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大禹之父被杀于连云港?也谈“帝舜羽山殛鲧”与“史前洪水之谜”

3

图为火神祝融剖开鲧腹而大禹出生的雕塑。

1

图为鲧被杀害于羽山的雕塑。

2

【连网】(张晨晨)从上小学开始,中国人就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不少人应该还能说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然而,不知为何,却鲜有人知其父亲鲧也曾治水,他所牵连的“鲧盗息壤”和“羽山殛鲧”等神话传说也绝少为大众熟知。

鲧,因此成了历史上一个被逐渐遗忘的神话人物。但这并不能掩盖住他治水的光辉业绩,后来,他因盗取息壤和治水不利被帝舜降罪杀于羽山,而羽山就在连云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帝舜羽山殛鲧”与“史前洪水之谜”。

蔓延到世界各地的“史前大洪水”

中国的洪水传说主要集中于“鲧禹治水”。

而实际上,有人专门统计过,世界各地流传着49个关于远古的特大洪水传说,洪水泛滥的同时,也出现了有多个太阳的“天象奇观”。这些传说的地区包括:希腊、荷兰、中国、印度、南亚各国和南美各国。近海地区和不近海地区都有这些传说。这说明在同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遭受了同一场特大洪水灾害。

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是世界现存史料中对大洪水事件记载最完整的一部史话。因为它是由大洪水中幸免于难的人口述而成的。在它的记载中说: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淹没了大陆上所有平地和丘陵低山,只有居住在高山和逃到高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从“吉尔伽美什”到“诺亚方舟”,大洪水是世界诸多民族远古传说中共有的成分。很显然“鲧禹治水”是这次洪水传说的中国版本,当时正处于尧舜时代。

而现代考古也证实了这一点,公元前22与21世纪交替时,气候突变,普遍转暖,游牧文明逐渐转向定居的农业生产。温度上升加速了冰川的融化,北半球许多河流的中下游聚居区域发生洪灾。根据地质学研究,黄河在公元前2050±150年有过一次大变道,由东流(山东入海)转为北流(河北、天津入海)。这次洪水泛滥影响到中下游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治水需要一个诸族听命的中央权力来指导,于是鲧被举荐,开始治理洪水。

“原始神话的集大成者”《山海经》中有关鲧的记载共七处,涉及鲧的世系、窃息壤、堙洪水、布土定九州、被殛羽山几件事;其他典籍里也涉及不少,这里不做赘述。但是后来怎么就只宣扬“大禹治水”了呢?原来,鲧的治水经历似乎有些不太讲究,用现在的话说,不懂科学决策———当时尧命鲧去治水,鲧只知道堵和截,越治越糟。后来帝舜就在羽山这里命刽子手火神祝融把鲧杀了,又叫他的儿子禹接替治水。

没想到“大禹治水”竟然是“父债子还”啊!

那么,鲧到底是谁?《史记·夏本纪》记载如下:“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也就是说,鲧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子,第三代传人。

不管怎么来说,鲧的出身也算根正苗红啊,最后怎么会惨遭杀害呢?

“窃息壤堙洪水”的“普罗米修斯”

从世界各地的传说能看出,那场史前洪水在地球上是全面性的,它覆盖了世界每个角落,并以浩大而激烈的态势,在短时间内造成不少史前文明毁于一旦,其中就包括举世周知的“亚特兰蒂斯文明”(灾难电影《2012》的原用名即为《再见亚特兰蒂斯》)。《创世纪》在描写“诺亚方舟”时,如此形容洪水刚开始的情景:“二月十七日那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

此后,灾难越来越严重,持续了长达近半年时间。

注意这两句,“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这两处场景有没有似曾相识?不错,这像极了我国上古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的场景。实际上,除了上文提及的“冰川融化说”之外,“地震说”、“陨石说”,也被作为造成此次大洪水的猜测性论断。而因这两则神话更具话题传播性,自古以来被不少人津津乐道。

在当时的中国,很显然,水神共工的“自杀式袭击”造成的“四极废,九州裂”,其实是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现象。《淮南子》中对这次灾害景象的记载很形象:“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这种典型的灾难现象,不外乎被一些专家学者与那次“大洪水”联系起来。

与此同时,看到这些人间惨象,鲧动了怜悯恻隐之心。实际上,他的下界未经允许,也就是私自下界。不仅如此,在他下界时,还偷了天帝一件宝物,名叫息壤,据说这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史载,“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息壤是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这种“脑洞大开”的宝物,在后世成为不少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灵感和素材,甚至被想象成一种“液态金属”,遇水就会变硬,比钢铁强度更大。后来,有学者考究后得出一些结论,认为,息壤即熄壤,也就是草木灰(阴火),是女娲补天时止水用的古老巫术,其原型或许是古代妇女在临盆时用来止血的草木灰。

但是,毕竟“盗”是以下犯上的事,这个故事让人由衷联想到了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火”———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泰坦巨神的后代,他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走火种送给人类,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他因此而受到宙斯的处罚,被绑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风吹日晒和鹫鹰啄食,后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出———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这次的“以下犯上”,为鲧埋下了“杀身”的伏笔。

“殛鲧泉”毁于大跃进时期

后来,帝舜命人在羽山杀害了鲧,但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后来火神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从他的腹内飞奔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一说黄熊,飞走了。所谓黄熊是一种已绝迹的动物,类似于熊,但是有三只脚,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另一种说法就是黄能,即“三足鳖”,这种怪物后来还跳进了“羽渊”,即“殛鲧泉”。

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治水,不知为何,这次的治水非常成功,帝舜不仅没有从中作梗,还派了大神应龙相助。应龙就是长着翅膀的龙,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代表了雨神的意思。传说只要在地上画上应龙的样子,就可以招来雨水。

而值得一说的是,向来总出现“内部矛盾”的《山海经》还记载了鲧死后的另一种化身:“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也就是说,鲧本是天上的白马。按神话学家袁珂的说法,白马即是鲧的神形。那么,鲧到底是熊是龙,还是白马,暂且不做深究。总之,此后,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挖河开山,以疏代堵;在治理的过程中,除了应龙以外,伏羲、河伯也纷纷襄助大禹,后来在东汉几乎成为国学的谶纬学鼻祖《河图洛书》,传说也是在这个时候由神龟所献的。

终于,依靠疏导和围堵两个方法的结合,洪水被制服了,人们拥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们的王。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学说认为,《山海经》的作者就是大禹和他的治水助手伯益,意即在他们治水时游遍了九州天地,见识到了各种奇人异事。

话说回来,鲧的“被害之地”羽山究竟在哪,历史上有过不少争论,但最多提及的还是我市的羽山。比如清乾隆二十八年成书的《郯城县志》对此事记载得更具体:“羽山在县东北七十里,《禹贡》羽畎夏翟《山海经》注云:‘羽山在东海赣榆县西南鲧殛处也,上有二泉汇为羽潭’。《左传》子产云:‘殛鲧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入羽潭’,即此羽山为殛鲧处无疑”。而著名历史学家谭家骧在中国古代地图集中说,羽山是东边沿海唯一标出的山脉。后人为纪念鲧,还在羽山建有鲧王庙,常年香火不断。

后经千年沧桑经历,这些遗存化为历史风尘,仅存有“殛鲧泉”。不过,有民间传闻,1958年大跃进时期,羽山脚下叫做李埝公社的一名姓李的生产助理,异想天开地要引羽山的水灌溉农田,派人用炸药轰炸殛鲧泉,千古名泉毁于一旦。

鲧竟是上古“四大凶兽之一”

在舜文化学者郑国茂《舜帝之谜》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舜与皋陶一致认为鲧非但是造成洪灾浩劫的罪魁祸首,而且与欢兜、共工有谋反之心,应该明正典刑。舜提议派德高望重的老臣祝融前往殛杀。帝尧接受了舜的意见。后来祝融一路寻访鲧到了羽山,用尧亲赐的宝刀杀鲧。宝刀穿腹而过,将鲧钉死在一株大树上。

这里提及的欢兜、共工皆是上古凶神,包括鲧和三苗(一说蚩尤)在内,被称为“上古四凶”或者“上古四罪”。《尚书·舜典》中记载:“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今各种网络奇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不断被提及的“上古四大凶兽”:饕餮(tāo tiè),混沌,穷奇和梼杌(táowù),也被普遍认为是这四人的“兽化形象”。

所以,回过头看,前文提及鲧的形态包括白马、三熊或三能,其实还有一种兽化形态,即梼杌———梼杌长得很像老虎,毛长,人面、虎足、野猪牙,尾长,总之长相凶猛残忍。而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把子兄弟”混沌(一说帝江),最近刚在爆火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里作为最终反派露面,并被江流儿称为“大肉虫子”,不过却被不少观众误认为形象抄袭自日本,令人啼笑皆非。

话说回来,在治理洪水上,自古有“鲧禹治水”的说法,《淮南子》提到治水之功时也是鲧禹并提,肯定了鲧的治水之功。《神异经》中也说:“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云是鲧也。”足见其治水功绩很得人心。那么,为何到了后世,禹成了圣君,鲧却成了千古罪人?屈原的解释是鲧耿直刚硬,冒犯天帝,招致杀身之祸,这也是他被归入“四凶”或“四罪”的最原始动因。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鲧的死法很是奇特,叫“殛死”。中国古代关于杀人的词汇不少,车裂、枭首、凿眼、腰斩等,不胜枚举,但这些都不是“殛死”。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除了鲧以外,似乎也没有谁是被“殛死”的。

“殛死”到底是怎么个死法,只能留给我们这些后世之人想象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