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黑林小学女教师柏纪荣27年坚守山区讲台

□  王艳   宋秋忙

【连网】 “我愿做一支彩笔,为山村的孩子描绘美好未来,我愿做一只渡船,把山村的孩子摆渡到希望的彼岸。”这是赣榆县黑林小学教师柏纪荣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一信念,27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山村教育的讲台上,如同绽放在山间的野菊花,质朴而素雅,散发出淡淡的菊香。

扎根山村播撒知识种子

黑林镇位于赣榆县西北部,地处偏远山区,也是革命老区。1986年,柏纪荣师范毕业分配到该镇大树小学任教,这里是市、县有名的扶贫村,校舍没有围墙,教室是排成两行半的土房子……面对这些,她毫不气馁,以实际行动改变着周围的一切。没有教参,她就骑车到外校找人借回来抄;没有挂图,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门窗坏了她就带领孩子们修补。寒来暑往,柏纪荣潜心钻研教学,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探索农村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受到同行及学生家长的喜爱。

勤于学习的柏纪荣,通过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宽教育教学平台。2009年,她创建的网络班级,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三人行”网络班级;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有30多篇在省以上报刊发表;2011年获市教科研优秀成果奖。同年,她执教的录像课被评为全国优质课堂一等奖。近年来,她还相继获得省爱生模范、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333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市首届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爱心小组”呵护重病孩子成长

柏纪荣对山区的孩子倾注了无私的爱。对于教学中遇到的特殊孩子,她总是付出更多的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读书梦。5年前,黑林镇中心小学刘广芳老师所带的班里有个特殊的女孩小廖,手臂手指无力,腿脚不能走路,不能自己上厕所。刘老师积极帮助这个孩子,但有时候课多,小廖的妈妈仍要每天请假过来照顾。柏纪荣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决定组成一个以刘老师为中心的“爱心小组”,得到任课老师杨雪的支持。从此,“爱心小组”三个人承担了抱小廖上厕所及课间活动的所有事务。在爱的感召下,殷伟、樊灵艳、单秀清等年轻女教师及一些女学生主动加入,甘愿给小廖当活动“轮椅”。在“爱心小组”的呵护下,小廖的脸上一天天地露出笑容,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被评为市、县优秀少先队员。

2008年9月开学时,有个家长送来了一位白血病患儿小龙,家长点名要求安排在柏老师所带的班里。看着这个紧紧抓住母亲衣角、脸色苍白的孩子,柏纪荣对家长说:“放心交给我吧,我会尽最大努力照顾好孩子。”从这天起,柏纪荣时刻把这个孩子放在心上,为减少意外发生,亲自陪护他参加课间活动。后来,她发现小龙在学习上存在障碍,简单的数字“1”反复教他多次,可第二天会忘得干干净净。有人劝她放弃,别拖累了班级名次,柏老师断然拒绝了,反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孩子,把学习融进游戏中,不厌其烦地教他认数识字。一年过去了,小龙能掰着手指计算20以内加减法了,成绩提高很快。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为了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作为学校女工部主任的柏纪荣,号召全校女教师组建一支“爱心妈妈”团队,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由“爱心妈妈”团队成员轮流值班,通过开设免费亲情电话和网络视频,让孩子们和父母面对面交流;开设“阳光心语”心理咨询室,成员及时和留守儿童交流沟通,解决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开展爱心资助活动,成立“爱心妈妈”一毛钱基金会,筹措助学资金并动员社会力量帮助留守儿童。

小韦今年读四年级,是一名留守儿童,家里姊妹多,父亲远在外地打工,母亲体弱多病。为了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柏纪荣每天和他见一次面,帮他检查作业,隔三差五把他叫到家吃一顿饭谈心;每月借给他一本书,每年帮他交一次生活费、买一次学习生活用品。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小韦的脸上。

27年来,柏纪荣把点滴的关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给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自己却仍坚守在山村教育的讲台上,无怨无悔。  (编辑:王夫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