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连云港:特色产业敲开“致富门” 香河村迎来发展“新天地”

【连网】  (记者 周莹  通讯员 徐乙策)夏日的连云港市徐圩新区浸染着发展的力量,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桩机轰鸣作响,奏响着夏日徐圩发展之歌。在徐圩新区西南部,一个安静的小村庄正同步享受着徐圩新区的发展成果,为探索园区和乡村共赢发展之路提供了徐圩模式。

这座村庄就是徐圩新区香河村,位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西侧。特殊的地理位置,让香河村和普通乡村不太一样。因为香河村的村民不是靠种地赚钱,而是依靠着徐圩新区香河生态园这个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特色村庄模式,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土地流转  转出脱贫致富路

近日,记者来到香河生态园的一栋农业大棚,村民李佃通正在为嫁接的黄瓜苗除草、扶苗。李佃通家有5口人,18亩地,2016年前栽种的都是大豆、玉米、小麦这样的传统农作物,每年忙里忙外一亩地收入2000元钱,除去成本,收入很有限。2016年,李佃通家土地被全部流转,村里安排李佃通到香河生态园管理农业大棚,不仅家庭收入涨起来,自己的小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微信图片_20200706113649

香河村共有355户、1640名村民。近年来,徐圩新区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新区开发建设成果,规划建设香河生态园,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地等重点工程项目,通过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发放土地流转费用等措施安置失地农民,实现了园区建设与香河村发展的精准对接,让村民尝到了徐圩新区开发建设的红利。

李佃通一家5口人,3个人有工作收入,1个月就上万元,加上土地流转等费用,全家年收入20万元左右。通过身份之变,他们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重点布局健康水产养殖、绿色蔬菜产业一体化、绿化苗木基地、生态年猪规模化标准养殖、生态立体种养和仓储物流加工项目等六大农业产业项目,突出抓好本地特色水产、西瓜等农业产业,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徐圩新区香河生态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生态园的建设,香河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微信图片_20200706113644

创新机制 鼓起村民钱袋子

这样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香河村村委会主任、香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陈治臣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我们香河村通过土地流转,实行每户土地带人机制,即每个失地农民家庭可以安置1人在香河生态园工作。通过这种机制,我们把原先失地农民变为新型产业工人。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第4批就业安置。变身产业工人的香河村村民拿到了固定工资,家庭收入也有了保障。”陈治臣说。

通过土地流转承租,香河村从2016年开始,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2019年达到182万元左右,2018年以来通过股份制改革、清产核资等相关措施,每个股份集体合作成员年底还可以分红。近年来,香河村扩大思路,因地制宜,围绕石化产业基地做配套服务,建立并发展支柱产业,最终实现村民增收和集体增效。

微信图片_20200706113654

“目前,我们还计划打造副食品加工产业,通过发展豆腐、豆皮、豆芽制作等村里传统副业以及包子、水饺、面条等副食品加工,为石化产业基地提供配套服务,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陈治臣表示。

建设推进  开启美好新生活

一行行玉兰、海棠和枫树绿意盎然,生机无限;一串串绿玛瑙似的葡萄挂满枝头,水润诱人;一幢幢漂亮的安置房即将建成,等待村民入住。走进香河村,这样的幸福图景随处可见。

微信图片_20200706113741

这种幸福图景背后是基层党建的深入推进。为了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倡导文明乡风,香河村充分发挥农村一线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从党员开始带头流转、签约,党员挨家逐户带头做工作。陈治臣表示:“借助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百姓对新区开发越来越理解,对新区发展期待满满。”

如今在香河村,村民不仅每年可以领取流转费用,更能领取稳定的工资,生活充实有奔头。“我们每天都有活干,不仅学到技术,还有工资可拿。”谈及如今的幸福生活,香河村村民任志凤满脸挂着笑意。

更重要的是,随着新区建设加快,香河村的公共资源供给能力也不断强化。现在的香河村,村民白天忙碌着工作,下班时间参与广场舞、淮海戏等特色活动,业余时间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和谐的乡风在农村积极营造起来。不仅如此,该村村民还享受教育补助资金、大病救助医疗基金、养老补助金等相关惠民措施,香河村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