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旅游援疆:把“苏式因子”注入伊犁血脉

因为坚韧、严谨和细腻,江苏人在全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板块之一——长三角地区风光无限。

因为热情、开朗和豁达,伊犁人在全疆最优质的自然风光景区——伊犁河谷里尽享旖旎。

有时,天赐伊犁的草原、河流、山川会美到令人“窒息”,自然生出一份在“画框”里生活的情怀来。可如何能让数千公里之外的八方宾客来到伊犁,近距离体会“窒息之美”,让“画框美学”的这份情怀落地呢?给出答案的,正是从千里之外的江苏来到祖国西陲的第八批江苏援伊干部,他们把坚韧、严谨、细腻的“苏式因子”,注入了伊犁的山川河流,助推伊犁旅游真正来到了“3.0”时代。

伊犁旅游“3.0”:从默默无闻到有人喜欢

骑马、上山、看草原、吃肉……毫无疑问,这是伊犁旅游的“1.0”时代。

“1.0”时代的伊犁旅游,虽然“素面朝天”,但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瓶颈,有着先天的优势却线条粗放。不用追寻太远的数据,2010年,州直全年接待游客575万人次,旅游收入11.7亿元。所有对于伊犁旅游的认知度,仅仅停留在口碑与印象中。本地人游伊犁尚且捋不出几条像样的路线,应该也无法给从千里之外赶赴伊犁,希望“一亲芳泽”却最终“略感失望”的外地游客提供成形的攻略……

“2.0”时代,有了大致发展方向且具备了相应规划的伊犁河谷,渐渐从单一的“走出去”办各类推介、宣传展会,新辟了一条“请进来”举办节庆活动,真正凸显吃、住、行、游、购、娱等元素的旅游产业化路径:伊宁县杏花节、昭苏县天马节、霍城县薰衣草节、巩留县森林文化旅游节、尼勒克县蜜蜂文化旅游节……一时间各类节庆活动,岂能用“雨后春笋”这类的词汇简单描述?这已给伊犁旅游产业缔造了一个美好的繁荣时代,也让更多的人把关注的目光投放到伊犁旅游,“是为‘2.0’,岂能止于‘2.0’”已在很多人脑海中留下想象空间。

时间回到2014年,第八批江苏援伊干部来到了伊犁,来到了这方必将成为他们第二故乡的热土。一边,他们惊叹于伊犁的美;另一边,他们全速开启了放眼全国而独有的“江苏模式”。州直各县市的援伊工作组都在全面、细致甚至犀利地审视着伊犁的旅游资源,并在极短的时间里以极大的热情,助推伊犁在“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两年从默默无闻到有人喜欢,让伊犁旅游来到“3.0”时代:2015年,州直各县市共迎来游客140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突破110亿元,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举援疆之力“雕刻”远方的家

“自汉代江苏细君、解忧公主远嫁乌孙,苏伊两地就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江苏对口支援伊犁历经了18个春秋,伊犁已经成为‘江苏人在远方的家’。”这是4月20日,州党委副书记,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田洪在2016年伊犁(苏州)招商引资暨旅游推介会上致辞时,饱含深情说出的一句话。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江苏省“十二五”(2011—2015年)援伊规划中原本并无旅游援建的章节,第八批江苏省援伊队伍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访谈,认为在州直各县市通过开发建设重大旅游项目,包装推介旅游产品,可以让更多的当地民众实现就近就业和居家就业,为伊犁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增加积极的元素。“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举第八批援疆之力,“雕刻”远方的家,自此成为援伊干部们的中心工作。

为此,江苏援伊前指在2014、2015年期间,安排新开工建设12个旅游项目,总投资51711万元,其中援疆资金安排38311万元(“十二五”期间共开工建设旅游项目20个,总投资66583万元,其中援疆资金47782万元)。以2014年开工的州直旅游标识系统全覆盖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投资2200万元,计划制作3000块各类旅游指示牌,严格按照国标规范统一了自治州的旅游标示标牌。项目要求,在所有的标示标牌上均印制伊犁国际旅游谷的标识,提高了这一标识的使用率和辨识度。这个项目的建成,使肩负把伊犁建成全疆“两个可持续”示范区、世界级精品旅游目的地任务的伊犁各族群众目标更为明晰,也让自治州成为全疆第一个规范统一旅游标示标牌的地州。

在“十二五”的最后两年,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用了40%的“十二五”时间,建成了60%的伊犁“十二五”旅游援建项目,投入了80%的“十二五”旅游援建资金。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伊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稳定的收入,也带来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据了解,今年1至3月,州直实现旅游收入22.58亿元,同比增长56.97%;旅游人次288.41万,同比增长25.78%。这表明,州直旅游产业都在援疆干部们的“精心雕刻”、设计之下,全面提升了规划、建设、服务水平、接待能力。

感恩写在各族群众心底

前不久,记者走进昭苏县洪纳海乡别斯喀拉盖村,一栋栋红色彩钢顶的房子不断涌入记者的视线,“茹仙古丽特色小吃”、“贾娜提农家乐”等几块竖立在街边的招牌更让记者印象深刻。

这里是昭苏县实施安居富民工程整村推进的一个村子,也是最早享受援疆规划、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村子,更是前文中所提及的留下“雕刻”印记的一个小村子。

记者走进村民茹仙古丽家的小院,她正和几位邻居一起为客人准备食材:豇豆和红辣椒切成小丁,这是做碎肉面的菜,新疆人的饭桌上怎能少了拌面;切成两个指节长的羊羔肉,没错,马上就穿上铁钎,可以上架烧烤……茹仙古丽是安居富民工程的受益者,也是别斯喀拉盖村今年最早把农家乐招牌竖在家门口的人。记者再为她贴上一个“标签”——她还是这个村子最早投身旅游服务业、在三产“淘金”的维吾尔族村民。

无独有偶,在另外一个以农家乐闻名的伊犁河谷的村子——伊宁县愉群翁回族民族乡愉群翁村,也深深地烙下了“援疆”印记。在江苏省南通市对口支援伊宁县前方工作组的支持下,这个村子投入资金2300万元,其中援疆资金900万元,完成了农家乐街道亮化、美化、绿化、硬化建设,充分挖掘回民民俗和餐饮文化特色,打造了回民农家乐街区,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产业。

村民马春兰的农家乐这两年来生意很好,收入也稳定,游客都是旅游公司统一安排,不愁客源。

愉群翁回族民族乡“花儿”旅游公司经理杨利安告诉记者,来消费的游客最多时有1000多人,最少也有400余人。游客大多来自伊宁市,很多都是回头客。回民农家乐民俗旅游不仅使当地回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更是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当地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可实现产值700万元。

没错,伊犁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农牧民参与其间。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一系列惠民工程,让州直各县市的各族农牧民住上了好房子,这些被称作“硬件设施”的新民居,在各县市旅游产业的布局中,是各族农牧民得以实现“富民”的“生产资料”。记者相信,也没人会忘记,给各族百姓带来“生产资料”的,正是一群叫作援疆干部的人。

借用一句广告词:“可是下周六,草原的草绿了……”。当下的伊犁,不用等到任何一个周六,就能闻到花香,看到草绿。而身为伊犁人的我,也会为把河谷里的各色美景尽收眼底而心怀向往,为有第八批江苏援疆干部这样的朋友深感自豪。记者 何 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