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让关爱撑起心灵的蓝天

□  陈 红

【连网】 近日,市各新闻媒体连续刊播“寻找叶欣仁”的报道引发市民广泛热议。一边是13岁孤儿顾志慧“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感谢他”那热切而执着的感恩念想,一边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叶欣仁依旧无觅处”这遍寻不着的悬而未决,更有向孤儿再施援手的社会各界强烈的爱之回响,无不叩击市民的心扉,温暖港城的每个角落。

一个个线索带出一次次的寻找,由一次次寻找带出一次次的感动。从灌南新集代人转交钱物给孤儿的周先生,到长期资助育才小学43名孤儿的灌南地税官群体,从新浦万润社区10多年如一日资助甘肃贫困儿童的张女士,到灌云穆圩资助孤寡老人及四川孤儿的范先生,更有将援助之手纷纷伸向顾志慧的苍梧律师事务所党支部及田楼乡政府等社会各界……这些润物无声的“叶欣仁”群体无不折射出一种港城大地无处不在的温暖人心、感人至深的人间大爱!

曾几何时,帮助他人却给自己惹来麻烦的负面事件频发,让有些人得出当今社会人心不古、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人人自保的论断,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一度被演绎成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且大有一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架势。

“叶欣仁”现象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对现今被人所诟病的人情冷漠论调的有力驳斥,更是对先前类似“诈捐门”等被金钱和利益包裹着的沽名钓誉行为的无情批判。从这个层面来说,即使我们最终找不到叶欣仁,也已非常安慰。因为寻找,让我们发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潜藏着的巨大的关爱;因为寻找,激发了更多的人们加入到热心助人的行列之中,这意义已远远地超出“寻找”本身。

细细想来,如果说孤儿执着寻谢恩人的举动是源自“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深层民族心理,那么,“叶欣仁”的广泛存在则深刻契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和朴素的人文价值追求。从古到今,君子以实际行动对“予人恩惠而不图回报”、“以爱己之心爱人”,以及“做好事不留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美德的孜孜追寻,无不体现着对“仁爱”这个中华文化母题的有力弘扬。

在我市步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今天,洋溢着文明气息的“叶欣仁”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代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又一重要符号,更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伟大进程的独特表征。它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每一个港城人,承担起播种文明、弘扬文明、推动文明的重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天职。

如同阳光温暖身体,关爱温暖心灵。让我们与叶欣仁同行,将付出、奉献、美德与责任相融合的关爱深深扎根于崇高人格境界的土壤,默默地奉献自己,悄悄地温暖他人。而后,渐渐地温暖整个社会。港城大地,必将因越来越多的“叶欣仁”的出现而更加和谐、温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