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输血”与“造血”同施,“第一书记”王超15个月让小圈村旧貌换新颜

【连网】 (记者 李耀华) 昨日的灌南艳阳高照,天空一碧如洗。通往张店镇小圈村的道路人来人往,路旁一片乳白色的塑料大棚内绿意盎然,“第一书记”王超和种植大户范丙各正忙碌在棚内嫩绿的蔓藤间,略带绒毛的西瓜已长成了拳头大小。棚内35℃的气温很快让人汗流浃背,但长势喜人的西瓜却让两人笑得十分爽朗:“再过20多天,头茬西瓜就能上市了,一个大棚的收入就是四五千元!”王超的扶贫计划正在一点点变为现实,而像这样的大棚村里有400多亩。为了让大棚西瓜及早上市,王超和小圈的种植大户早在今年春节后不久就开始了育秧,虽然遭遇早春寒流和大风的侵扰,但大棚西瓜长势好于以往任何年份。

2016年2月,承载着各级组织的重托、脱贫攻坚的重任,王超开启了为期2年的省定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工作。在15个月的时间里,小圈村坚持科学规划、探索整村脱贫,实施“点线面”三结合立体式帮扶,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王超参与扶贫的后方单位苏州姑苏区拿出了真金白银,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前方扶贫。小圈村是灌南的贫困村,此前村前的道路坑坑洼洼,村部也有些破烂。但王超到来后,这里的变化已十分明显,如今,以村部为点,进行了提档升级,其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原本破旧的村部变成了两层小楼房。村里还以中心路为线,新建村口休闲文化广场,拓宽中心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90盏,疏浚沟渠10公里,亮化绿化美化村庄。今年春节,众多村民回家过年,村口文化广场成了大家合影留念的最佳场所,成为人们的又一乡愁寄托。

30岁的王超来自苏州市姑苏区,也是淮海工学院毕业生,他对连云港这个“第二故乡”并不陌生。此前他曾经“五谷不分”,但经过一年历练,他早已成为农事行家里手,尤其是在特种蔬菜种植和打造电商平台方面,更是棋高一着。“我背后有组织和众多科技人员支持呢!”王超十分自信,流利的普通话里还是露出了苏州口音。

王超从去年2月第一次到岗后,就迅速调整好心态,利用一切机会调研,通过现场查看、座谈交流、入户交谈、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镇、村情况。此后短短3个月,他就走访了农户258户,召开座谈会6次。

此后,王超从村情民情出发,迅速制定了一份小圈村“点线面”三结合整体精准帮扶规划,一年来,不仅村容村貌实现了提档升级,村高效农业示范园也初步成形,一个以特种蔬菜种植和优质稻米种植为主的产业项目也初见成效。他还引入吉他制造、孔明灯制作等实体项目,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并探索电商产业扶贫新途径。如今,这里的2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已经落成,与之相连的还有新建600平方米电商综合服务中心,村里原本松散的淘宝散户也陆续入驻,将带动几十个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我以前在家里做淘宝,家里空间狭小,别提有多乱了,现在马上搬到电商服务中心,可以和其他电商携手作战,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呢!”做电商四五年的村民李春燕告诉记者。

苏州姑苏区不仅“输血”,还想方设法帮助小圈提高“造血”功能。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王超还联系实施党建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精准帮扶。去年小圈村共脱贫55户,198人,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带动就业500多人,被评为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等3项省级以上荣誉。去年,苏州姑苏区委书记、区分管领导更是亲赴灌南调研指导,区发改局、组织部、沧浪街道等10余家区机关部门给予很多资金、项目、资源支持。苏州蔬菜研究所、淮海工学院、苏州卫校、理想眼科医院、专业社会组织“守护天使”团队、“光明巴士”团队、苏州半导体厂等10多家爱心单位和社会组织进行全面帮扶,累积捐助超10万元,服务1400多人次。

“从淮工毕业后,我一直对连云港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是带着感情来的,当然不带着遗憾走!”使命的光荣更加坚定王超前进的步伐,艰巨的任务更加明晰王超担负的责任。在小圈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挑战,但王超早已习以为常。“我在小圈度过了自己的30岁生日,我愿意将这30岁最美的年华,奉献给脱贫攻坚的最美事业,努力留下一份硕果累累的最美回忆。”王超一直保持这份激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