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专题2016>> 治国理政进行时>>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
【连网】(通讯员 戎飞 王一丞 滕宏山) “陈文扣敢想敢干,是个能人。”“有头脑,还啃吃苦,俺们农村需要这样的人!”“人正直和气,自己富了还能给我们传授经验。”……一提起陈文扣,连云港东海县房山镇蒋林村的村民无不拍手称赞。今年49岁的陈文扣如今是村上第一蔬菜种植大户,靠着种植“小青菜”走上了致富路,并带动附近村民一起发展蔬菜种植。
打工返乡瞄上“小青菜”
2010年之前的几年里,陈文扣一直在连云港市火车站务工,每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家里三个孩子都在上学,虽然妻子勤勤恳恳在家务农耕种庄稼,可一年到头也剩不下什么钱。“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那时候自己很勤快,但就是不赚钱,穷则思变啊,慢慢地我就想着改变!”陈文扣介绍,都说朋友多了路好走,用在自己的身上非常合适。自己平时为人平和,打工期间结识了一位叫谢光中的朋友,这位朋友的出现让他的打工生涯画上句号。
“一次我去他的家里,才知道他家里是种小青菜的。一进大棚,满棚子青青嫩嫩的小青菜一下子就吸引我了。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老百姓大鱼大肉吃惯了,更注重养生吃小青菜了。我也完全可以回东海种小青菜啊!”陈文扣说,自己将想法告诉朋友谢光中后,朋友非常支持,并表示只要他回家种植小青菜,自己还会亲自上门提供技术、种子。于是,2010年,陈文扣辞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决定在小青菜的种植上一试身手。
小青菜成致富金钥匙
说干就干,回到东海老家后,陈文扣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另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资金就启动了“小青菜”项目。他的朋友谢光中专程赶到东海,为他构建大棚,安装水管,传授给他一些关键技术,在市场上也一并提供帮助。“第一年只在自家的地上建了4个棚子,大棚加种子,总共投入了10多万,效益不错。”陈文扣介绍,第一年市场行情很好,小青菜卖出了猪肉价。尝到甜头后,第二年他就从村民那流转来8亩土地,加建了4个大棚。然后接着是,12个、18个,到了今天,他总共流转了60亩土地,建起了31个蔬菜大棚。
“我们这个地方是稻田地,土地本身就肥沃,土壤、水质均达到生产绿色蔬菜的要求。而且,我种出来的小青菜外形好看,口味好,久煮不黄。”陈文扣介绍,蒋林村种植小青菜的基础条件好,自己也采取无公害种植措施,基肥均用发酵的农家肥、生物肥,种出来的小青菜非常受市场认可。最忙的时候,需要十几名工人连夜采摘。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陈文扣的口袋也逐渐鼓了起来。
向多元化种植进军
尽管,小青菜的市场行情一直不错,但连续几年的的摸爬滚打也让陈文扣深谙其价格的不稳定性。最近两年,陈文扣慢慢地摸索起多元化种植的路子——以种植小青菜为主,同时也兼种其他百姓经常食用的家常蔬菜。一时间,芹菜、韭菜、西葫芦、豆角等10多个常见蔬菜也在这里扎了根。之前每到春末、夏季这段时间,有的棚子就会闲置下来,现在他也栽上了西瓜、甜瓜,将棚子全部利用起来,增加收益。
“之所以要扩大种植品类,一个是我种的小青菜好吃,客户就会反映有没有其他蔬菜,这样产品也会丰富些;另外一个就是这样还可以降低种植的风险系数,让我的蔬菜种植项目发展更加稳定。”陈文扣说。
靠普通的小青菜,陈文扣赚了大钱。他笑着说,31个棚子并不是终点。现在在他的带动下,村上已经多个农户涉足青菜种植。2015年11月,陈文扣还成立了东海县新兴种植家庭农场,未来他期待成立一个蔬菜种植合作社,把村民们一起聚拢到一起,共同种植小青菜,一起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