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政策兜底产业带动 助力精准扶贫“淮阴模式”

【连网】“这次白内障治疗我们一分钱都不用花,来回有车接送,连三顿饭都不要自己花钱。这不,医院大大小小已经替我查了十几项,这几个病房都是我们一个村的……”淮安市淮阴区吴集镇淮西村周大爷在眼科病房激动地说。今年淮阴区与区内相关医院联合开展“善行淮阴、眼健康公益行”项目,对白内障患者实施完全免费治疗。由相关医院按乡镇集中筛查、统一手术、上门接送、免费食宿,为全区几百名白内障患者点亮黑暗。

近年来,淮阴区一直聚焦精准要求,逐一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按照绝不落下一个贫困户的追求,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双增收”的道路越走越宽。

政策兜底 织牢“网络”托住“底线”

今年7月1日起,淮阴区正式将城乡低保标准提标至每人每月550元和460元。困难残疾人等其他特困人员相关标准也得到了提高,完善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提高 “困残生活补贴”和“重残护理补贴”标准,给他们送去了一份脱贫大礼包。提升以来,救助贫困重度残疾人6814人,发放“两项补贴”资金2036.71万元,

政策保障,淮阴区多方发力。“今年城乡居民医疗统筹的210元钱你们就不需要出了,由区政府统一买单。”这是第四季度大走访中帮扶人对帮扶对象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发自内心的微笑绽放在每一位贫困户的脸上。“现在孩子上学也不愁了,只要凭小绿本子就能从学校领到助学金。听邻居说,连他家上幼儿园的孩子也有呢。现在的政策真是越来越好,真心替我们老百姓着想……”亲切地称帮扶手册为小绿本子的老百姓这样说,纯朴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与希望。

下一代的身上永远寄托着希望与未来,一句“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不知道在多少家庭上演过。为让贫困学子能园上学梦,淮阴区统一实行低收入学龄人口教育资助政策。按照不同学龄阶段,分别给予没人每月1000—4000元不等的资助。此外,向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每生每年可贷8000元。

临时救助是特困人群生活保障的又一屏障。家住淮阴区韩桥乡韩桥村4组的赵洪,夫妻俩在城区租门面开烧烤店,3个子女上学,一家五口过着平凡幸福的日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去年,他经营的烧烤摊发生爆炸,面部严重烧伤,在医院抢救治疗花费了20多万元。

巨额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陷入了困境。在接到家庭申请后,淮阴区民政局及时给予了1万元临时救助,并将其纳入医疗救助给予1.5万元,同时协调区爱心协会给予0.15万元救助。同样受到救助的还有居民任同华。年初因交通事故受伤的他,通过申请临时救助,不到一天的时间,就领到了一万四千元的救助款,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困境。

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区临时救助1384户,发放救助资金220.66万元。对困难群众大病进行社会救助达8504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316.13万元,有效缓解因病致贫人群的困境。

产业带动 找到“门路”拓宽“渠道”

在淮阴区的运南片吴城镇,大片葱茏的田野,阡陌纵横;成方连片的银白色大棚,一望无际;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闪耀着光芒,光伏板下的大棚里面西红柿、黄瓜等绿色蔬菜透着碧亮的色泽。

在这里,光伏产业与现代农业碰撞出了“新火花”。淮阴区积极利用省级精准扶贫资金,投入113万元省补资金建设通阳光伏项目并发展现代农业。目前,项目一期10兆瓦已于6月底并网发电,每年产生160万元的收益按分成分配到吴城镇所有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户。

此外,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给他们专门配备安装了分布式太阳能电站,每户每年可实现收益3000-4000元,还可以免费使用1000度电。在这里,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庭用电不用钱,光伏发电可赚钱。”

“做梦都没想到我们村集体变‘房东’了,不出一分钱、不跑一步路,坐收房租留村里发展和低收入户增收!”南陈集镇学田村支部书记乐呵呵地说,区里专门拿出一部分扶贫资金,购买了一些经营性用房,每年收益全部归村集体所有。据了解,全区投入7000多万元扶贫资金购买了130间城市名人酒店客房,预计年收益450余万元,让包括南陈集镇在内的16个乡镇38个经济薄弱村村集体和部分低收入农户获益。

而在西北边,淮阴西宋集镇抛弃传统的一麦一稻分散经营的模式,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让肥沃的土地不断生财增值。2016年,西宋集镇跨洪村和王码村整合了1000亩土地,投入550万元种植瓜蒌。经过一年的时间,现在已经全部收获,预计到年底将产生收益75万元,全部归两个村集体所有。在淮阴区,像跨洪和王码这样的经济薄弱村不在少数。通过土地流转引进瓜篓、浅水藕等高效农业种植项目,不断拓宽看增收致富渠道,从而带动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产业带动,淮阴区不遗余力。淮阴区建设了10个烘干房项目投入到部分经济薄弱村,为村集体增收,为低收入户使用提供便利。刘老庄双庄村的烘干房今年6月份已经投入使用,现承包给刘老庄乡本地粮食经营商,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1万元;老张集乡孙圩村等烘干房免费提供给低收入户使用……

搬迁转移 挪出“穷窝”拔掉“穷根”

在县道X202一旁,一排排现代风格的“小别墅”格外醒目,紧挨着集镇,生活确实方便。谁能想到,就在短短三年前,在小区原址和路对面还是6400多亩的低产田和当中为数可观的散落村庄。

说是小区,其实不小。古寨乡九房村涉及818户1335亩旧村搬迁任务。2014年启动到2015年11月通过上级验收,又新增耕地1323亩。

据了解,2015年年底,项目区通过验收的土地就已全部流转给种植大户,承包人按照每亩当年650斤梗稻价格给农户承包费用,并优先大量使用当地劳动力。这样土地流转的村民既可以得到土地流转费用也可以赚取相应的劳务费用,同时群众可利用安置点位于集镇的便利条件,开展各种经商活动,进一步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

通过搬迁,传说中的“刘皮古寨,天边海外”已经成了“近在眼前”。现如今的九房安置小区,占地面积422亩,可安置居民1170户。小区主次道路、雨污管网、给水、电力、通讯、路灯、环卫等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村支两委办公点、卫生室、集中养老中心、便民超市、停车场、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等便民设施样样俱全;还有健身广场、露天数字影院、塑胶篮球场、羽毛球场等等,让居民放松休闲、健身娱乐。

近在城区、又不在城区的新渡乡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由于区位尴尬,在全区目标考评中往往不占优。近年来,随着淮安高新区的不断升格,紧邻高新区的新渡乡迎来了发展机遇,成为了新崛起的淮阴东城。

新渡乡将10个村的8900多户分散农户整体搬迁,启动建设9个安置小区,为全区新增净地1.1万亩、建设用地6300亩。村民从零散村庄搬到了国字号高新区,成为响当当的新市民,就近就业,和高新区共享各式生活配套,身份不再尴尬,完全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据了解,淮阴区安居富民工程连续4年综合考评名列全国榜首,为成千上万的淮阴居民圆了安居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