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听父亲讲抗日的故事:冯庄九勇士浴血斗敌寇

【连网】(记者 李国瑞)“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共产党员,我小时候,他们虽不会讲安徒生和格林童话,但他们讲的革命斗争故事却深深吸引着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冯庄九勇士浴血斗敌寇’的抗日斗争故事……”4月9日上午,家住连云区棠梨社区上城国际小区的冯晓红女士告诉记者。

冯晓红的父亲已去世,老人留下了一些文字。“目前,我正整理这些文字,打算分为不同篇章讲给后人听,因为,文字背后有一段段令人难忘的记忆。”

为抗日父亲加入共产党

今年57岁的冯晓红是一名退休公务员,她父亲冯霖出身于灌云县沂北乡冯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在他之后,奶奶一连生了6个女儿,在重男轻女观念很严重的年代,父亲自然受到全家的重视。家里虽穷,为了让他有出息,在他7岁时,便送他去了杨集亲戚家,上了小学。1938年日寇大举入侵苏北,1939年3月灌云县全境沦陷,学校被迫停课,14岁的父亲书念不成,还当了亡国奴,十分苦闷,但又不知道今后路在何方。当时,父亲的情绪被以国民党乡队副身份做掩护的地下党杨琛发现,杨琛常找他唠家常。父亲感到,杨琛虽然在伪乡队做事,可并不欺压百姓,就向他倾诉自己的苦恼和迷茫。”冯晓红说。

“他告诉父亲,办法是有的,就看你敢不敢做,那就是团结起来,只有赶走日本鬼子、推翻剥削者,人民才能得到解放。父亲在杨琛的引导下,一步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0年,经杨琛介绍,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冯庄勇士浴血斗敌寇

当时地下革命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武装,壮大革命势力。那时,冯晓红的父亲和同志们经常向乡亲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冯庄村民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在地下党组织的支持帮助下,组建了抗日保家自卫队,自制土枪、子弹,修建土炮楼,以抗击伪军和日本鬼子的侵犯。

“那是1942年6月18日,父亲说,因为那一天是端午节,所以日子记得特别清楚。驻扎在灌云县杨集镇的日伪军几百人向灌三区(今沂北乡)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消息传来,冯庄9名青壮年自卫队员依仗庄子周围5座土炮楼,组织抗击。”冯晓红告诉记者。

“队长冯宗科把8个队员分在4座炮楼里,自己坚守一座。天刚亮,敌人就包围了村庄,向庄里扫射并喊话。自卫队员依仗炮楼优势,用土枪与强敌展开殊死搏斗。敌人仗着机枪和小炮,向庄内发起猛烈攻击。”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中午时分,坚守东炮楼的冯宗科中弹身亡。敌人迅速占领村东部。但队员们仍然顽强抵抗。不多时,坚守村头炮楼的冯克谋(冯晓红的爷爷)头部中弹,血流如注,他随手撕一块布将伤口一扎,继续还击,直至昏迷。此时敌人更加疯狂,从东、西、北三面发起总攻。

到了下午,敌人占领了冯庄大部,将各个炮楼团团围住,丧心病狂地放火烧炮楼。霎时,熊熊大火冲天而起。冯克谐、冯克举在打光子弹后奋力突围,中弹身亡。冯克俭宁死不屈,与炮楼同归于尽。冯克闲坚持到最后,誓死不投降,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饮弹捐躯。

战斗持续至黄昏,冯庄最终被日伪军占领,但日伪军损失惨重,傍晚,拖着9具尸体、抬着4名伤兵,灰溜溜地返回杨集。

“日伪军走后,村民发现我爷爷还有微弱气息,将他抬回家中。时任灌云县长的孙笃生,派人将他送到河西县政府卫生队救治,终于获救。”冯晓红说。“当时,《淮海报》报道了冯庄九勇士的英勇事迹,灌云县政府追认冯宗科等8人为烈士。自卫队员面对强敌英勇不屈的事迹传遍淮海大地,他们的精神大大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救国斗志,谱写了一曲震惊淮海的抗日战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