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刘昌顶:冒着炮火顶着湿被子送炸药

1

【连网】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畏强暴、不畏牺牲,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与火铸就的抗战精神,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星空中。

在港城大地上,许多热血儿女毅然加入抗战行列,冒着枪林弹雨,历经艰难险阻,为祖国和人民而战。抗日烽火中,他们转战南北、甘洒热血,抗击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如今,我们寻访这些抗战老兵,回望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书写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悲壮史诗。铭记历史,更加珍视今日和平之不易,砥砺民族复兴的坚强信念。

(王艳  宋芹  顾东远  周红)在赣榆区城西镇仙一村一个二层小楼院落内,今年88岁高龄的刘昌顶老人跟随大儿子一家生活,安享晚年。天气好的时候,老人会拄着拐杖在门口晒太阳,给小重孙子讲述自己当年参加抗战的故事。

刘昌顶老人有着清瘦的身形和面庞,声音洪亮,思维清晰。聊起那段亲身经历的抗战,老人娓娓道来。这段苦难而光荣的记忆,在烽火连天中铸就,于悲欢离合间烙刻,虽然70多年沧桑岁月已逝去,他却从未遗忘。

刘昌顶1927年出生在城西镇仙一村一个普通农家。因家境贫寒,父亲在村里地主家当雇工,等到刘昌顶10多岁时也受雇邻村地主家。每天天不亮,刘昌顶就要起来挑水,“每早要挑四五趟水,那时年纪小挑不动,就每次少挑点,多跑两趟。”挑完水后,他还要割草、放牛、喂牛等。在地主家干了一年后,因时局动荡不安,刘昌顶回到家中,帮父母做些农活。

抗战爆发时,他正值少年。“乱世中,人命如同蝼蚁。”鬼子进村扫荡的情景,刘昌顶至今历历在目。日本鬼子和伪军经常到村里扫荡,特别是庄稼收获时,来得更频繁,老百姓家里的粮食,养的猪、牛、鸡都被抢走,他们还糟蹋年轻的妇女,想起这些让人恨得直咬牙。

1943年,刘昌顶参军入伍,成为滨海一团的战士。同村一起参军的有10多个青年,多年后,这批人中只有他一人活着回来。

入伍没多久,刘昌顶参加了攻打店子村战斗。店子村离仙一村不远,是日军安插的一个据点。战斗打响后,刘昌顶和战友负责运送炸药,他们把棉被淋湿后蒙在方桌上,分成两拨,轮流顶着方桌弯腰前行。敌人炮火猛烈,刘昌顶和战友多次被机枪扫射下来,一直到第三次才把炸药送上去并点燃炸毁了敌人炮楼。经过3天的激烈战斗,刘昌顶所在部队顺利攻下敌人据点。

“我们第二场打的是朱堵,也是一场硬仗。”刘昌顶回忆道,当时我军的作战条件很艰苦,每个战士仅有二三十发子弹。为了炸开坚固的围墙,就把多个手榴弹捆成一把,10个人或者20个人一组,一起朝着同一方向扔手榴弹。“砰”的一声巨响过后,炸开一个豁口,部队成功攻下据点。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八路军115师滨海军区教导2旅先发制人,对盘踞在赣榆的敌伪大大小小的据点展开攻击。在一次战斗中,刘昌顶带领全排战士打先锋,试图将炸药送到城门下点燃。然而,日军火力十分凶猛,我军一个排30多名战士相继牺牲或负伤,仅剩下最后一人把炸药送到城门下点燃炸毁城门,为后方部队进攻打开通道。

“打仗时,鬼子不打炮不开枪射击,我们会感到害怕,不知道鬼子躲在什么地方。炮声枪声响了,我们就知道如何躲避,听着声音辨别敌人方位。”在战火中,刘昌顶不断成长起来,作战勇敢,历任滨海一团通讯员、班长、副排长等职,参加过赣榆战役、甲子山战役等。

淮海战役结束后,刘昌顶被部队选派到南京炮兵学校学习一年。后来因母亲身体不好,作为家中独子的他选择复员回乡,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抗战带给刘昌顶老人的不仅是难以磨灭的记忆,还有身上的伤痛,更有民族的情怀。老人时常教育儿孙,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比起过去,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可享福了。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希望能够感恩,好好工作,珍惜现在的生活”。

(赣榆党史工办对本文采写提供了相关帮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