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伊犁七成水产品“游”进内地市场

 8月22日 星期六 晴

 追随喀什河滚滚的流水,我们来到了位于伊宁县巴依托海乡的雅玛图大桥。站在桥上向东北方向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喀什河清澈的河水汇入伊犁河的界线,交汇处的河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在雅玛图大桥周边,随处可见出售河鱼的牌子,卖的多是伊犁河的野生鱼。随行的乡干部告诉记者,在雅玛图大桥东边的喀勒其塔木村,有400多亩鱼塘,其中养鱼大户黄维斗的鱼塘占了一半,为当地村民依靠养鱼发家致富树立了一面旗帜。

 顺着弯弯曲曲的石子路,我们来到黄维斗的渔场。还未走近,机器的轰鸣声已反映出这里的繁忙。黄维斗正和家人在库房里忙碌,轰鸣声是加工鱼饲料的机器发出的。

黄维斗告诉记者,他养鱼已有20余年,从1991年的五六十亩开始,在英塔木乡、愉群翁回族民族乡都养过,2003年承包了喀勒其塔木村的200亩鱼塘,一直干到现在。

今年51岁的黄维斗是英塔木乡喀拉苏村一位勤劳、憨厚的农民,早年以种地为生,辛苦劳作一年,仅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没有多少余钱。

20多年前,鱼还是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由于产量小,在市场上十分紧俏。头脑灵活的黄维斗看到其中的商机,动了养鱼的念头。“刚开始没本钱,家里亲戚凑一些,再向朋友借一些,就在愉群翁回族民族乡承包了几十亩鱼塘。”黄维斗介绍说,一开始自己不懂养鱼技术,只能向懂行的人请教,也经常查资料、看相关书籍学习,慢慢就积累了经验,打开了市场。

黄维斗的渔场里有草鱼、鲤鱼、鲫鱼、鲢鱼等,都是常见的食用鱼品种。“养鱼并不复杂,主要就是做好鱼塘清整、鱼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工作。”黄维斗说,饲料投喂通常遵循“前粗后精”的原则,通常一天投喂2次,以2小时内吃完、食8成饱为宜。每个季节的饲料成分配比不尽相同,平时要注意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等药物,避免鱼病害发生。

为了节省成本,黄维斗购买了机器设备,自己加工饲料,把豆粕、玉米、油渣、麸皮等原料按比例进行加工,不仅安全、健康,还省钱。“现在养鱼方便多了,几乎所有的鱼塘都有自动投饵器、增氧机,家家都有鱼饲料加工机,过去一个人最多只能管10亩鱼塘,现在一个人可以管50亩。”如今的黄维斗早已成了养鱼专家,来他的渔场订鱼的客户络绎不绝,他养的鱼远销哈密、克拉玛依、甘肃、西藏等地。每年四五十万元的收入,使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滋润。

人民渠除了滋养两岸肥沃的良田,还为周边的工业、电力、渔业、城市绿化提供着充足的水源。伊宁县、伊宁市的渔业发展也受益于人民渠之水,仅伊宁县就有上千亩鱼塘靠人民渠、青年渠、团结渠等人工渠供水,成为州直渔业的养殖大县。而伊犁的鱼类养殖近年来也跃居全疆前列,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疆第二,其中70%都销往外地,甚至远销西藏、宁夏、陕西和甘肃等省区。记者 王志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