才链”,如何留人更留心缓解“空心化”“老龄化”?

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如何培养新型农民、推广新技术,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是关键所在。

目前,苏州乡村的“留守”人员,大多超过五六十岁,并呈现年龄段更大的态势,这也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人群。而且,一些镇村已经面临新引进的现代农机具无人操作、新技术没人学的尴尬。很多村书记感慨:“留不住人,有再好的资源也白搭。”

庆幸的是,一些有情怀、有眼光的80、90后已回村,或在回乡的路上。如,回村当“麦田守望者”的昆山市淀山湖镇永新村“掌舵人”陆志斌;子承父业,在迎湖村当高科技农民致力农业自动化、信息化、机械化的“科班生”朱赟德;有辞去城里工作回到树山村打理自家“树山三宝”生意,并担任叔伯家农产品产销CEO的吴辰。

但是,放眼苏州农村大地,这些年轻人只能算“点睛之笔”,关键要解决面广量大的劳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力(村务管理、服务的人力资源)、人才(基层组织带头人,科技、经营创新人才)等问题。

为此,近年来苏州各地纷纷联合专业院校,培养农业委培生,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与地方高校合作,培养专业化科技人才;通过统一调派,实现镇机关和村、村与村之间的乡土人才交流;依托农业众创空间,引入创业人才及创客团队;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有资金、有学识、有才干的人员回乡投资兴业、服务乡村管理等。

需要关注的是,就目前苏州各地的实践而言,抛开辛劳不说,农业劳动收入、发展空间与城市和工业等相比仍有差距。同时,面对生活、

家庭的压力,一些农业委培生目前4000元左右的月薪,能在田间地头呆多久?一些精品民宿、咖啡馆的建设投入不小,何时能收回成本?面对与城市相差甚远的配套设施,如何能留人更留住心?面对逐利的商人,仅靠情怀到底能支撑多久、走多远?

乡村振兴,要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关键要给他们增收的渠道,广阔的发展空间;要让那些没有经验,回乡创业的人有思路、有办法,通过帮他们搭平台,带着他们一起干。当年轻人乐于回乡创业,当城里人渴望下乡当“农民”,乡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或许才能缓解,才能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的生机,更强的活力。

玩转“共享链”,如何依托“乡村联盟”做大做强新的“蛋糕”?

乡村振兴,共建共享是手段,生活富裕是目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了基础和资源,没有好的发展模式依旧不行”,已经成为基层管理者的共识。

吴江区的震泽、太仓市的璜泾、张家港市的凤凰、昆山市的淀山湖等乡镇,不谋而合选择通过“乡村联盟”,把相邻或相近的行政村联合起来,统筹每个村的存量资源、空置房屋和可盘活的工矿企业,挖掘资源,通过统一规划、共享发展,融合做大“蛋糕”。吴江还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统筹布局了“八村绕一湖”的沿长漾特色田园乡村风光带,通过“村村联手”“镇村一体”抱团发展。

面对工商资本与农户1∶N的实际,各镇、村深思远虑,出面“牵头”将面广量大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一手牵两头”的方式,一方面由村两委统一租用农户资产后发包租赁,有效避免恶性竞争,最大程度保护村民利益;另一方面,实现全程监管,防止工商资本对田园乡村进行短期掠夺或损伤性运营。更重要的是,在镇、村两级的规划下,可以科学合理划分各类载体和业态功能布局,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共享发展的利益链。

同时,许多镇、村结合自身特点推出各种共享发展方式。如,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村民入股年年有分红;采取“企业+农户”经营,保障农民最根本利益。有些镇、村还因势利导,依托“互联网+”,对农户开展电商与快递包装培训,打通农民与电商渠道;出台创业扶持优惠政策,让碧螺春、枇杷、杨梅、白果、“树山三宝”等特色品牌产品借“网”热销,并激发、唤醒其他传统农产品的销量。如,吴中区东山镇家家户户做的猪油年糕,借助电商平台,去年实现了3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富民增收,既要口袋富,还要脑袋富。

记者采访中发现,许多地方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把乡风文明建设同步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相城区北桥镇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支部+网格”,将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常熟市梅李镇用一个个乡村治理的“土方子”“1+N”工作法,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通过“刚与柔”的相辅相成,用文化内核凝聚正气、提振精神,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增强百姓幸福感、满意度。

放大“价值链”,如何在守护生态底色中让乡愁成为“最靓颜值”?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不凸显生态对于乡村的价值。

像一片桑叶隐匿在两个湖荡与农田间的谢家路,原生态是后发崛起的最大优势;浦田社区保留至今的上千亩连片农田,成为“非凡园区”的后花园;迎湖村12年坚守6000亩农田,为望亭打造“稻香小镇”奠定生态基础;在莫厘村,为碧螺春老茶树设立的原种茶保护示范区,不仅让“老而弥香”的洞庭碧螺春茶叶声名远扬,更为茶农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采访中,记者清晰感受到,如何守护一方绿水青山,镇、村干部心中有“两杆秤”。第一杆秤,乡村振兴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大家普遍认为,不能狭义地理解乡村振兴的概念,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环境变好了同样是乡村振兴。一些生态价值大于经济价值的区域,开发建设理应让位于生态保护。

第二杆秤是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并将其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作为地方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造福一方百姓,一定要花心思,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动手。面对这些不可再生的优质资源,既不能错过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更不能贪快、贪大、贪政绩。踏踏实实地干,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对历史负责。

当前,苏州已涌现很多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还有一些乡村的情况令人担忧,与群众期盼的生态宜居需求有不小差距。如,一些地方农业生产污染偏大,生活污水、垃圾仍随意排放和丢弃,损坏生态资源等;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发展低端农家乐,民宿建设亟待规范……

乡村,书写了苏州的富饶历史,也留下了优美的田园诗篇,更蕴藏着未来发展的无尽潜力。要咬定目标,努力提升城乡资源要素融合发展水平,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未来,乡愁将成为江南鱼米之乡的“最靓颜值”。

行走报道目录>>

1 区震泽镇众安桥村谢家路

(2018年3月23日 A03版)

2 95后向村间田头“体面”集结——太仓市璜泾镇雅鹿村

(2018年3月30日 A04版)

3 一个“废塑专业村”的美丽蝶变——相城区北桥街道石桥村

(2018年4月2日 A03版)

4 “三山四坞”中迸发转型提升新活力——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

(2018年4月4日 A03版)

5 绿色“软实力”在农田里融合提升——相城区望亭镇迎湖村

(2018年4月10日 A03版)

6 千亩农田上流传着“农民进城”故事——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浦田社区

(2018年4月11日 A04版)

7 山水林田以“非遗”的名义集结——张家港市凤凰镇双塘村肖家巷

(2018年4月18日 A03版)

8 “老脚本”精炼出村庄治理“活教材”——常熟市梅李镇瞿巷村

(2018年4月26日 A03版)

9 一个大学生村官的田园“情结”——昆山市淀山湖镇永新村六如墩

(2018年4月28日 A04版)

10 百年老茶树的“青春”叙说——吴中区东山镇莫厘村

(2018年5月9日 A04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