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领航新征程】精准服务,江苏打通社会治理“毛细血管”

【连网】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组织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江苏省有2万多个城乡社区,8000万江苏人就生活在这一个个“细胞”中。江苏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意见》,为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通过精准服务打通社会治理“毛细血管”,共创居民幸福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法制基础。

腾空间:

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

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首先要让社区组织有地方做事、有场地为民服务。目前江苏省内还有少数老城区社区办公用房紧张,长期“借地办公”,直接影响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为提升社区大平台作用,过去5年,全省改造提升5386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江苏省级财政每年投入亿元专项资金,撬动地方财政累计投入44亿元,新增社区服务用房达161.5万平方米。目前,全省城乡社区90%以上都建有4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

《意见》明确提出,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完善功能配套。配套方式多样化,新建、购买、置换、改(扩)建、项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由街道(镇)管理维护、归社区使用;城乡结合部、拆迁安置小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社区的配套设施要强化保障。

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认为,《意见》的出台打破限制社区发展的硬件设施配套瓶颈,也为依法保障社区用房划出可供考量的“硬杠杠”。健全的城镇社区服务圈应有一套标准,到2020年,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达标率要分别达90%以上和100%,城镇社区形成15分钟医疗、文化、健身、养老等服务圈。每个街道可设1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城市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80%以上,城市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促共享:

整合资源服务社会化

让社区服务“沉”下去,按需定制、因地制宜……眼下各地社区不论大小,经济实力如何,社会化服务转型已然起步。南京浦口区青山社区有困境儿童200多人、空巢老人600多人,仅靠社区自身很难匹配服务。青山社区书记刘德智说,他们通过民主协商,实行社会化多元共治,引入一家3A级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解决每天350人次的老人就餐问题,政府和社区双重补贴,老人每顿只要付两元钱。浦口区滴水珠社区将40平方米的社区用房拨给一家非营利性早教机构,解决社区老人为子女带孩子无处活动的难题。

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整合盘活既有资源,实现最大化共享。走进南京雨花台区雨花社区居民活动中心,社区厨房、亲子书屋、瑜伽室、书画室温馨实用,常态化活动拉近邻里关系。在这个社区“大客厅”里,大家成了熟人。社区主任包剑说,辖区7个小区分散而居,居民凝聚力差,归属感低。去年9月,他们花61万元购买雨花翠竹社区互助中心服务以来,经常举行线上线下活动,让整个社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根据《意见》要求,今后江苏省将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开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推动社会力量提供社区非基本公共服务;繁荣社区商业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

目前,全省注册登记各类社会组织达8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专业社工3.75万人,居全国第二。这为社会化服务供给提供组织基础。“社区服务社会化是必然路径。”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张超认为,探讨社区新定位,走政府购买低偿服务、补充基本公共服务不足之路很有意义。不过政府购买服务,要想买得值,就必须提前制定资金使用规则和监管措施,服务主体可以多元,但规则一定要明晰。

求精准:

“社区+”带来乘数效应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新城区出现不少面积大、人口多、需求复杂的超大型社区。这些基层自治组织如何实现科学治理和人性化服务,成为困扰很多地方的痛点。

南京市浦口区泰山街道柳洲社区,下辖22个小区8万居民,所有社区服务效能都被如此巨大的地盘和人口“稀释”了。天润城小区横跨两个街道,前些年因服务跟不上,物业费收不上来,刑事案件高发,传销组织盛行。

经过多年的社会治理创新,这里已成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天润城“微支部”书记刘华认为,转变的秘诀是“社区+”各类精准高效服务。柳洲社区在天润城小区整合资源,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社区生活圈”,服务半径一公里,覆盖天润城4个街区和万润嘉园5个小区的2.3万人,圈内居民步行15分钟即能到达。一站式服务大厅办理57项便民服务,实现全程代办。“大事不出社区,小事不出家门”,天润城微社区划分4个网格,引入8家社会组织,设立儿童救助站,引入小型民营卫生服务站,小病家门口就能治。

通过“社区+”各类资源链接,发挥乘数效应,打通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意见》重点提出社区服务效能的方向,强调推行首问负责、全过程代办、服务承诺等制度,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社区服务。

“新政落地,全省社区将在面貌形态、活力气质上发生质的变化。”在侯学元看来,社区是一片沃土和富矿,只要充分链接资源,用心耕耘,就能给居民带来更多获得感。江苏社区已基本跨过由重硬件建设向重能力建设转变的重要拐点,走上重内涵、重服务的轨道。但要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各类需求,仍任重道远。要从以政府为管理主体向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的模式转变,坚持协调协同,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构建多元参与、多元共治的现代城市治理体系。

交汇点记者 唐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