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江南堡垒 ——写在常州大地上的抗日史篇

【连网】种子离不开土地,鱼儿离不开水,中流砥柱则离不开下面支撑它的坚固基石 。 ——题 记

战斗在常州地区的新四军。

战斗在常州地区的新四军。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致项英、陈毅电指示:“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还是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地。如有两个支队,则至少以一个在茅山山脉,另一个则位于长兴、广德、宣城之线以西策应。”

接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向新四军发出明确指示,并要求建立起“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4月下旬,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向江南敌后进军;6月初,陈毅、张鼎丞分别率第一、第二支队从皖南出发,经高淳、溧水等地,13日进入茅山地区。当时,最先到达茅山乾元观的一个连队,只有1支短枪、7条长枪,其中还有1条断了把,人比枪多,当地百姓都说新四军是“七条半枪进茅山”。

1939年11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在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在这里,他们统一领导第一、第二支队和苏南地方抗日武装,创建、巩固和发展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并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抗日斗争,在这里奏响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据有关介绍,塘马战斗成为新四军在苏南与日军作战中最为悲壮的一次战斗。

1941年11月28日凌晨,日军步、骑、炮兵3000多人,分3路包围新四军第6师第16旅旅部、苏南党政机关驻地溧阳塘马村。

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指挥部队阻击敌人,掩护旅部、党政机关和群众1000余人转移。第48团第2营和旅部特务连与敌人浴血奋战。敌人凭借猛烈炮火作掩护,连连发起冲锋,均被新四军击退。

领导机关等撤出塘马后,罗旅长、廖政委迅速率部队转移到东南方向的王家庄,继续抗击敌人并掩护机关转移。敌人跟踪追击,罗忠毅和廖海涛身先士卒、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血战,终因寡不敌众,陷入重围。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

到天黑时,罗忠毅被子弹击中头部牺牲。廖海涛负伤后肠子也流了出来,但他顾不上包扎,捂着腹部继续与敌人作战,最终壮烈牺牲。

塘马之战,毙伤日军500多人。罗忠毅、廖海涛等270位新四军英烈殊死奋战,壮烈牺牲。

茅山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迅速建立并稳固发展,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依靠人民、军民同心。

开始,深受兵匪之害的茅山民众对新四军并不了解,一听到部队来了,都远远躲开。新四军视人民为父母,并且执行铁的纪律,即使外面下着很大的雨,也不进屋惊动百姓。第二天天亮,老百姓从门缝里看到门外的新四军指战员个个全身湿透,惊愕之余,纷纷打开大门迎接进屋。

就这样,茅山地区的群众不久就发动起来了。

陈毅甚至还多次致信并登门,争取到曾经追随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当地实业家纪振纲先生的支持,成立了由地方各界人士和新四军代表组成的金坛等4县抗敌总会,推举纪振纲担任总会主任。在纪振纲的影响下,金坛、溧阳以及常州武进地区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支持新四军。

军民抗日力量日益壮大,接连打响了水西保卫战、塘马战斗、清水塘战斗,而在半径更大的战场更是打了一系列漂亮仗:火烧新丰火车站、奇袭句容城、伏击珥陵河、夜袭直溪桥,特别是军民联手摧毁镇江—金坛—武进—常州封锁线,大火映红了百里夜空……一份份捷报传遍大江南北,就连延安的《解放日报》也向全国报道了抗日军民在常州境内焚毁日军战斗机、俘获日军飞行员的消息。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力量,从4000余人发展到14000余人;根据地军民对敌作战50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根据地上先后有5万多子弟参加新四军主力部队,其中,7000多人英勇捐躯。

在历史的来路上—— 水西村的号角

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向苏南挺进。

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向苏南挺进。   

由茅山向南,很快便进入溧阳境内。

那里,有一个村,名叫水西村。

当年,新四军的江南指挥部就建立在这个村。陈毅、粟裕统一领导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和苏南地方抗日武装,创建、巩固和发展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陈毅、粟裕等在这里坚决遵照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并从苏南抗日斗争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抗日战略任务(详情请见《铁血抗战 旧闻寻影》版)。

这里,完好地保存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并建立了史料展览馆、纪念广场、陈毅元帅诗词将军法书碑廊、新四军廉洁思想教育馆等。

在江南指挥部旧址,出纪念馆,过六角亭,拾级而下,肃然矗立着身披军大衣的陈毅塑像——他目视前方,左手叉腰,仿佛正要说出那句掷地有声的告诫:“天王老子也不准入民宅!”

而在司令部旧址天井内,有一座洁白的花岗岩墓碑,碑上镌刻着: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于此。一代杰出将领,把自己永远融进了当年与军民一起战斗过的地方。

直到今天,不仅在水西村,在整个茅山地区、整个常武地区,无数男女老少都还传颂着陈毅、粟裕爱民的故事,传颂着依靠血肉相连的党群军民关系战胜敌人的故事。

在未来的征途中—— 手拉手帮扶 心连心共进    

作为革命老区,茅山抗日根据地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茅山老区的发展始终是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心头大事。

常州市明确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老区,特别是最近10年来,常州市连续开展4轮大规模结对帮扶行动。到去年底,溧阳60个老区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80万元,金坛40个老区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0万元。

尤其是在最近一轮帮扶中,常州市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重点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集体经济内生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老区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10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70万元以上,并且建立起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同时,使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达到或超过所在地确定的扶贫标准,并逐渐跟上全市人民的增收步伐。 

目前,原来的省级贫困村黄金村不但摆脱了贫困,还成为国家级生态村;唐王村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农户收入达到8000元到2万元;龙峰村得到市国税局系统帮扶,已先后投入140余万元发展产业项目,即将迎来收获期。

小 红 妈    

老故事    

小红妈19岁时嫁到金坛建昌,因为儿子叫小红,住在她家的新四军战士都喜欢叫她“小红妈”。

1938年夏秋之交,为了宣传组织群众抗日,中共苏南区党委民运部长兼妇女部长章蕴住到小红妈家。当时敌人规定,如果一家隐藏新四军,就要几家“连坐”。

小红妈家住在天荒湖西的独水墩上,两间小茅屋,四周都是芦苇,极其隐蔽。即使大冬天的晚上,只要拍几下手掌,小红妈就会破冰撑篙,用船把新四军接进家来。

章蕴、陈丕显、江渭清、吴仲超等,都先后在小红妈家办公或商议工作。每当这时,小红妈就在门口望风作掩护;有需要时,就抱着孩子在前带路。

1940年,陈丕显的爱人小产,身体十分虚弱,小红妈毫不忌讳将她接到家中。经过40多天调养,产妇身体慢慢好转,临别时,激动地喊小红妈为“妈妈”。1942年冬天,组织上将江渭清4岁大的儿子小林转移到小红妈家。14个月后,小红妈不仅寻找偏方治好了小林的满身疥疮,还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

后来,敌人还是发觉了小红妈家情况异常,把夫妻俩抓去严刑拷打,逼他们说出新四军的接头人,但他俩什么也没说。后经党组织全力援救脱险,但她丈夫被打伤,不久病重去世,而小红妈膝盖也被打坏,满口牙齿都被打掉。

抗战期间,小红妈家的茅草屋3次被鬼子烧掉,但她对新四军的感情一天也没有变。

小红妈真正的名字,叫王吉娣。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小红妈应邀赴京观礼并见到了毛主席。

稿件采写:赵鹤茂 蔡炜 唐澄 芮蔓菁

摄影:虞岭 陈暐

资料图片提供:常州烈士陵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