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946年苏北水灾杜月笙举办“上海小姐”选举赈灾

3

2

1

4

【连网】(张晨晨)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历史题材电影《1942》展现了当年河南的大饥荒情景,而不为人知的是,苏北大地上也经历了一次灾荒,这次灾荒不是蝗虫造成的,而是水———1945年之后,苏北地区长期遭受重大水灾,连云港地区也未能幸免。

实际上,历史上苏北长期遭受天灾人祸,除兵燹之外,诸如水、风、雹、蝗、疫等灾害交替发生,连绵不断。抗战结束后的几年里,各种灾害肆虐尤甚,危害极大,这其中尤以1945年至1947年的水灾为最。在这几年里,苏北战火遍野,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上连年灾荒,以致经济凋敝,人民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 战后“水魔”来袭

“不少地方平地竟能行舟”

1946年,正值淮、黄、沂、沭洪水泛滥之时,周恩来作为共产党的副主席和与国民党谈判的全权代表,对苏北的水灾,向国民党进行了义正词严的交涉,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开放沿江各坝泄洪,以挽救岌岌可危的苏北千百万人民于水患———这背后是天灾人祸的叠加。

一份统计报告如此写道:1946年入夏后阴雨连绵,徐州市区黄河故道大水骤至,波涛汹涌,狂泄奔流,水平线高出市内地面约在五公尺以上,因堤防残破不堪而水势有增无减。连日大雨造成了堤坝冲毁、淮黄合流,殃及徐海淮扬一带。而到了8月份,仅东海县境内,泛滥就达44个乡镇,受灾面积140平方公里,灾区人家约27300余户,计166500余人。

而实际上,在此之前一年,水灾就已经出现征兆,据东海县史料记载,1945年8月,海陵县(东海县前身)东部地区发生严重水灾,不少地方平地竟能行舟。以至于当年12月,苏皖边区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下辖我市部分地区)的30万人行将断炊。于是,专署于12月15日召开紧急救灾会议,号召节衣缩食,输援父老。不过,灾荒已至,难民流离失所已不可挽回。

“那时候,我还小,但有印象,大水弥漫得到处都是,房子都被淹到屋檐了。”我市著名作家彭云回忆道。而另一位著名作家王安忆也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记述:1946年江淮平原遭遇重大水灾,苏北地区三百万难民流离失所,几十万苏北难民涌入上海,靠着拉黄包车、在码头扛大包、当娘姨妓女、拾荒和做各种苦力糊口,但还是有更多的灾民痛失家园,生计无着……

■ 灾情连年降临

17张难民证记述一段“逃荒史”

然而,国民党政府只顾打内战,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到了1947年入夏,苏北地区再次迎来绵绵不止的淫雨,雨期之长,雨量之多,为历史上罕见。

这场旷日持久的降雨,导致了山洪暴发,不牢河、房亭河漫溢,沂沭河上游坡陡流急,加之下游的善后河、车轴河、五图河在抗战期间,日军修筑公路,填土为坝,挡住了水流的去路。沭河下游的陇海铁路过河桥梁又被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军的追击而炸断,日军架设木桥通车,因桩基抛石过多,形成拦河坝。

不过,已陷入战争泥沼的国民党当局,根本无暇顾及拆坝建桥,且此条公路已成为国民党军内战的军事交通安全线,也无意清除。这些拦河土坝挡住了洪水入海的去路,造成东海、沭阳一带惨重的水灾。另外,沂沭两河汹涌的洪水倾注运河,运河水道已不堪容纳,堤坝多处决口,因此造成邳县、丰县、沛县、萧县等地一片汪洋;而我市的灌云、东海、赣榆、连云等地也未能幸免。最终,苏北17县市皆浸没水中,受灾面积约300万亩。

对于当年的历史遗存和档案,在我市留下的很少,当事人更是难找,但在市档案馆,记者还是找到了一些当年的明证———这里留存了当年的赣榆县政府在1947年至1948年间,发放的难民证17件,以及1948年8月连云市难民救济协会会议记录1件。

记者发现,会议记录上的文字已辨识不清,但这17张难民证却完整保存———每张难民证上都有一张黑白照片,大部分来自当年赣榆的石东镇;这些难民中,有叫宋赵氏的五旬老妪、有叫樊自厚的七旬老汉,最小的则是六岁的女娃樊小巧。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便是最小的樊小巧,倘若活着,也已经70多岁了。

■ 杜月笙出主意

举办“上海小姐”选举赈济灾民

虽然灾情连年,但当年国共双方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都比较重视救济灾荒。比如1946年,中共华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全体武装部队就献粮15万斤救济灾民。当年2月,潼阳县(沭阳县前身)安峰区业成立义赈委员会,开展贫富互济活动,共度灾荒。到了1947年,江苏赈灾救济委员会发放各县市灾民赈灾款,其中赣榆县4亿元(法币,下同),东海县3亿元,灌云县1亿元,连云市5000万元。

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为赈济苏北灾民,举国上下“同舟共济”。而“大上海”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选举“上海小姐”助赈灾民的活动,轰动一时。据史料显示,当时上海各界成立“苏北难民救济协会上海市筹备委员会”,试图筹募善款,赈济灾民。但善款的数目离赈济的需要相差甚远,筹委会最后决定发起一次带游园会性质的选美活动,将活动所得用于安置在上海无家可归的难民,而想出这个点子的,就是“青帮大佬”杜月笙。

于是,打着“赈济苏北灾民”旗号的“上海小姐”选举,给了抗战胜利后的上海人,一个绝好的将“娱乐”与“政治”相连接的舞台。而当时刚从香港重返上海的杜月笙,筹划着“重整河山,收复失地”。1946年7月26日,“苏北难民救济协会上海市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各大报刊刊登启事,隆重推出了选举“上海小姐”、助赈灾民的活动。

如今,关于这段历史的遗迹已无处寻觅,记者在寻访故人、搜集史料的过程中也颇为费力,但这段历史却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追思故去、警醒未来的切入口,使我们睁大眼睛,看清曾经的疼痛,不忘历史,怀戒于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