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徐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精准扶贫

沛县栖山镇农民在高标准农田里收割西兰花。 本报记者 齐浩 摄

【连网】◎本报记者 范海杰

机耕道通到了家门口、水泥渠修到田中央、撂荒地成了连片田……初春时节,记者走访了沛县、丰县、新沂市等地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只见每个示范区都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记者了解到,我市通过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农业产业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土地成了“香饽饽”

对于沛县农民汪嵩来说,与外国公司合作种地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如今,高标准农田让汪嵩一跃成为“农场主”。

汪嵩的中科种植家庭农场位于沛县栖山镇何庄村,属于高亢地区,早先农田缺水缺设施,不适合大面积种植。“以前也有种植大户来考察过,都是看了一眼就走了。”汪嵩说,没有水,种不了经济作物;没有路,农产品走不出去。长久以来“靠天吃饭”制约了本地农民施展拳脚的空间。

近两年来,农业开发让这片高亢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随着一系列“沟渠路涵桥闸站”的建成,栖山镇全镇18个村实现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两年间,市、县两级农业开发部门打了435眼深水井,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栖山镇农业发展的缺水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两大难题。

农田“升级”了,汪嵩这样的技术型农民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日本三崎农业株式会社主动与他联系,合作种植外销型经济作物。如今,有了先进的源头管理、土壤改良、新品种引进,农场生产的生态花菜、紫薯、牛蒡等远销日韩。

在农业开发后的栖山镇,土地俨然成了“香饽饽”,吸引了大批农业科技公司的到来,带动了全镇农业产业升级。

距离何庄村不远的陈庄村现在是全县闻名的“玫瑰村”。两年前,江苏六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到陈庄村投资建设玫瑰园。公司负责人周锋介绍说,经过两年的发展,如今玫瑰园面积已超过千亩,亩产鲜花1000斤,亩效益2万余元。

玫瑰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解决了陈庄村50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将土地流转给玫瑰园,既能每年每亩领取1000元的土地租金,还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转型为产业工人。“平常主要负责田间管理工作,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63岁的村民刘霞说。

玫瑰、牛蒡、辣椒、水蜜桃……一村一特色,村村产业化,这是农业开发给栖山镇带来的显著改变。“我们清楚地看到,凡是农业开发过的地方,很快就出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沛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副局长苗亚这样说道。

贫困村有了“新模样”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在一年前,这还是丰县赵庄镇周蔺屯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处苏鲁边界,西支河又把村子与赵庄镇隔离开来成了“孤岛”,一提起周蔺屯,人们就把它和“偏僻闭塞”画上了等号。

农业开发架起了周蔺屯和外界沟通的桥梁。去年12月,西支河上32米长的大沟桥修好了,村里连接镇上的土路也铺上了厚厚的柏油,与农业开发相配套的桥闸路站相继建成,让这个边界线上的小村庄获得了“新生”。

望着崭新的大沟桥和翻水站,村民董凡敬对来年充满了希望,“有了水,就能种洋葱大蒜了,一亩地少说也能增收几倍;有了桥和路,收蒜的货车直接能开进村里,俺们再不用费事运到镇上,运费也省了不少。”他说,今年已经和镇上的合作社谈好了学种大蒜,“红火的日子要来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农业开发就如同春风一般,深刻地改变着赵庄镇的农田水利设施面貌和生产方式,让更多的像周蔺屯这样的村庄加速行驶在脱贫致富路上。

赵庄镇吴庄村曾经是省定经济薄弱村,村民们在贫瘠的田地里只能种植玉米小麦,收入不高。去年,受益于新建好的田间水泥路,种植大户李昌国采购的大型农机终于能直接开进田里了。“有了闸、站、井,终于能种植高耗水的洋葱大蒜了。”李昌国说,村里高标准农田一建好,他就趁机成立了两个家庭农场,准备将承包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随着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吴庄村去年底实现了脱贫。

随着农业开发的快速推进,这个位于湖西革命老区的赵庄镇,越来越多的村子甩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镇负责人安在峰介绍说,从2016年到2019年,赵庄镇将实施“一年一万亩”农业开发,把全镇7.7万亩耕地中的4万亩“升级”成高标准农田,通过解决土地生产力低下问题,带动全镇共同脱贫致富。

农田“升级”带动农村发展

新沂市邵店镇刘冲村,良田万亩,一望无垠。在葱翠的庄稼田中,一座造型奇特的土黄色建筑屹立其中,顶端高耸的天线直插云霄,煞是惹眼。这就是刚刚建成的新沂高标准农田气象及病虫害监测站,去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行。

作为全省首座高标准农田小气候监测站,它可对邵店镇、时集镇范围内的农田环境温度、湿度、雨量、风向、风速、水温、泥温等气象要素进行自动监测,为优质水稻的生长、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和开展专项气象服务提供第一手宝贵资料。项目区群众可以利用大屏、广播、短信等方式,免费获得相关气候信息,因时制宜地开展农耕工作。

“气象监测站的建成,标志着新沂高标准农田建设从最初的‘保质保量’到‘向科技、规模要效益’转变。”新沂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副局长马淑琴介绍说,监测站所覆盖的邵店镇、时集镇优质稻米示范区,是新沂第二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4万亩,通过对水网、路网、林网、电网等“四网”的综合配套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项目区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生产格局。

望着万亩良田,谁能想到这片骆马湖畔的“鱼米之乡”,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邵店镇、时集镇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如今,通过农业开发项目集中投入高标准农田后,积极发展设施瓜菜,亩均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

时集镇明甫村通过家家发展设施瓜菜,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终于摆脱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困境,从省市县三级重点扶贫村,一跃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明甫村的示范带动下,邻近的蒋刘、凤云等村也开始大力发展设施瓜菜,项目区已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规模开发也促进了规模经营的发展。据介绍,江苏省农垦集团与新沂签订实施10万亩规模化种植战略合作协议,为推动项目区稻麦规模化种植及粮食仓储、物流、深加工奠定了基础,为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而新沂在农业开发整县推进中,也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当地优势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