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连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刚刚落幕的第15届“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古城扬州再一次让世界聚焦:来自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嘉宾莅临盛会,海内外数以百万计的游客畅游古城;举世关注、万人参与,第11届中国·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名选手来扬角逐,烟花三月的扬州,成为跑者天堂;文脉绵延、风骨长存,第4届朱自清散文奖大奖揭晓,全球华人文坛顶级的文学大家,循着先生的足迹齐聚扬州……

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所释放的魅力,诠释着扬州人民遵循总书记谆谆教诲作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坚持绿色发展,绘就“绿杨城郭新扬州”的秀美生态画卷;坚持文化为魂,在保护好、传承好、彰显好扬州历史文化的同时,不断推进文化与城市建设、经济和社会进步融合发展;坚守城市特色和个性,拉开“一体两翼”“一核多组团”的现代化大扬州框架,努力打造一个古今交融、形神兼备、布局优化的世界名城。

“Find China in Yangzhou”成为古城扬州在发展中坚守城市特色、坚持城市个性最形象的概括。如今,“在扬州感受中国”,已经成为来扬海内外宾朋的共识。今天的扬州,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广大市民获得感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正日益成为现实模样。

最中国:一座千年古城的特色发展路

“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习近平

烟花·三月·扬州……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笔下的绚丽意象,被今天的扬州人演绎成一年一度享誉海内外的节庆品牌——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

烟花三月客商云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对15年来“烟花三月”节主会场进行梳理,细心的人会发现,从2002年的瘦西湖开始,一年一个主会场,国展中心、火车站、润扬长江大桥、古运河畔、万花园、“双东”历史文化街区……每年主会场的转换,不仅见证了发展中的“扬州速度”,也见证了一座现代化城市大框架的逐步拉开。

建设世界名城,题该如何破?路该如何走?市委书记谢正义说:综观世界名城,首先应当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我们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建设一个能够代表中国、得到世界普遍赞誉的有特色的城市。

建设世界名城,就要坚守城市发展个性化定位和高品质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的规划眼光、建设水平和服务标准,赋予城市不可替代的文化记忆。要更高起点推进城市规划设计,坚持紧凑城市、精明发展的理念,立足城园一体、水城共生的特色,突出区域融合、空间整合、产城结合的要求,努力打造一个古今交融、形神兼备、布局优化的名城。

“开城先开路”。2014年4月17日,全长31公里的沿湖大道开工;同一天,北起启扬高速,南至沪陕高速,与老淮江公路以及连淮扬镇铁路扬州枢纽站相连的金湾路破土动工。这两条道路的开工建设,把邵伯湖抱进城里,把高邮湖拉进城里,带动扬州城市发展从“瘦西湖时代”进入“高邮湖、邵伯湖时代”。

2014年9月1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扬州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城建项目——瘦西湖隧道建成通车。这条隧道的建成,既有效缓解了城市东西方向的交通压力,又保证了瘦西湖景区整体风貌免遭破坏。

2015年9月5日,作为建城2500周年重大城建项目之一的文昌路西延暨353省道段通车。至此,总长60公里、横贯东西的城市主动脉——文昌路全线贯通,东水西山一线连的城市大格局成为现实。

2015年9月20日,作为扬州主城区与江都之间重要的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全长约9.6公里、总投资20多亿元的新万福路和万福大桥工程全线通车,把沿线的瘦西湖、茱萸湾、“七河八岛”、江都水利枢纽等人文生态景观串为一体。

与此同时,以文昌路为中轴线,互联互通的横纵路网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全面突破,“一体”真正有了“两翼”,更拉开了“一核多组团”大扬州的城市格局。

“一核”,充分发挥扬州古城街巷体系、城市风貌保存完好的优势,突出彰显“小街小巷、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民市井”特色,加快推进“双东”历史文化街区和文昌阁周边、南河下片区的保护与整治、改造与提升,强化古城核心区文化、旅游、商贸等服务功能,审慎推进古城保护、更新与利用。

“多组团”,指东部生态科技新城和广陵新城、中部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西区新城及仪征东部地区、南部临港新城等板块。

2012年,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把瘦西湖景区打造成“世界级公园”,让扬州真正成为中外旅游、旅行者的目的地。几年来,景区先后开放西园曲水景点,建成虹桥坊游客休闲集聚区,疏浚唐子城河,恢复重建双峰云栈“飞琼溅雪”盛景,整理大明寺西花园再现苏东坡、欧阳修、石涛等文化名人的遗迹、遗作,新建了鉴真广场,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及考古遗址公园免费对市民开放。

生态科技新城,地处江广融合地带,这里南部是全市最大的杭集民营经济集聚区,北部是风光旖旎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七河八岛”,中部是即将开工的连淮扬镇铁路扬州枢纽所在地,这里将打造成为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广陵新城,位于扬州城市地理中心,区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是未来扬州“一体两翼”的城市核心CBD。如今拥有以信息服务产业基地、Y-MSD、环球金融城、交总行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初步形成集软件信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以及总部经济为一体的“3+1”产业架构,走出了一条“新产业、新城市、新人才”高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

回顾这几年扬州的城市发展,无不展示了独具匠心的精雕细琢,“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特色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很世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支撑起名城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习近平

文化,是扬州最具特色的城市标签。扬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少有的通史式城市,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数十年来,扬州始终将文化作为城市之根、城市之本、城市之魂来定位,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精心培育。“十二五”期间,扬州将“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人以文名、城以人兴”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用实践探索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生动注脚: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全体市民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同时,城市崇文尚德之风日趋浓烈。

一身傲骨的朱自清,是扬州近现代史上走出的文学大家。2010年5月17日,颁奖地永久落户扬州的首届“朱自清散文奖”举行颁奖典礼,天下文人雅士以散文的名义会聚扬州,循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追寻文学风骨与人文精神。

今年4月26日,声誉日隆、注重创新的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颁奖典礼如约而至。

盘点四届奖项得主,可谓大家云集、文星闪耀。其中,既有张承志、阎连科、贾平凹、阿来等文坛巨匠,也有马未都、马伯庸等社会知名人士,更有蒋方舟、李娟等文坛新秀。特别是今年被海外华人公认为文坛领袖的九旬作家王鼎钧获颁奖项,标志着这一中国散文界最高奖项的影响力已遍及世界华人文化圈。而600多名文学爱好者赶往现场见证颁奖典礼,证明奖项不仅为作家关注,也在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中产生影响。

四届成长,“朱自清散文奖”成为扬州文脉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新名片。而扬州锲而不舍地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更是结出丰硕成果。

“十二五”期间,扬州对优秀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地进行保护和利用,一个个文化建设“大手笔”频出。

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发源地,2014年6月,由扬州牵头,历经8年的大运河联合申遗取得成功,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扬州境内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列入其中,是大运河全线遗产点列入最多的城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截至目前,扬州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国家级19项,省级46项,位居全省第二。去年7月,由扬州市委、市政府编纂,堪称扬州历史文化百科全书的《扬州文库》(101册)正式发行。这项文化工程,不仅续写了扬州的文化复兴梦想,更向世界展示了当代扬州人传承、弘扬、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缔造全新产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二五”期间,全市文物保护长效机制不断建立,市政府连续出台《扬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扬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地下文物埋藏区内或地下文物埋藏区外5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项目实施考古前置制度。2013年,隋炀帝墓考古发掘成果被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建设“文化博览城”是扬州在全国的一项创新之举、特色之举,“十二五”期末,市区建成文博场馆达100多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文化广场星罗棋布,市民出门仅几百米即可就近参观游览,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2500周年城庆之际,相继建成开放的吴王夫差广场、史可法广场、阮元广场、扬中院士广场等八大文化广场,将扬州的历史渊源、城市精神、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浓缩成一条主线,既凸显城市的人文精神,彰显先人先贤之德,也使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崇文尚德、文明优雅的习惯。

“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是扬州的文化传统;“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则是扬州人的优良家风。多年来,扬州不遗余力打造书香城市,广为宣传“读书有福、读书传家、读书兴城”理念,多处设立图书馆和24小时“城市书房”,市民在开卷有益、读书传家、读书有福观念影响下,道德素质显著提升。

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十二五”期末,全市共有5296家文化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8家,以超过全市GDP年均增速4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

特生态:奋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和在江苏调研考察时,多次提到扬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瘦西湖水环境整治,这不仅是对扬州这座城市特别的厚爱,也是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厚望。

绿色是扬州的城市底色。“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如此诗赞扬州,“绿杨城郭”因此成为扬州的代名词。如今,扬州人正努力赋予“绿杨城郭”新的内涵。

回望“十二五”,这座千年古城既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扬州速度”,又将一枚枚“生态奖牌”挂在胸前:先后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水生态文化建设试点城市等一系列称号……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扬州引以为傲的资源禀赋,对城市生态的重视,已经深深铭刻在扬州人的基因中。“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生态强市”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态优化、生活改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正在全力建设“美丽宜居新扬州”,奋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

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治城先治水”,近年来,扬州推动实施了“不淹不涝”“清水活水”工程,这是扬州改革开放以来市本级一次性投入最多、范围最广、惠及人数最多的单项重大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去年9月29日,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日,“九闸同开活水润城”工程启用,大运河以西主城区90平方公里内总长140公里的35条河流实现了活水环绕,一举改变了部分河道水系断头、水质黑臭、遇大雨即涝等水生态难题,惠及百万市民。

“十二五”期间,扬州大力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专项用于城市绿化,每年新增植树500万株,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了瘦西湖、“七河八岛”等九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建设,宋夹城、扬子津、蜀冈西峰、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等城市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先后建成并对老百姓免费开放。

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是扬州市委、市政府给予百姓民生福利、生态福利的一个样本,更是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一次创新——把城市中心最美丽、最金贵,很多城市用来建设CBD(中央商务区)的黄金区域,用来打造景色优美、充满活力的CAD(中央活动区)。

一个字母之差,反映了城市发展理念的极大提升。

CAD的“A”,即“activity”(活动),不同于传统的中央商务区模式,CAD的载体是生态公园而不是商场,它的业态模式是市民休闲健身活动,而不是购物娱乐,让老百姓更好地亲近自然、锻炼身体、放松身心。

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仅仅是构筑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打造具有扬州特色城市公园体系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全市已有35个公园建成开放,到8月底还将有25个公园陆续建成开放,1个公园年底前开工建设。

扬州还打响了“雾霾攻坚战”:治企、管车、限煤、禁燃、抑尘……通过“五气”同治,实施“共保蓝天”专项行动。去年,扬州共有245个“蓝天”,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始终保持在320天以上,PM2.5比上年下降6.6%。

设置“绿色门槛”,宁可牺牲眼前利益,也要保障长远发展,成为扬州秉持“生态优先”的一贯做法。在招商引资上,扬州各地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把项目审批关,对存在污染隐患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在招商项目选择上,就设置了科技含量低的不进、投资强度小的不进、资源消耗大的不进、环境污染大的不进、安全隐患高的不进“五不进”门槛。

扬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建筑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构建起具有扬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扬州,一批企业退城进园,一批耗能大户、污染企业关停并转;市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连续五年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在近年来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扬州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在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方面,扬州连续三年在全省名列前茅。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扬州的闪亮名片和竞争力所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