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召开

【连网】 8月27日至28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王东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萌分别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家全、左军,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王鹏,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戴咏寒参加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建军到会作关于2020年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副市长魏爱春,市法院院长蔡绍刚,市检察院检察长宋祥林列席会议。市监委负责同志,市政府有关副秘书长,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市人大机关各委室负责同志,部分市人大代表及乡镇人大主席列席会议。

会议表决通过了《连云港市旅游促进条例》;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20年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市政府关于2020年上半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市政府关于全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

在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20年上半年全市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后,会议建议,下半年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八大决战决胜”目标任务,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调度,在“保”底线、“稳”基础、“进”质效上下大功夫。要强化经济运行调度,深入分析明显拉低上半年全市GDP核算的有关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务实举措积极应对。要抓好项目建设,聚焦全年1600亿元产业投入目标,加快形成项目加速集聚、加速推进、加速产出的强劲态势。要聚焦内需市场,落实省市“消费行动计划”,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对“六稳”“六保”的保障力度,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严控一般性支出,切实兜牢“三保”底线。要增进民生福祉,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严肃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责任体系,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力度,高质量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纳入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盘子。

在听取并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后,会议建议,要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良好局面。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厘清各部门职责,细化各项工作环节和内容,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实施分类管理,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根据土地用途、污染程度、风险级别,精准施策、分类管理。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农业生产安全。要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提升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水平,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多渠道解决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紧缺问题,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

在听取并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后,会议建议,要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人才引进、金融支持、产业培育等配套政策,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根。要提高科技服务供给质量,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建立健全政府、银行、投资、担保、租赁“五位一体”的科技金融体系,提升全市科技成果的产出和产业化能力。要强化科技企业智力支撑,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建立健全人才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带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在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后,会议建议,要注重顶层设计,织密社会救助保障网,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覆盖面和精准性。要聚焦重点难点,稳住社会救助基本面,稳步提高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推进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提高救助保障水平。要强化资金统筹,涵养社会救助蓄水池,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财政能力相匹配、与人民生活水平相协调、与物价指数变动相契合的救助保障标准,提高社会救助的质量和效果。要加强队伍建设,巩固社会救助主阵地,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确保基层队伍稳定。要加强政策宣传,营造社会救助浓氛围,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救助政策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推动全市社会救助事业不断迈上新的水平。

在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后,会议建议,要科学编制规划,发挥引领作用,用规划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协调行动。要推动城乡融合,培育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运行质态好、带动能力强、管理规范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要坚持问题导向,实行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农村道路、农田水利、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卫生等资源,引导金融资金、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围绕生态宜居,打造优美环境,持续抓好环境整治提升,切实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记者 庄婷婷 通讯员 沙莎)

相关新闻