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朱自清与海州的记忆

gb06山海经c

【连网】(记者 张晨晨 )凡读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人,都会记住文中的这么一个细节,“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里提到的“闰儿”就是朱闰生。2005年的某天,在扬州,我市的刘成文见到了《荷塘月色》中的闰儿———时年已经81岁的朱闰生老人和他的一家。

gb06山海经b

在他儿子朱小涛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朱闰生老人侃侃而谈,他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儒雅、亲和让人如沐春风,他非常详细地介绍着自己的父辈、自己的兄弟姐妹的事迹,特别是对自己的父亲和长兄朱迈先的怀念之情更为深切。临行前,他握着刘成文的手说:“向海州父老乡亲问好。”那清瘦的身影和热情的接待让人永生难忘。

gb06山海经a

朱自清祖父曾在海州做官

“朱自清先生共生育子女9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个个德才兼备,特别是在待人接物上都具有父亲的遗风。”现任市委市政府督查办公室副主任的刘成文,是一位颇有文人风范的公务人员,回忆起10年前拜访朱闰生的经历,他感慨很深。

众所周知,朱自清祖籍绍兴,但出生于我市,现在清华园未名湖畔的朱自清雕塑上,还清晰标注了这一信息;纵使他已经明确说明“我是扬州人”,但自小烙印在身上的海州符号,使他依然对出生地眷念不忘。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他就如此回忆道:“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铁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

对朱自清有着深刻研究的刘成文,站在满是其著作的书柜前,侃侃而谈:“朱自清的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就是著名散文《背影》中那位令人尊敬的父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年初冬,海州府承审官朱则余(朱自清祖父)的宅邸里,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全家上下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原来,一个宁馨儿诞生了,他就是后来的著名文学家朱自清。”

“朱自清上头原有两个哥哥,叫大贵和小贵,不幸相继夭亡,因此他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无比的欢愉,倍受宠爱。”刘成文说,父亲朱鸿钧对儿子寄予很大的期望, “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他为儿子取名“自华”,又取“春华秋实”之意给他起了个号叫“实秋”,希望儿子长大后能诗书传家,学有所成。后来,朱自清在考入北京大学以后,为了勉励自己发奋读书,不随流俗同流合污,改名“自清”。

差点成为“连云港的女婿”

1901年,朱自清四岁的时候,父亲朱鸿钧从海州到高邮的邵伯镇做了个小官———典史,把他和母亲接到了任所,朱自清从此离开了海州,开始了他读书、求学、工作、创作的历程,从海州到扬州,再到北京、温州、杭州……一路风尘一路歌。

“朱自清虽然没有再回到他出生的地方,但他对海州的感情是很深的,除了父亲的扬州话里夹杂的海州口音,让他感到亲切,家人与海州的来往也是他童年时最深刻的记忆。”刘成文说,比如有记叙冬天同父亲兄弟围坐吃“白水豆腐”的《冬天》;还有记叙生活琐事的《看花》,以及叙述个人感受的《背影》,这些文章都与海州的民俗生活有关。

此外,在《择偶记》一文中,他还提及一段“娶媳妇”的趣谈。“祖母常常躺在烟榻上讲那边的事,提着这个那个乡下人的名字。起初一切都像只在那白腾腾的烟气里。日子久了,不知不觉熟悉起来了,亲昵起来了。除了住的地方,当时觉得那叫做‘花园庄’的乡下实在是最有趣的地方了。因此听说媳妇就定在那里,倒也仿佛理所当然,毫无意见。每年那边田上有人来,蓝布短打扮,衔着旱烟管,带好些大麦粉,白薯干之类。他们偶然也和家里人提到那位小姐,大概比我大四岁,个儿高,小脚;但那时我热心的还是那些大麦粉和白薯干儿。”

“‘花园庄’就是灌南县的花园乡(现为灌南县新集镇),原来属于涟水县,1957年,成为灌南县的一个乡,今天的花园庄附近还有一条水沟被称为海州圩。”刘成文笑着说,在朱自清十二岁的时候,“花园庄”他的长辈为他看好的这位小姐不幸得痨病去世了,要不然,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就成为连云港的女婿了。

朱自清的家人对海州也很有感情,他的弟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朱物华就曾经代表他的家人回到海州,而且他执意要到父辈生活过的地方去看一看。按照一些模糊记忆,我市原土地管理局副局长张传藻(已去世)陪同他来到海州西门外小街,这个地方过去竖立着一块高高的石碑,因此被人称为石碑口。朱物华感慨地看着西门那一座历经沧桑的两层楼房,说:“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了。”

在本地的具体出生地点仍存争议

在拜访朱闰生老先生的那一次,刘成文还请他题词,以备将来作为我市筹建的朱自清纪念馆或故居的牌匾。刘成文回忆:“当时,朱老先生铺开纸面,冥想一刻,欣然命笔,写下了:海州是我父亲出生之地,她永远在我心中。”而这一宝贵瞬间也被他摄入镜头,留下一张珍贵的历史相片。

但实际上,有关他在我市具体的出生地点,仍存在不少争议,除了上文所述的“西门外小街”之外,还有“东海县平明镇”一说,而刘成文案头还掌握了另一个说法,就是朱自清出生于我市灌云县板浦镇(现为海州区板浦镇)。“以前,我在外地旧书摊淘到一本名为《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三辑》的书,这本出版于1983年的书中,有一篇署名为张弓的文章,提及了朱自清跟连云港的零碎信息。”刘成文说,“我专门了解过,张弓出生于灌云县,1924年毕业于武昌师范大学国文历史部。曾是河北大学语言学教授,担任过河北省语文学会会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中国修辞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务,已去世多年。”

而在这篇名为《在北平的日子里》的回忆文章里,张弓老先生清晰地提及,1941年,他在一次北平文学史研究会上认识了朱自清。“会间,他告诉我他世以盐商为业,并说他原籍是扬州,实际生长在连云港板浦,他为人平易和蔼,与我畅叙乡情。”后来,张弓教授得知他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帝侮辱性施舍的救济粉,十分敬佩他这种民族英雄的气概。他当时还曾有诗句作纪念:“梅花明月万年新。”

刘成文说,“或许是因为他的出生地还存在争议,或者因为其他种种原因,我市的朱自清纪念馆一直没有修建起来,而那幅朱闰生老先生的题词也被我一直收藏着。希望有一天,这座纪念馆能建起来,以慰这位民族作家和其儿子的在天之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