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婚后,你愿意和父母同住吗

【连网】(王文)这几年,一打开电视,满屏的生活伦理剧,想必看过的亲们,对婆媳、翁婿关系已经有所了解了,虽说生活并没有电视剧那么狗血,但戏剧终究是源于生活的。

曾经是父母羽翼下的雏鸟,结婚后却要单飞。选择婚后和父母同住的,自然是可以少做很多烦心的家务事,也符合中国人几代同堂的传统氛围。可是,同一屋檐下的故事却不是每一个都温馨,不忍看到父母寂寞的背影,也不愿意二人世界中平添几许不和谐的声音,着实让人为难。那么,婚后的你,面对是否愿意和父母同住这个问题,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赞成派 父母好,儿女才好

29岁的张莉,在结婚后的第二年,终究遂了丈夫的心愿,把寡居多年的婆婆从山东接了过来。如今,一家人三世同堂住在一套三室两厅的楼房里。说起与婆婆共处一室的感受,性格温和的张莉,以“真的挺好,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来形容自己的婆媳关系。

“新婚时,我虽然不希望二人世界被打扰,但婆婆寡居多年,为了尽孝心,老公还是很想接她过来一起同住,但婆婆自己也并不愿意。直到我们婚后第二年有了孩子后,婆婆才来帮我们带孩子。”张莉介绍,虽然婆婆带孩子的老方法会与他们有冲突,在日常生活方面也使他们少了些自由,但让婆婆长期单住或去养老院,在感情上家里人都无法接受,婆婆也一定会有种被遗弃的凄凉感。已为人父母的子女又怎能不念及父母的养育之恩,让他们安享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更何况老人对孩子那份尽心尽力的爱,是保姆无法比拟的。

“但是和老人住在一起,一定要学会尊重和包容。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习惯都是不一样的,难免会有碰撞,要做到及时沟通,我们小一辈不可能把我们自己固有的生活习惯强加给他们。”已与公婆住在一起5年的杜娟认为,要想和平共处,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与老人同住的,必须拿出“凡事让着点,有事多商量”的态度。

“我的公公性格比较强势,什么事都得听他的。他说话,我就不发表任何意见。婆婆就很好,什么事情都不会勉强我们。不过他们对我还是很好的,在家我照样可以睡懒觉。”杜娟说,老人跟孩子闹矛盾是因为年龄差异造成的观念代沟,年轻人让着点就行了。总体来说,与公婆同住,在家务方面省了很多事,买菜做饭、带孩子、洗衣服,老人确实付出很多。忙碌了大半辈子,还要围着儿女转,一想到这些,还有什么理由不孝顺他们呢?

反对派 住一起没有自己的空间

新婚才3个月的刘健,最近因为是否要去丈母娘家住而与妻子屡次发生争吵。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刘健结婚时买的是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除去高层楼房的公摊面积,房屋实际面积只有70多平方米。丈母娘打从一开始对女婿的新房就不满意,隔三岔五过来送菜做饭,话里话外老是鼓动暗示女儿搬回去住,可刘健一直不答应。

对此,刘健有自己的理由:“我不想回丈母娘家住,主要是因为和对方父母住在一起,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压力,感觉没有自己的空间了。我和老婆的言语和动作难免有些亲密,两个人的世界无拘无束,一个眼神、一个暗示都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甜蜜。一旦与父母同住,两个人的世界就多了一道屏障,所有的亲密举止就得悄悄转入地下,无形的压抑会影响新婚夫妇的愉快心情,天长日久,会积压许多不满和怨言,或许矛盾就会由此而生。处理不好必然影响家庭团结,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是否该与对方父母住在一起,恐怕投反对票最多的还是媳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媳妇和婆婆好得像亲生母女的,估计很少。

“我不是不想孝顺婆婆,实在是没有办法和婆婆沟通。婆婆是那种思想守旧的人,老想让儿子管住媳妇。我现在就常常为婆婆的事跟丈夫吵架,其实我们以前还是很恩爱的。外面工作忙,回家还要小心翼翼,怕自己不小心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久而久之觉得很累。”婚后一年毅然决然从婆家搬出来单住的阿琴认为,与公婆分开过还能保持一团和气,真要住在一起,闹到不可开交再分开那才是不孝呢。孝顺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一定要住在一起,如果住在一起大家都不愉快,那还谈什么孝顺?

中立派 分与合,让老人自己选择

在婚后是否与父母同住的问题上,除了旗帜鲜明的赞成派和反对派,还有一部分人是模棱两可的中立派。在他们看来,无论是跟老人一起住,还是分开住,都不完美。第一种忽略了子女的个性,第二种忽略了父母的感受。

“每个人年轻时都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每个人老的时候也都希望儿女围绕身旁,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之常情。是否与父母住在一起,断然选择是或者不是都有点武断,能否在不破坏大家庭氛围的情况下,照顾一下个人的私密空间?比如,选择与父母居住在同一幢楼的不同单元,或同一居民小区,和父母做邻居。”今年40岁的孙昊选择了婚后与父母住在同一栋单元楼,十几年过去了,自己的小家庭与父母相处得很融洽。他们住在3楼,父母住在5楼,这样既与老人保持一定距离,没有破坏子女的独立生活空间,又离父母比较近,可以随时照顾日益年迈的父母,让他们感受到晚年幸福。

“我觉得分与合,这个选择题留给父母做更好。”准备明年5月份结婚的李芳认为,无论是哪方的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都不容易,为什么要跟自己的父母较劲呢?是否与父母住在一起,可以先跟老人商量商量,尊重他们的选择。她说:“有的老人家爱清静,跟年轻人住反而觉得吵,也看不惯他们的前卫做派;有的老人爱热闹,喜欢一家大小团团圆圆的。不管他们怎么选,咱们晚辈都应该高高兴兴地接受,只要他们开心就好。如果老人爱跟你一起住,你却说让他们单独住,老人会觉得你嫌弃他们,心灵上会很受打击的。我们自己总有一天也会老,多为老人想想吧。”

■ 专家建议:

婚前必须考虑是否与父母同住

近日,有某知名婚恋网站,针对未婚青年男女,做了一项关于“婚后是否愿意和父母一起住”的小调查,53.57%的受访者不愿意与父母同住,他们觉得和长辈有代沟,生活习惯也大相径庭,如果总是闹得不愉快反倒会影响亲情。但是,也有三成受访者愿意与父母住一起,他们认为,住在一起可以互相有个照应,比如长辈可以帮忙照看小孩,父母年岁大了自己也方便尽尽孝心。

至于“和父母一起住最大的问题”,34.62%的受访者认为“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不同”是最大的问题,同时“不自由,没有私人空间”的占有30.33%,另外还有近两成人表示房子不够大,住在一起太拥挤。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婚后是否和父母同住,是即将迈入婚姻殿堂的准新人必须考虑的问题,有些人因为家长坚持要同住,而自己又没有决定权而放弃了这段感情,实在是可惜了。准新人应该据理力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或许能找到另一种对策。而家长也应该多理解年轻人,儿孙自有儿孙福,小家也有小家的幸福。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专家建议,婚前应该对婚后各种问题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如果决定要与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那就要多磨合生活习惯,多体谅父母,百善孝为先,让他们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坚持要分开生活的话,那也要定期回家看望父母,独居老人的寂寞是年轻人无法体会到的。

记者手记

让孝亲保持

“一碗汤距离”

10月15日,全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3个文件征求意见座谈会在合肥召开。会上,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养老服务业、宜居环境规划设计等出台,希望国家强制立法,保障贯彻实施,鼓励让子女与父母保持“一碗汤”的居住距离,维护和稳固家庭亲情。(10月15日《中安在线》)

“一碗汤距离”最初兴起于日本,即父母和孩子两家之间的最佳距离是“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一碗汤距离”在我国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为它考量和兼顾到了两代人共同的情感需求,有了“一碗汤距离”,两代人既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又能保持相对便捷的密切联系,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倡导年轻人自立自强、尊老敬老。

距离产生美。子女与父母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既可以与父母不即不离、相互照应,又不会因各自饮食、起居习惯的差异而相互影响,尤其对那些空巢老人来说,“一碗汤距离”将有效地解决老人的情感危机,给老人带来精神慰藉。“一碗汤距离”让平常人感受到的是温馨,而一些精明的商家却从中嗅出商机。据报道,已有商家正着手开发“一碗汤距离”楼盘,来满足两代人的居住需求。

当然,“一碗汤距离”只是现实中的一个有形距离,随着通讯的发达、交通的便捷,有形距离已经不再是问题,就怕存在于两代人内心的无形距离。如果儿女心有“一碗汤”,当然会常回家看看,哪怕父母的一个电话,儿女也会如约而至,而如果儿女对老人缺乏关爱,即便相距不远,却视为路人,少与往来,只在过年过节礼节性地拜会一下,又会让这“一碗汤距离”失去美感。

看来,要在独立和亲情之间寻求一份和谐与统一并不容易,这“一碗汤距离”到底该有多远,还是应该由各人自己把握。不过,百善孝为先,每个儿女都应该让老年人过上安全、有品质、有人文关怀的晚年生活,因为这直接关乎家庭的幸福指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