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张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记灌云县关工委张可

【连网】 在灌云县人们一提起张可,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德高望重,是个好老头!”大家之所以信任他、尊重他,不仅仅是因为他一辈子教书育人、著述等身,更重要的是他退而不休,师心不改,像一支燃烧的蜡烛,将光亮献给下一代,把余热奉献给美好的和谐事业。

退而不休 以德育人

退休前,张可先后担任过县教育局局长、县委党校校长、县人大社科文卫委员会主任,一辈子都同教育工作打交道,可谓是桃李满天下。1998年退休后,他并没有割断与教育工作的联系,相反由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特殊情结和培养教育青少年的责任感,他又义无反顾地到县关工委工作,义务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

15年来,他的足迹遍及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村),为各类群体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123场,受教育人数3.6万余人。他以丰富的文学、史学、哲学知识,讲授五千年中华民族史、党史,传播现代文明知识和先进思想道德修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只要宣传单位相邀,他都随叫随到,从未失约。

2009年秋季一天,一所中学请他去作爱国主义教育讲座,他因病正住院治疗,但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邀请。那天下午,他骑着自己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冒着大雨按时赶到会场时,浑身衣服都湿透了,他全然不顾,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在场师生深受感动。

言传身教  以德服人

2008年2月,县司法局慕名聘请张可担任县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和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辅导员。从此,张可关心下一代工作又掀开了新的一页。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这些人因违法犯罪,均受到过刑法处罚或行政处罚,而这些人中大多数是失足青年,其中有一部人可以说是文盲、流氓加法盲,做好这些人的教育改造工作难度很大。为此。张可精心准备,认真编写了讲课教材。在一堂题为《人生没有底稿,每天都是创新》的讲座中,张可从“处理好创新奉献与享受的关系,处理好欲望与理想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三方面,阐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告诫青少年朋友,要珍惜过好每一天,激励青少年要勇于创造、发展。张可的讲座,如叙家常,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词藻,语言朴实、真诚;没有空洞的说教,典故、事例信手拈来。他的讲座虽言简意赅,却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让人如沐春风,如浴春雨,荡涤心胸,发人深省。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张可始终保持当年做老师的习惯,面带微笑,站着授课,和学员交流,让人和蔼可亲。从2008年至今,张可共为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授课71场,累计受教育人数达3650人,其中失足青少年348人。

为强化教育效果,近几年来,张可还将自己创作的300余册价值7000余元的《拙人轩文选》系列丛书,无偿赠送给失足青少年阅览,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

悉心关爱  以情感人

为做好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改造、挽救、转化工作,近年来,张可在县司法局、县关工委支持下先后与16名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失足青少年签订帮教协议书,对失足青少年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鼓励、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规章制度上从严,增强了他们的悔罪意识、法制意识、劳动意识。张可不仅同他们交朋友,谈理想、话人生,进行思想交流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而且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各种困难。近五年来,张可先后拿出5000余元资金,帮扶“三无”失足青少年。16岁的社区服刑人员王某,从小因父母离异,一直随祖父母生活。后祖父母相继去世,王某的生活无依无靠,成了没人管的孩子,初一就辍学流落社会,后因参与盗窃被判缓刑。张可将王某列为帮教对象后,不仅同他谈心,依法、依情、依理进行教育,逐步改变了王某对人生的看法,而且还多次到王某家中看望,冬天天冷,他送去羽绒服、被子,夏天天热,他送去电风扇、蚊帐......他还配合王某所在的社区,协调民政部门为王某办理低保。后张可又资助王某参加县阳光技校举办的电焊工培训,王某凭借掌握的技能,目前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工作,走上了改邪归正、自食其力的道路。类似王某这样的事例,在张可身上不胜枚举。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张可用他的拳拳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展现了新时期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