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非遗文化传播有了新支点 惠山泥人技艺成“洋学生”必修课

【连网】下午3点,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上课铃声响起,来自老挝、缅甸、越南等国的学生陆续走进了徐根生大师工作室,惠山泥人制作技艺成了这批外国孩子的必修课。在这个工作室已经有80多名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惠山泥人的历史和基础技艺。

而这堂课的特聘老师,是刚刚获得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称号的惠山泥人非遗传人徐根生。

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国际班学生对惠山泥人的学习计入学时,一周一次课程,学生围坐在一起,边捏边讨论着进行操作。徐根生说,惠山泥人作为一门传统的技艺,在多年的传承探索中,其实已经有了很多比较现代的内容了。

通过几个学期的学习,这些外国面孔深入了解惠山泥人历史,掌握手捏塑像技艺。起步阶段,徐根生就会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修改泥塑工具,熟悉、加工泥土材料,了解工具、泥土的使用功能。具备一定的基础后,就会要求学生自己塑形手捏。国际班的学生都很期待惠山泥人课,在他们看来,这个绝活独具魅力,这也是他们回国后一笔独特的财富。

早在几年前,惠山泥人制作技艺课就在全校学生中报名,经过选拔,才能成为正式学员。在工作室内两侧的陈列架上,摆满了学生制作的各种泥塑作品。“通过让学生学习,也能创新化地发展这个传统技艺,展现新的生命力。”徐根生的授课还在小学生、中学生中展开,在他看来惠山泥人文化可以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一个支撑点,而学生对技艺的习得也是惠山泥人文化传承传播的新支点。

外国学生能听懂徐老师的授课吗?一点没问题。全英文的授课也成为徐根生与众不同之处,他熟练地使用英语和日语进行交流。“要想让他们理解惠山泥人,了解这门艺术,必须用他们能听得懂的语言。”而徐根生的语言能力也是在常年向国际友人推荐泥人艺术中练就的。

1972年,14岁的徐根生走进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师从惠山泥人厂著名“渔翁李”李仁荣学艺。长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探索,为他的技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惠山泥人在他的手下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从飞天的敦煌到钓鱼的渔翁,他的作品参加过奥地利世界博览会,也在中国旅游用品评比中获奖,还被厂里派往美、日等国研习。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南京的一次现场表演中,一位在长江游轮公司工作的欣赏者提议徐根生到长江游轮上去塑像。之后的时间里,他在十多余艘豪华游轮上表演惠山手捏泥人。这一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泥塑技艺,也令他的外语能力突飞猛进。

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拥有了国际化的视野。在他看来,工艺美术的从业者不再是传统的手工艺者,而是加入到市场经济大潮的新型产业大军。作为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徐根生正在筹划和其他惠山泥人从业者一起,搭建专业平台,进行惠山泥人艺人、作品的推荐培育,未来用更加创新和现代化的手段传播和推广这一传统技艺。 (韩玲/文 宗晓东/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